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的說明文1200字:人之於“三”

孔子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開闢了這“三”字的天下。“三綱五常”。致使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壯。關於三的說明文1200字語言生動流暢。

關於三的說明文1200字:人之於“三”

對於我們來說,“三”似乎是一個使用頻率非常高的數詞。人們對於“三”有一種特殊的喜好。人之於“三”,有喜,也有悲。所以,我們就要取喜舍悲。

廣東人對於“三”情有獨鍾,門牌號上,車牌號碼上,“三”字的身影處處可見。更有甚者,為了取得好意頭,連給小孩子的紅包里,也是一個於三字有關的數字。

這只是取其在諧音上的意義,還是可以理解的。人之於“三”,更多體現在其它方面。

“三”字,以其“三角形”式特有的穩固特徵,贏取了不少“殊遇”。戰亂時期,“三足鼎立”“三分天下”,非有“三頭六臂”之能,野不能撐起這一片天。於是,喊口號,我們要“三民主義”;國家富強,我們首要解決“三農問題”;甚至於談戀愛,非“三角戀愛”不可。沒有如此穩固的“三”,又怎能造就如此多的神話呢?

除了形狀特徵外,這“三“字,也有其藝術特色。“齊人三鼓”,才進攻,以取其“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是作戰的藝術;人們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化腐朽為神奇,這是說話的藝術;做事“三思而後行”,與人言“三緘其口”,這是思考的藝術。然後,做事“三隻手”,卻不是什麼良好的行為藝術了。這些好的藝術,就要取了。

“三”取其多數多次之意,常用於描寫行為。人們似乎也認為,“無三不足,無巧不成.”不到三,絕對不可。於是,劉備要“三顧茅廬”,孔明才肯出山;出去走走,也要“三三兩兩”。於是啊,怪不得統治者也愛上了這個“三”字。為了傳宗接待,兒子至少要三個,所以臣子一般是“三妻四妾”,皇上就要“三宮六院”了。沒有三條以上的政令,絕對不公布,而且要“三令五申”地要求百姓履行。

有祭祀的三牲(豬牛羊),有保護的三星(福祿壽),有慶賀的三節(春節端午中秋),農業中也有三夏(夏種夏收夏管)和三秋(秋收秋耕秋播)。這“三”字,似乎與中國傳統“勾搭”上了。但這傳統,有好,也有壞。

孔子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開闢了這“三”字的天下。“三綱五常”。致使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壯;致使了歷史上產生了眾多驕奢淫辱的君主;“三從四德”,使婦女堅守著那份死不能舍的忠貞,終身與自由無緣;舊中國的“三座大山‘,野壓得人民喘不過氣來。何時再見艷陽天?!難道真的是”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未到來”式的大無畏嗎?不!我們不要再這么“三”了。我們不希望有“三災四難”,“三長兩短”,我們不做“三姑六婆”,我們不愛“三心兩意”。我相信,兩隻眼睛,一定可以看穿這“三”字所設下的陷阱;兩隻耳朵,一定可以聽出這“三”字所說的閒言閒語;兩隻手,一定可以打開這“三”所緊閉的大門。

我們不是不要三,我們要改造三!取其長,舍其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