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作文

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作文(1)

幼年天資聰慧,但因為他的父親為了貪圖眼前小利而不讓他學習,使少年才能衰退,青年淪為庸人。這讓我們多么為他惋惜,但如果懂事一點知道要讀書了,或者仲永的父親引導仲永勤奮學習的話,說不定仲永就能成為像李白、杜甫一樣的大詩人。現在就不是唐宋八大家,而是九大家了呢。是啊,一個本身就被譽為天才的孩子,如果肯付出他的汗水,難道還不夠資格嗎?連王安石都不禁為他感到惋惜。可見,小時候聰明才智並不代表長大後依然聰明。無論天才還是常人都應接受後天的教育。天資聰穎不等於成才,人是需要努力學習的。就比如說南朝的江淹,他年輕的時候就成為一個鼎鼎有名的文學家,他的詩和文章在當時獲得極高的評價。可是在年紀漸漸在了以後,他的文章不但沒有以前寫得好,而且還退步不少。他的詩寫出來平淡無奇,而且提筆吟握好久,依舊寫不出一個字來;偶爾靈感來了,詩寫出來了,但文句枯澀,內容平淡得一無可取。這是因為他當官以後,一方面由於政務繁忙,另一方面也由於仕途得意,無需自己動筆,勞心費力,就不再動筆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會逐漸遜色,缺乏才氣

著名畫家達?芬奇曾經說過:“人的智慧不用就會枯萎。”同樣,人的知識不更新,也肯定會枯竭。其實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天資聰慧,有些人小時候不聰明,但因為刻苦學習,所以長大成為了不平凡的人。正如荀況所說:“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這句話讓我聯想到了著名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小時候並不活潑,三歲多還不會講話,從小性格古怪,甚至有些木訥,上國小時成績不好,中學時還被勒令退學,在常人眼裡,這就是一個笨孩子。可是因為他經過艱苦努力,成了現在物理學的創始人和奠基人。

是啊,天姿差的人,如果勤奮學習,也可能成為有用之才,請記住發明大王愛迪生說過的那句話:“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們只有刻苦努力,勤奮學習,才能成為有用之才,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奮鬥吧!!!

在這個世界中,還有許多像愛因斯坦這樣的人,在我眼中,他們才最優秀的,強者中的強者。他們的經歷跟方仲永完全相反,他們沒有足夠的天資,卻靠著自己後天的勤奮,努力學習,不怕困難。克服自己先天的不足,成為一個有品德,有學識,博學多才的人。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在這社會中,打下一片自己的天下。

初一:俏皮小妞

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作文(2)

在語文課上,我們學習了《傷仲永》。

《傷仲永》講述“神童”方仲永變成了“泯然眾人矣”的方仲永。

方仲永為什麼會“泯然眾人矣”?是天賦不夠?還是另有原因?作者王安石說了:“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矣。”仲永的天賦是驚人的,因為五歲的他“未嘗識書具”居然能“忽啼求之”而且“並書詩四句”並且“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於是“邑人奇之”。認為他長大一定能做大官。於是紛紛巴吉他的父親。於是仲永在這個時候,天賦正在磨滅。所以“泯然眾人矣”。

我們大多數人不像他一樣,五歲就“書詩四句”,有人字就寫的歪歪扭扭的可我們從寫字到作文,從數1和2到解方程,從“one,two”到“first,second”都是老師教的,就是“受於人”,我們沒有仲永“受之天”的智慧,他也沒我們“受於人”的教育。可有些同學課堂上說話,搞小動作,甚至在課堂上打的不分上下。他們總把學習推到明天,課堂作業,用他們的話說,是“借鑑”一下。當他們步入社會,就痛心疾首地教育孩子:“好好學習,別像我……”

究竟是誰毀了這顆“苗子”這全是方仲永的不是嗎?不是。這一切是他的父親一手造成的。他的父親應該把他從到私塾里學習。不是“日扳仲永環謁邑人,不使學。”如果他的父親讓他去學習,仲永也許是太守,朝廷大臣,甚至是宰相。他的父親就可以享受更多的榮華富貴了。只可惜他的父親鼠目寸光,斷送了仲永的的一生。

再把話題放到我們這個時代來。現在的父母基本知道知識的重要性。但有的父母目光短淺,因為九年制義務教育是免費的,有的家長等到孩子國中畢業,就給孩子找工作。讓孩子僅憑他的國中知識來武裝頭腦。身強力壯的去扛東西,體弱的則當保姆,在她父母的店裡計帳……當父母和兒子都失業以後,每天都數落孩子:“你看xx都上大學了,還是白領……”可這些家長想過沒有:孩子為什麼失業?是知識不高。孩子為什麼知識不高?是你們讓孩子們僅憑他的國中知識就去打工!當兒女沒了工作,你沒不自己反省一下,反而將怒氣撒在兒女身上。他們失去學業和工作的痛苦已經夠深了,這一句句的話,是在傷口上撒鹽啊!為什麼你們不讓他們完成學業呢?

方仲永的悲劇告訴我們:後天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上蔡一中初一:趙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