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闊的銀河系

銀河系是地球和太陽所屬的星系[1]。因其主體部分投影在天球上的亮帶被我國稱為銀河而得名。銀河系是一個由XX多億顆恆星、數千個星團和星雲組成的盤狀恆星系統。銀河系側看像一個中心略鼓的大圓盤,整個圓盤的直徑約為10萬光年,太陽位於距銀河中心2。3萬光年處。鼓起處為銀心是恆心密集區,故望去白茫茫的一片。銀河系俯視像一個巨大的漩渦,這個漩渦有四個鏇臂組成。太陽系位於其中一個鏇臂(獵戶座臂),逆時針鏇轉(太陽繞銀心鏇轉一周需要2。5億年)。

銀河系銀河系呈鏇渦狀,有4條螺鏇狀的鏇臂從銀河系中心均勻對稱地延伸出來。銀河系中心和4條鏇臂都是恆星密集的地方。有9460800000億公里。中間最厚的部分約1XX光年。太陽位於一條叫做獵戶臂的鏇臂上,距離銀河系中心約2。3萬光年。

銀河系的發現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望遠鏡發明後,伽利略首先用望遠鏡觀測銀河,發現銀河由恆星組成。而後,t。賴特、i。康德、j。h。朗伯等認為,銀河和全部恆星可能集合成一個巨大的恆星系統。18世紀後期,f。w。赫歇爾用自製的反射望遠鏡開始恆星計數的觀測,以確定恆星系統的結構和大小,他斷言恆星系統呈扁盤狀,太陽離盤中心不遠。他去世後,其子j。f。赫歇爾繼承父業,繼續進行深入研究,把恆星計數的工作擴展到南天。20世紀初,天文學家把以銀河為表觀現象的恆星系統稱為銀河系。j。c。卡普坦套用統計視差的方法測定恆星的平均距離,結合恆星計數,得出了一個銀河系模型。在這個模型里,太陽居中,銀河系呈圓盤狀,直徑8千秒差距,厚2千秒差距。h。沙普利套用造父變星的周光關係,測定球狀星團的距離,從球狀星團的分布來研究銀河系的結構和大小。他提出的模型是:銀河系是一個透鏡狀的恆星系統,太陽不在中心。沙普利得出,銀河系直徑80千秒差距,太陽離銀心20千秒差距。這些數值太大,因為沙普利在計算距離時未計入星際消光。20世紀20年代,銀河系自轉被發現以後,沙普利的銀河系模型得到公認。

銀河系是一個巨型鏇渦星系,sb型,共有4條鏇臂。包含一、二千億顆恆星。銀河系整體作較差自轉,太陽處自轉速度約220千米/秒,太陽繞銀心運轉一周約2。5億年。銀河系的目視絕對星等為-20。5等,銀河系的總質量大約是我們太陽質量的1萬億倍,大致10倍於銀河系全部恆星質量的總和。這是我們銀河系中存在範圍遠遠超出明亮恆星盤的暗物質的強有力證據。關於銀河系的年齡,目前占主流的觀點認為,銀河系在宇宙誕生的大爆炸之後不久就誕生了,用這種方法計算出,我們銀河系的年齡大概在145億歲左右,上下誤差各有20多億年。而科學界認為宇宙誕生的“大爆炸”大約發生137億年前。

我的感想是:宇宙=銀河系*10000,從中我感受到了宇宙的巨大性,剛剛的數據也是估的,因此我覺得只有現在好好學習,才能打開人類與新的一道大門。

虹苑中學初一:閔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