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說明文:土巷

初三說明文:土巷

我生於北方,巷應是稱作胡同的,但不知怎的落筆卻出了這么一個字。竟害怕自己是否有媚南的心態。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因為我是一個很戀鄉的人。

童年少年是在農村度過的所以對於巷的面貌並不陌生,甚至於在搬家之後,每每回憶以前的生活,那有些蒼涼的小巷都會首先衝進記憶。北方注定沒有南方的雨水多,北方人也就缺少了雨的細膩。比起南方的雨巷北方的巷子略顯逼澀,它沒有青石板,沒有長著青苔的瓦片,那從瓦檐滴下的梅雨也只永遠落在江南牆根的水渦里。雨水少,北方人也就很少帶雨傘。

夏日,每遇突來的雷雨就就近躲到別人家的門庭下,坐在門檻或門旁的石敦上,點支煙,靜靜的看天上灑下的雨,想想家裡的柴火是不是蓋住了,尋思著這雨會下多久,回家的路會不會很難走。路近的借主人家一張化肥袋,摳成角,批在身上,挽起褲腿,領著鞋子,一路小跑,出巷子,拐了彎兒,回家了。家遠的就和主人在門樓里玩起撲克牌。

印象中,北方人粗獷,豪邁。南方人輕柔,婉約。兩種地域,不同的風水毓出了性格迥異的人。我想在北方決不會有戴望舒那般的雅興,會在雨天撐著油紙傘徘徊在雨巷。有的也許只是亟亟在泥水中蹣跚的影子。雨巷中踟躇只有梅雨澆注的江南才子才會有。比起南國的巷子窄北方顯然要寬敞。之所以用寬敞是因為是因為北方的土巷旁邊沒有高高的灰牆不會顯得悠長和岑寂。北方的矮土牆顯然是擋不住陽光的直射。一抹西下的餘暉,一堵矮矮的頹牆,凹凸不平的地面,構成了北方土巷的蒼涼性格。

走在農村的土巷裡,看著略微有些發黃的泥牆,用手輕輕觸摸,脫落下鬆散的牆皮。一種巨大的悲愴會在瞬間將人吞噬。感官的表象能觸動內心的蒼涼這是北國土巷獨有的魅力。

我在想,要想細究江南與北方人文的不同,其實不必太鎖太繁,看看鄉間的房屋布局就一目了然了。南方的陰晦讓他們有一種柔婉的美,北方的坦蕩卻讓人感到踏實,儘管皮膚粗糙,卻都是實心的漢子。北方人與南方人相比,北方人顯然要憨厚的多,南蠻子的精明是不肖細說的。那南方雨巷的逼仄是不是造就他們湫隘的原因呢。當然我不是扁南方人,這只是相比而言。也許再過十年二十年,在農村就再也見不到童年的土巷了,現代文明的衝擊是誰也無能為力的。鋼筋混凝土構築的棲所會不會改變人們從祖先那裡繼承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