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端午節國中日記600字三篇

篇一

作為傳統節日的端午,它留給我的美好印象源自兒童時代。

那時的鄉下,每逢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粽子好吃,可包起來並非易事,每當媽媽開始著手包粽子時,我便不由自主湊了上去,先盯著她包粽子的姿勢,隨後便比葫蘆畫瓢,模仿起她來。

我先是用左手拿起粽葉並將其彎過來,捲成一圓錐形狀,再用右手向圓錐里放米,待米放入一定量時,將其壓緊抹平後用棕葉覆蓋嚴緊,再用細線綑紮結實,這樣,一個狀如三角形的粽子就搞定了。雖說這包粽子的工藝並不算複雜,但你可別輕視了這不起眼的手頭功夫。如果我在遭遇媽媽多次數落之後,沒有屢敗屢試的膽識和勇氣,恐怕至今還不會包粽子呢。

包粽子時,如果在糯米中摻入一些大棗、紅豆、花生之類的東西,就可包出口味不同、各具特色的粽子來。媽媽包粽子時,最愛把紅棗摻入糯米以圖大吉大利。媽媽說,吃棗粽多的小孩,聰明伶俐,能早中狀元。因此,每年過端午節,我都沒少吃棗粽,雖說學習在年級不是數一數二,但從國小到國中成績從沒低於前十,這倒是真的。誰能說這其中沒有棗粽的功勞呢?

端午節這天,爸爸媽媽一大清早便起床,他們除了要把房前屋後仔仔細細地打掃乾淨,還要準備上一頓與平時不同的早餐——煮粽子。

媽媽煮粽子時,還要在鍋里放上雞蛋、鴨蛋,粽子煮好了。雞蛋、鴨蛋自然也就早熟了。大家吃過拌糖的粽子之後,還必須吃上煮熟的雞蛋、鴨蛋各一個。爸爸說,吃了端午節粽鍋里煮的雞蛋,這個夏天就不會生瘡;而吃了粽鍋里煮的鴨蛋,這個夏天頭就不會痛。

其實,端午節這天最忙的應該是我們這些小孩子。天不亮,我們就結伴先去村外的樹林裡找艾蒿,將其拔掉後,在太陽出來之前必須趕回家,然後在門楣、視窗等處,全都插掛上艾蒿。爺爺和奶奶都說這樣做可以驅魔祛鬼,保障家人平安。小孩子做這些事既要起早又要受累,但我們每個人都樂此不疲,並未感覺到累。

如今,又逢端午節,坐在考場裡的我,不禁回想起童年時過端午的一幕幕情景來,仿佛那些事就發生在昨天。

篇二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記得我上一年級的那個端午節。爸爸一大早就把艾葉葛蒲掛在家門的兩邊,媽媽從農貿市場買來了新鮮的粽葉。媽媽用粽葉把頭一天就泡好了的糯米還有大棗和花生包了起來,然後用細繩子系牢,我剛要想用剪刀幫媽媽把繩子剪斷媽媽阻止了我接著包下一個,要包5個才剪斷繩子。爸爸說要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高壓鍋里煮兩個小時才能吃。

終於到了吃飯時間了,我迫不及待的拿了一個粽子在碗裡,解開粽葉後,一個白白胖胖散發著清香的肚裡有大棗、花生的胖粽子就呈現在我的眼前,蘸一點兒白糖放到嘴裡,感覺是甜甜的、軟軟的、粘粘的還有一種特殊的清香味好吃極了。接著我們又吃了煮大蒜、發芽豆和鹹鴨蛋等傳統食品,爸爸邊吃邊給我講端午節的來歷。

在我國戰國時期楚國有一個大臣叫屈原他生於公元前339年,他是詩人,而且還是政治家,很有才華。他主張抗秦,於是遭到了貴族子蘭等人的反對,還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城。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於農曆5月5日投泊羅江而死。據考證屈原一生有25篇作品留世,最的有“離騷”、“天問”、“九歌”等。後來,魯迅先生稱讚為“逸響偉辭,卓絕一世”。

據說屈原死後,楚國的百姓十分傷心,紛紛來到泊羅江邊憑弔屈原。人們希望魚蝦不要去吃屈原,便向河裡投用蘆葦葉包成的粽子,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去吃屈原的屍體。為了紀念歷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人們就把他跳河的那一天定為端午節,才有了後來賽龍舟、吃五個連著的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

啊,難忘的端午節,你在我童年的記憶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在我吃著傳統節日美食的同時也讓我了解了我國曆這位偉大的政治家、愛國詩人,我要向屈原一樣不向邪惡勢力低頭,努力學習報孝國家,永遠熱愛自己的祖國。

篇三

我兒時的記憶中,除了春節以外就數端午節最為熱鬧了,由於父母工作都很忙,小時候我常常跟外婆一起呆在鄉下。那時的端午節使我難以忘懷。

與平時的過年過節一樣,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外婆總會讓我乖乖坐在床邊,給我講一些過節的規矩,例如“不許亂說話““不許偷吃冷粽子”“不許與小夥伴打鬧”“不許玩水”……我總是批頻頻地點頭。外婆就讓我早早睡下,好讓明天能有個好精神。

早晨,我早早地就起床了,穿好衣服就先奔向廚房,此時外婆已把廚房裡的一切都打理好了,灶台上綁著幾捆桂葉和桂繩,白白嫩嫩的糯米靜靜地躺在盛滿水的小木桶中,像一粒粒晶瑩的珍珠,灶台上放著的幾個小碟,裡面盛著各種各樣的料:有花生、有豆沙、有肉、有紅塘。

於是,我就坐在桌上一邊吃著早飯一邊看著外婆忙碌著。

鄉下的灶台是兩邊的,一邊用來燒水,一邊用來煮菜煮飯,外婆就把早已洗乾淨的鴨蛋放入大鍋里,用木瓢從另一個熱水鍋里舀幾瓢水放入大鍋中,然後還細心地放入一小勺的鹽,接著就往灶里添了幾根枯枝,便坐在了我旁邊,開始給我編絡子了。

外婆的手由於長期勞動已經粗糙的像樹皮一般了,但卻不失靈巧,三下五除二一個用紅繩編成的絡子就編成了。

此時,蛋也煮好了,外婆就撈起一個的用紅紙沾水染成了紅色,再用乾布擦拭乾淨,裝進絡子裡,掛在我脖子上。接著,外婆就往我兜里裝著瓜子、糖果、花生,我往往十分高興,因為這樣,我就可以和小夥伴們一起去看龍舟賽了。外婆總是把我送到大門口,囑咐著要我快些回來吃粽子。我總是一溜煙就消失了。

小夥伴們此時都差不多到齊了,由鄰家的大姐姐當頭,領著我們這一群小毛孩到河邊看賽龍舟。由於河道較小,所以就只有兩條的龍舟,每條龍舟都有13個人,12個人划槳,1個人打鼓喊口號,“一、二、嘿呦,一、二、快快、”12個皮膚黝黑的小伙子動作整齊地劃著名,兩條龍舟你追我趕地向前駛去。

可是,小孩子會知道看什麼呢?我們只不過圖個熱鬧罷了。女孩子一般看了一會兒,便覺得無趣了,就坐在一旁分享起零嘴,男孩子呢,則不然,他們總喜歡沿著岸邊追著龍舟跑,由於划槳的人力度較大,幾乎每個男孩身上都有水花濺著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