熄滅蠟燭,莫驚擾美

幽靜的石洞,美麗的彩蝶,令無意闖入者們斂息凝神。搖曳的燭光映著斑斕的蝶翼,美得叫人訝異。然而,正是這一豆似乎無害的燭光驚擾了這些精靈,使它們慌張退避。

再次前來膜拜美的旅者們的心理會如何呢?驚訝,懊悔,失望……但他們悟到了:寧靜之美易被驚擾。熄滅蠟燭,讓美長存心中,才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悟不到這一點的人太多了,因此美被驚擾的例子常常刺痛每一個愛美之人的神經。當“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的感傷在七彩霓虹的逼視之下無所遁形,當“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明快被鼎沸的人聲驚到九霄雲外,當“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的深情被汽船的鳴笛聲掩蓋成輕得聽不見的嘆息……

美呢?

有人說:世間並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要說:世間發現美的眼睛已經太多了,還缺少保護美的心靈。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愛美”絕不等同於“擁有美”——甚至,“觀賞”與“欣賞”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用目,後者用心。心可以抵達目與足不能企及的遠方。

世人觀兵馬俑,往往感嘆其規模宏大,令人震撼。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兵馬俑並不總是這樣“灰頭土臉”的——在剛出土的時候,它們色澤光鮮,一如山洞中那些美得使人屏息的彩蝶。然而,人們的驚嘆和羨艷的目光驚擾了那華美的色彩。一夜之間,彩色盡數褪去,留給世人的只有灰色的惋惜和遺憾。一連挖了幾個坑洞,一邊收穫了幾萬聲嘆息。終於,科學家們放棄了發掘,像失落的旅者們一樣,默默地退出。何必發掘呢?與其一次次被美攫住呼吸再一次次頓足於美的消逝,不如還美一個寧靜而適宜的棲身之所——我們知道,在那裡,在厚厚的黃土下,有一群美的精靈。這就夠了。

在尋找美的過程中,我們的無心之失可能造成對美的驚擾,進而使美畏縮、退避。我們要熄滅的,又豈止石壁上的燭火?對美的占有欲、以“美”之名追名逐利之心、面對寧靜之美時太過波瀾的心境……都會構成對美的更大的威脅。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吹滅石壁上的燭火只需一口氣;面對被驚擾的美,退步抽身則需要道德感和責任感,更需要悔過的勇氣和決心。褪色的兵馬俑已經成為永恆的痛,躲進山洞最深處的彩蝶卻還有回歸故土的可能。願你我熄滅心中那躁動的燭火,莫將美驚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