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心理定勢

某國小辦理新生入學手續時,有兩個小男孩同時來報名,他倆長得一模一樣,甚至連出生年月、父母的姓名都一樣。“你們是雙胞胎嗎?”年輕的女教師問。“不是。”他們異口同聲地說。老師懵了:怎么不是雙胞胎呢?作為讀者的你,說不定也會感到奇怪吧。然而,如果有人悄悄地告訴你:他們是三胞胎中的兩個,你大概就不會感到困惑了。

為什麼老師一見兩個酷似的小孩,就馬上想到他們是雙胞胎而不是三胞胎中的兩個呢?原因就在於她習慣了一種常規性思維。常用的思維方式會讓人逐漸形成一種慣性,它不自覺地、無意識地對人的活動發生影響,這叫做“心理定勢”。在寫作中我們也常常受到它的干擾。例如在看到《2024年回母校》這個題目時,不少同學首先想到的就是:我當了工程師,一進校門,操場如何寬闊,教室如何明亮,圖書館怎么高大,樹木又怎么繁茂以及以前教過我們的老師已經老了許多,我們心情很激動……用盡一切漂亮的形容詞讚美學校,歌頌學校。為什麼很多人都會自然地想到這些呢?這是因為,平時在學校建設方面的宣傳教育和構想使大家有了這么一個藍圖,或者說有了這么一個框架,它套住了大家的思維。但作文最忌雷同,我們要排除定勢的干擾,努力尋找新的構思、新的角度。如有位同學這樣構思文章:“我”以極其沉痛的心情來到母校,悄悄地繞了一圈,因為“我”曾經被母校開除過,後來又因打群架而被勞動教養。在服刑期間,老師和同學經常寫信給“我”,和“我”談心,在他們和管教人員的教育下,“我”認識到自己問題的嚴重,思想逐漸有了轉變,表現也積極起來,終於提前釋放。如今回來,偷偷地看一看母校,表達自己深深的內疚和歉意。此文想像大膽,構思奇特,不失為一篇別出心裁的好文章。

又如寫《也談“吃一塹,長一智”》。同學們往往順著這樣的思維習慣來寫:先舉一個失敗的例子,然後點明它給我們的教訓,它使我懂得了什麼。事例加教訓,清清楚楚,簡簡單單。但這樣寫一般化,缺乏獨特性。有位同學的基本觀點卻是這樣:不“吃塹”也能長智,因為獲取才智的渠道是多種多樣的;吃了“塹”也不一定能長智,因為有的人根本不會吸取教訓,找不到“吃塹”的癥結,“吃塹”之後還是要吃塹。最後強調:有些人對工作極不負責,給黨和國家造成巨大的損失也無所謂,還以“吃一塹,長一智”作為擋箭牌。這樣的文章既讓人耳目一新,又令人深思。

“從來如此,便對么?”這是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借狂人之口對歷史與傳統提出的詰難。在寫作中我們也不妨經常這樣問問:難道只能這樣寫嗎?就這么一種寫法嗎?這樣,必定有助於我們衝破思維定勢的困擾,寫出新穎別致的文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