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耀著星星般的城市——晉城

晉城,這座位於黃土高原上,被巍峨的太行山脈環繞的美麗的小城,有著冷熱分明的四季,肥沃富饒的土地和優質豐富的礦產。

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的時候,我的家鄉也靜悄悄的開始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到了21世紀的今天,晉城已經成為一座現代化的城市。

晉城古稱澤州,別稱鳳台、丹川、澤州府,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山西的南大門。自古為通向中原大地河南省的門戶。素有“晉南屏翰、中原屏翰、冀南雄鎮”的美譽。位於山西東南端邊緣的澤州盆地,東、南兩面與河南新鄉、濟源、沁陽、博愛、焦作等諸縣市接壤。西峙中條山與運城、臨汾銜接,北隔丹朱嶺、金泉山與長治交界,背靠黃河,與河南省會鄭州、古都開封、洛陽隔河相望。東北遠眺古都安陽,河北邯鄲。豫冀晉三省通衢,丹河、沁河二水縱流入豫。

地處“中原經濟區”和“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兩大國家戰略交匯區。是晉豫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中國魅力城市、中國綠化模範城市、黃河流域魅力城市、跨國公司最佳投資的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市和面向中原的門戶城市

晉城市郊澤州縣擁有中原地區,

豫晉邊境第一雄關"天井關"和"橫望隘"、"小口隘"、"碗子城"、"星軺驛"等重要關隘,由關隘往南數公里,就是通往河南,蜿蜒於崇山峻岭之間險要古道--羊腸坂。天井關地處晉豫交界的澤州縣晉廟鋪鎮境內。雄踞太行山的最南部,又名雄定關,古為豫晉要塞,是通往河南沁陽的關隘,史稱"太行八徑之一",因關前有三眼深不可測的天井泉而得名。 

星軺驛和天井關有著密切的聯繫,並與古道共存亡。星軺驛以南的橫望隘、小口隘、碗子城,則是天井關所轄的重要關隘,從春秋戰國到明清時期,這裡干戈迭起,硝煙不散,為歷朝歷代的兵家必爭之地。橫望隘和小口隘,位於天井關村以南12公里處的太行絕頂,為晉豫古道上的重要關口。 

橫望隘也叫大口隘,因唐朝宰相狄仁傑自汴州北上路經此地時,登山遙望,白雲孤飛,便想起留在河陽的父母而懷情吟詩,澤州太守為之刻石紀念,橫望隘因此得名。相傳北宋大將孟良曾在此築寨,把守關口,故曰孟良寨1現寨址尚存,還留有建寨碑記。

小口隘位於小口村南的山樑上,兩邊山嶺高峻,崖懸溝深。隋大業三年,隋煬帝南上太行,欲到河南沁陽的御史張衡家中,為此專門開道九十里,由此通過。後北宋大將焦贊在此修築城寨,防守關口,故曰焦贊城。時隔千年,焦贊城已不存,而孟良寨由於修築堅固,至今整體寨牆仍屹立在太行山的高崗上

自古以來,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相傳女媧氏、神農氏、九黎部落首領蚩尤及堯、舜、禹等都曾在這裡活動過。四大名勝"珏山吐月"、"白馬拖韁"、"松林積雪"、"孔子回車"等歷史古蹟和古老傳說在這裡輝煌。女媧補天(傳說中華人文始祖女媧氏鍊石補天遺址和棲息地——媧皇窟,也在澤州縣水東鄉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農播種(中華第一大帝神農氏采五穀嘗百草的羊頭山和古墓冢也在高平市境內)、禹鑿石門(陽城縣境內有石門)、愚公移山等歷史傳說都有實地可指。古書《墨子》中曾有“舜耕於歷山”(今沁水縣境內有歷山舜王坪),“漁於獲澤”(今陽城縣城東有獲澤河)的記載。還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瑤泉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澤州高都、沁水八里坪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就發生在晉城高平市一帶。後周世宗顯德元年(954年)後周世宗大勝北漢軍於巴公原(今澤州縣北),更是留下了著名的巴公原遺蹟。

澤州礦產資源豐富,有"煤鐵之鄉"之美稱。始於商周、盛於春秋的冶煉業,在長達數千年的發展中日精月進。境內的“澤州鋼針"、"蘭花炭"等以質地優良享譽海內外。仰歷史文明之光,這裡曾哺育和造就了一大批歷史名人,如唐代著名佛經註疏家高僧慧遠,宋代文學家劉羲叟,首創諸宮調的藝術家孔三傳,明代經濟學家王國光,詩書大家張慎言,清代文淵閣大學士、《康熙字典》總編纂陳廷敬,數學家張敦仁,當代著名作家趙樹理等,他們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晉城,這座位於黃土高原上,被巍峨的太行山脈環繞的美麗的小城.因為它的美麗,它的年輕,它充滿的無限活力,它美好的未來。所以我愛我的家鄉。一座閃耀著星星般的城市——晉城。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晉城,一定會閃耀出一顆與眾不同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