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材必有用

在事業上有所作為的人,無不是從認識自我、設計自我、創造自我開始的。培根說:“認識自己比認識世界更難。”一個人能否準確地認識自己,往往是一生中能否有所創造、有所成功的關鍵。試看,人世間有多少人,胸無半點志向,只是渾渾噩噩地活了數十年;也有的人剛踏上社會,不能說沒有雄心壯志,但稍遇挫折,便哀嘆“既生瑜,何生亮”而一w不振。他們的沉淪喪志,歸根到底,是沒有能把握住自身存在的價值。

偉大詩人李白在《將進酒》一詩中寫道:“天生我材必有用”,這話說得何等中肯—一個人活著,起碼得有這樣的自信心,在事業上才有可能獲得成功。春秋時期,吳越相爭,吳勝越敗,越王勾踐成了階下囚,但他不甘屈服,忍辱負重,經過長期準備,終於戰勝了吳國;在歷史上留下了“臥薪嘗膽”的美談。著名科學家華羅庚開始上國小時,數學成績極差而被人斥為“沒有數學頭腦的人”,這在他幼小的心靈深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但他不甘心這樣的定論,而是確立雄心,猛攻數學關、雖然連國中都未畢業,最後終於成了舉世聞名的大數學家。他們的成才和成功,首先在於他們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在任何挫折失敗面前,敢於開逆風船,不屈不撓,沉著奮戰。

“天生我材必有用”,還表現在成才目標的自我調節上。在一定意義上,這是更重要的自我認識。因為一個人能否成才,固然需要樹雄心,下苦功,但能否正確地確立成才的目標,也有著重大的關係。齊白石30歲前當木工,師傅罵他連刨口都磨不平,後來他改學圖畫,成了一代國畫大師。道爾頓從小生活在鄉下,對農活一竅不通,被人說成是上帝造就的“多餘人”,然而他成了近代化學的奠基者。曾是醫生的契訶夫,在醫術上未能作出特殊的貢獻,但在世界文壇上贏得了光輝的一席。俗話說:“東方不亮西方亮”,“條條道路通羅馬”。此路不通硬要走,只能是到處碰壁。事實上,很多有成就的人,都實行成才目標的調節,連革命導師馬克思都是如此。他在青年時代立志當詩人,但在後來卻毅然轉向了探索哲學奧秘的道路,從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願我們所有的人,都能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在人生的旅途上,發現自己的閃光點,揚長避短,確定目標,努力進取,為祖國、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