成全別人與成為自己

最經常的“德”乃是如何對待別人,如何“成全”別人;而最重要的“德”乃是如何看待自己,如何“成為”自己。 

古人說,“天生德於予”,“物得以生謂之德”。每個人從“天”那裡得來的東西就是張三之為張三、李四之為李四的屬性。我們成為唐宗宋祖、秦皇漢武的機會大概微乎其微,但是,“路在腳下”,我們成為“自己”的幾率總應該高得多。 

最經常的“德”乃是如何對待別人、如何“成全”別人,而最重要的“德”,乃是如何看待自己、如何“成為”自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粒瓜子“修成正果”,不是上了天堂或者入了仙境,而是成為它自己的果———有皮有瓤、有更多個瓜子的西瓜,此之謂“生生不息”。“道德”二字無他,無非是我們看待自己,和別人打交道的“法子”、“路子”。“自我實現”是一個漫長而有些艱辛的過程,我們經常面對,又往往是舉手之勞的事情是如何與人為善。“與人為善”無非是以下幾點: 

以不干涉之心以尊敬之:缺少愛的世界是不可想像的,但是遺憾的是,在“愛”的名義下導演了很多悲劇,至少是衝突和遺憾。因為通常意義上的愛和被愛,往往被理解為給予或者獲得,而給予往往會演化為裹著糖衣的強加,獲得往往變成了理所當然的占有,於是就有了愛人者和被愛者的不開心、不領情甚至不接受。筆者更欣賞另一種看起來有些“漠不關心”,實際上卻是充分尊敬別人的愛法———不干涉、不妨礙別人。這樣做最根本的理由是每一個人,哪怕是我們自己的孩子,都是“自在”的人,獨立的人,即使我們撫養他們,也不能改變他們歸根結底的自在性、獨立性。我們對待他們最合理的態度無疑是“生而不有”、“養而不恃”。對於“別”的人,我們更沒有理由指手畫腳、越俎代庖了———無論我們多么愛他們。 

以不算賬之心以幫助之:生活中常常有人需要我們的幫助,如果力所能及,請不要猶豫,尤其是不要算賬。總覺得自己有恩於別人,總是“惦記”別人的報答,對別人對自己都是很累的事。“求仁得仁又何怨”,這樣的善就是不講條件和沒有負擔的,我們要“積德行善”,但是並非積累進入天堂的資本,而只是實現了與人為善而已。 

以不計較之心以寬容之:大家在一條路上,難免磕磕碰碰,所以寬容就是生活中的潤滑劑,寬容別人我們不會失去什麼,而會收穫平和,使得“交”“通”順暢。寬容因而也是一種自信,一種智慧。 

以不隱匿之心以規勸之:每個個體都有它的有限性,大家都有這樣那樣的毛病,當你確診了那些毛病,覺得它們可能導致方向性的錯誤時,應該坦率地予以規勸,所謂“諍友”的難得,正在於此。 

我們在這裡討論的是“與人為善”的問題,但當你接受別人的善意和幫助的時候,千萬不要認為那是理所應當的。“滴水之恩,以湧泉相報”,實際上,“湧泉”只是一種比喻,你的報答最終應該是對“善”的認同和推廣。同時,每個人對於自己行為的負責和最大程度的獨立是對社會最有價值的貢獻,“寄生”是走向墮落的開始。 

有人會說,你不干涉,小偷會偷東西,強盜會搶錢財;你不算賬,騙子會得逞;你不計較,小人會來勁;你不隱匿,朋友會嫉恨。我以為,道德的問題實際上是“君子”的問題,只不過我們強調君子的普遍性(廣大民眾)和動態性(可以轉化)而已,對於那些已經脫離了道德底線的人,不得已,只有用法律來規範或者制裁了。實際上,那些“小人”、“壞人”一般都是從斤斤計較,生怕“與人為善”會損害自己的利益,進而發展為損人利己以至於圖財害命的。“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你給別人的最終是一種善的意識而不是什麼具體的物質,而你得到的則是境界的提高和心胸的開闊以及靈魂的安寧———你真正“成為”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