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600字三篇

篇一

《紅星照耀中國》描述了中國近代一場壯烈的抗爭史。中國共D領導的一場偉大革命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萬千血肉築長城,同仇敵愾中國魂。本書中最令人震撼的章節莫過於長征——一段傳奇佳話。

長征之路,艱難險阻,紅軍轉戰大半箇中國,跨越了十四個省份。在漫漫長路中,自然條件猶如隨時出招的暗器,對紅軍這支龐大的隊伍肆意侵襲。紅軍面臨的不只爬雪山、過草地這些看起來簡單的行徑,終年積雪的山脊寒風刺骨,峽谷大江洶湧險峻。可是在如此惡劣環境下紅軍戰士仍有“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的氣概。是紅軍們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共同擔起了偉大的革命理想。更重要的是,在如履荊棘般的長途跋涉中,在敵人連續不斷的圍追堵截的緊張情況中,在軍隊實力懸殊極大的情況下,紅軍以極富智慧的戰術和英勇無畏的勇氣節節制勝。雖然在長征中有千千萬萬的戰士倒下,但長征精神深入人心,又有數以百計的人民加入了這段奇蹟。中國工農紅軍以持久不衰的力量拯救了整箇中國。

我敬佩紅軍因為他們把任何物質置於精神之外,他們堅信“一個國家沒有獨立,民族將前景暗淡”。他們用最實際的行動喚醒千萬中國人民,使置身於水深火熱中的黑暗社會底層的農民能夠拿起武器,與紅軍戰士一樣聽從紅旗的指揮,為了中華民族的興亡而奮不顧身地血戰到底,這也正映證了中國的人民即便殺戮也不願低頭。紅軍戰士們浴血奮戰,捨生忘死,他們在中國的版圖留下一抹鮮艷的紅色。他們的故事家喻戶曉,他們的精神撼動人心。

每一位紅軍戰士僅憑一雙草鞋一桿土槍,甚至沒有受過任何教育,但有著共同的夢想,於是踏上了長征的征程,我深深為他們而感動。今天的一切來之不易,每當我沉迷於做無用的事時,想一想偉大的先烈,他們用血肉成就了今天的生活,我們應當無比珍惜,從當下開始好好學習,不愧對於每一位革命先烈。

長征精神像一顆熠熠生輝的紅星,正照耀著世界。

篇二

《紅星照耀中國》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這本書的意義首先在於它是通過一個外國人的所見所聞,客觀地向全世界報導了紅軍的真實情況。

1936年,埃德加・斯諾冒生命危險深入西方媒體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在延安,他解開了心裡的疑惑。

《紅星照耀中國》中對人物的外貌刻畫細緻入微,如第二篇中,對周恩來的外貌描寫,個子清瘦,中等身材,鬍子又長又黑,外表卻仍不脫孩子氣,眼睛又大又深,富有吸引力。還有第三篇中對毛澤東的外貌描寫,面容消瘦是一個像林肯的人物,個子高出一半的中國人,背有些駝,一頭濃密的黑髮留的很長,雙眼炯炯有神,鼻樑很高,顴骨突出,還描寫了彭德懷,林伯渠等人,並配附大量照片,為後人留下許多珍貴影像。

第三篇中還寫了許多關於毛主席的事,表現了毛主席的性格特點,如毛主席在街上和兩個年輕農民談話,作者起先沒認出他,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像中國農民一樣質樸的人。他頗有幽默感,喜歡憨笑生活簡樸,甚至有些粗俗,而且不拘小節。

作者還寫了,毛主席對作者寫的文章或者拍的照片,從來不加任何檢查,使作者盡力弄到能說明蘇區生活的各個方面的材料,這使作者非常感激。流露出作者對毛主席的敬佩、讚美之情。

這是一部文筆優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導,作品值得我們仔細品讀。

篇三

1936年6月,埃德加·斯諾穿過國民黨的防線,進入華北地區的紅色區域,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採訪紅軍的西方記者。作為記者,他想去那是自由地探尋真相。在這片他逐漸了解並熱愛的土地上,他目睹了中國饑荒爆發和腐敗的人地社會現象。

要前往西北的蘇區,他必須穿過蔣介石政權的重重封所鎖,這段旅程因而險象環生。但是斯諾有非常多的問題他想要找到答案——中國共D是一些什麼?他們的目標是什麼?他們真的準備和蔣介石建立抗日統一戰線?他們運用的是怎樣的軍事戰術?沒有任何人確切地知道答案,所以斯諾為了解答他和其他人心中的疑惑,不畏險阻進入了蘇區。

斯諾為我們展示了一群有血有肉的紅軍戰士和那些偉大仔領袖人物。他描述他們的言談舉止,追溯他們的家庭環境和青少年時代,試圖從其出身和他成長經歷中,找尋他們成為共D人的原因。通過訪談與對話,他還蒐集到大量有關長征的第一手資料,並在這個作品中描述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經過,向全世界全面報導了這一舉世無雙的軍事壯舉。此外,他還深入紅軍戰和根據地老百姓之中,對共D的基本政策、軍事策略、和紅軍戰士們的生活,和陝北根據地的社會制度,教育等情況做了廣泛的調查,讓全世界知道了為什麼紅軍沒有任何軍事物資卻能繼續生存並擴大隊伍。

這正如“紅星”這個字其含義:中國共D及其領導的紅色革命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著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