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畫

我凝視著眼前這幅名畫——達·文西的《維特魯威人》,覺得有些彆扭。男人健碩的軀體伸展著,四肢卻精確地鑲嵌在幾何圖形中,呈現出完美的比例。不同於中國傳統的寫意畫,達·文西精準的勾勒有著數學的理性,卻沒有模型的冰冷,一筆一畫間凸顯著人性。這分明是科學與人文的完美交融!

達·文西所在的文藝復興時期,可以說是“發現人,進而發現世界”的時代。古希臘的哲學思想如海風般吹進那個閉塞壓抑的時代,給人們以探求自然的衝動,並孕育出科學精神。於是,科學與人文水乳交融,創造出朝氣蓬勃、全面發展的那個時代。但是,隨著時代的改變,科學與人文似乎開始剝離,兩者交融的時代似乎不再。眼前的維特魯威該和我一樣有些茫然:難道達·文西已經過時了?

中國有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像道家的超然物外、儒家的仁義中庸,都專注於塑造人文世界。但是,當自然災害來臨,或是面對生老病死,人文學家們便束手無策了。於是科學誕生了,它如萬丈光芒照亮了絕望的黑夜,它以獨特的改造力和創造力,另闢蹊徑地從根源上提高了人類適應自然的能力,開拓了更好的生活,使人類的理智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並延展了整個世界。

然而,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科學的依賴越來越強,科學將人們的視野鎖定在知識之樹的若干分枝上,讓人們忽視了培育這棵樹的土壤、養分、陽光——人文。而人文不僅是科學的源泉,也是科學的啟蒙者、引導者和監督者。有人曾問愛因斯坦:“死亡對您意味著什麼?”他說:“死亡意味著我聽不到莫扎特了。”一個物理學家競將音樂藝術看作生命!這看似荒誕,實則必然。正因為愛因斯坦深諳人文對科學發展的重要性,在人文背景下研究科學,所以他才成為了萬人敬仰的大師。

科學與人文,一路走來,雖有矛盾,但兩者卻是完美的維特魯威人所不可缺少的部分。兩者是互相滲透、互相融合的,正因如此,《維特魯威人》這幅畫才經典、完美。生活中人的發展如此,社會的發展亦如此。

曾經有這么一件趣事兒。在文理分科時,一個理科生和一個文科生爭論不休,理科生說:“理科是智慧的學科!”文科生反駁說:“理科少了點人性!”這不禁讓人想到科學和人文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教育不僅要有科學的專業和嚴謹,更要有人文的道德和人性。只顧專業知識的教授,將學生禁錮在科學的象牙塔內,是“束”人;如能浸潤在人文的背景之下,則是“樹”人。所以,我覺得新一代的青年應當是理性與感性兼有,現實但又滿懷理想的人。

科學寄託了未來的理想,人文關注當下的風貌。社會的發展既要把握當下,又要展望未來,因此科學與人文應是兩股滾滾的支流共同湧向幸福的生活。只有讓科學與人文交融,才能讓社會呈現出繁榮進步的圖景。這是全面發展的要求,也是新時代的主流。

於是,我更堅定了信念:只有科學和人文相交融,才能創造出更美好的生活。《維特魯威人》將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融合在一起,幻化為無形等讓我們欣賞。如果我們仍覺得生活中科學和人文是兩回事兒、不搭邊,那么維特魯威的表情再怎么莊重,有些人也會覺得彆扭。他們只會昂起“懂藝術”的頭顱,從牙縫中擠出幾個字:“不倫不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