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里淘沙

說實話,除了一些真正的好書,我真的不知為什麼要去看類如《荷馬史詩》這些枯燥無聊的書,我想,這是史學家需要的用書。一本真正的好書,不論它是否有名,我們都應該去看,而不是那些被貼上了名著的標籤,但內容卻是“沙”的書。但是現在,無奈的社會產生無奈的生存,繼而引發一系列無奈事件,形成惡性循環。當然,在這之中,名著也有這它自身的悲哀,對於這點,我不予否認。

名著,成了學生的必備刊物,但這並不是學生所渴望的,並不是一盞青燈,一杯清茗的悠然意境,面對諸多的名著,會有多少人回答是因喜歡而去閱讀?當然,真正喜歡的人是有,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所有名著都是他們的掌中寶。

不過,在此我還是要承認,極少部分名著是千萬沙粒中脫穎而出的珍珠,經過時間的洗禮,煥發出柔和卻璀璨的光芒。但是,難道只有名著才配稱得上是耀眼的珍珠?對於這點,我不敢也不能苟同。

應該說,我是幸運的,可是,這個幸運已經成了過去式。如今,為讀書而讀書,千萬莘莘學子的求學目標。為讀書而讀書,多么好的一句話——,沒有華麗辭藻的修飾,卻一語道出了如今中國教育的“真諦”。

韓寒,是否是叛逆的代名詞?我不認為。斗膽說一句,我不覺得《三重門》比《圍城》遜色。

最後,再來談談名著。這篇文章所表述的。客觀來講,名著是幾十乃至幾百年前的人寫的一篇文章,至今的人——尤其是學生,當然,大學生不包括在內的人必看的刊物,否則,試卷上的阿拉伯數字會縮小的,老師的臉會變獰猙的,家長的臉會變難看的,你口袋裡的零花錢會變少的。

其中,名著何其罪惡,又何其悲哀,又何其無辜!我想,現在的學生被逼著看名著,恐怕是違反了作者的本意吧。如今的名著,多么像孔老夫子——在封建社會被崇尚到了頂點,在民國時期又被貶低為阻礙中國進步的人,如今的社會主義社會,被推崇為中華文化的代言人。追根究底,大抵相同吧。

浪里淘沙,沙何其多!打撈上來,滿堆的沙,不覺中,珍珠被掩埋其中。數年之後,被後人發現,不在意地說:“又不是名著,考試也不會考來。寫得再好也沒用。”

可悲可嘆,不是嗎?悲哀至此,收起那無謂的心思繼續埋頭作業。那么多的書,被埋沒的珍珠不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