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讀書的故事和名言佳句

牛角掛書

唐代李密聽說包愷在緱山,前往拜訪。他騎著牛,在牛角上掛上一卷《漢書》,邊走邊讀。越國公楊素在路上見到他,拉著馬韁繩從後面跟著他,說:“什麼書讓你勤奮到這種地步?”李密說是《項羽傳》。楊素於是與李密談論,認為他是奇才(見《新唐書·李密傳》)。後來用“牛角掛書”比喻勤奮讀書。

囊螢映雪

這是由兩個故事組成的典故。囊螢:用袋子裝螢火蟲;映雪:利用雪的反光。利用口袋裡螢火蟲的光和雪的反光在夜間讀書。

車胤勤奮讀書,手不釋卷,博學多才,但其家境貧寒,用不起燈油,夏天就用白布囊盛幾十個螢火蟲,用它們發出的光照著讀書,夜以繼日(見《晉書·車胤傳》)。

南朝梁孫康家貧,無錢買燈燭,晚上常映著雪光讀書。後人常把“囊螢映雪”兩個典故作為勤學的典範。

鑿壁借光

漢代匡衡勤奮讀書而沒有燈燭,鄰居有燭光,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一小洞,就著隔壁透進來的光讀書(載《西京雜記》)。後人就用“鑿壁借光”來形容勤學苦讀。

韋編三絕

韋編:古代用竹簡寫書,用熟牛皮繩把寫書的竹簡編聯起來,就叫“韋編”;三:概數,指多次;絕:斷。孔子晚年喜歡研究《周易》,編撰《繫辭》《象辭》《說卦》《文言》等解說《周易》的《易傳》。由於反覆閱讀《周易》,以致編聯簡冊的繩子多次斷開(見《史記·孔子世家》)。後泛用以形容勤奮讀書。

刺股懸樑

蘇秦,東周洛陽人。他到齊國,跟鬼谷子學縱橫之術,學成後去遊說秦王,上書十次,不被所用,帶去的資金用完了,非常狼狽地回到家裡,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暗地裡譏笑他,說他不務正業,搬弄口舌,倒霉活該。蘇秦聽後感到慚愧而暗自傷心,於是發憤讀書,讀得睏倦了,就用錐子刺一下大腿,驚醒之後接著再讀,最終做了六國的宰相,成為六國的合縱長。後用“刺股”比喻刻苦攻讀。

漢朝孫敬讀書睏倦時,將頭髮用繩子拴在樑上,一打盹就能驚醒,終於成為當代大儒。後就用“刺股懸樑”比喻刻苦自學。

目不窺園

此典故是說無暇觀看園中景色,形容埋頭讀書、專心治學。董仲舒講學授課,三年不出屋,無暇看園中景,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後來的弟子有的居然沒見過他的面。他治學專心到這種程度(見《漢書·董仲舒傳》)。後來用以形容埋頭讀書,足不出戶。

上述故事不勝枚舉,古人在艱苦的環境中尚能克制自己,刻苦讀書,成就一番事業,而我們生逢盛世、條件優越,能不勤奮學習嗎?此文旨在勉勵同學們向古人學習,學有所成

林紓苦讀成大器

林紓(shu)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翻譯家。他是福州人,清末舉人。

林紓小時候家裡很窮,卻愛書如命,買不起書,就只好向別人借來自己抄,按約定的時間歸還。他曾在牆上畫了一具棺材,旁邊寫著“讀書則生,不則入棺”,把這八個字作為座右銘來鼓勵、鞭策自己。這句名言佳句的意思是他活著就要讀書,如果不讀書,還不如死去。他常常是起五更睡半夜地摘抄、苦讀。他每天晚上坐在母親做針線的清油燈前捧著書孜孜不倦地苦讀,一定要讀完一卷書才肯睡。由於家窮,加上讀書的勞累,他18歲時,患了肺病,連續十年經常咳血,但他臥在病床上還堅持刻苦攻讀。到22歲時,他已讀了古書XX多卷,30歲時,他讀的書已達1萬多卷了。

他曾經說:“用功學習雖是苦事,但如同四更起早,冒著黑夜向前走,會越走越光明;好遊玩雖是樂事,卻如同傍晚出門,趁黃昏走,會越走越黑暗。”

他不懂外文,但由於他的文學功底深厚,竟採用世人很少見的翻譯書的方式:先後由十多個懂外文的人口述,他作筆譯,將英、美、法、俄、日等十幾個國家的1700餘部名著翻譯成中文,開創了中國翻譯外國文學著作的先例,影響很大。法國小仲馬的《茶花女》,就是他與別人合作翻譯的第一部外國長篇小說。康有為把林紓與嚴復並列為當時最傑出的翻譯家,稱讚說“譯才並世數嚴林”。毛主席的讀書的故事:幾十年來,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總是擠出時間,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來看書學習。他的中南海故居,簡直是書天書地,臥室的書架上,辦公桌、飯桌、茶几上,到處都是書,床上除一個人躺臥的位置外,也全都被書占領了。

為了讀書,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動身體的幾分鐘裡,有時還要看上幾句名人的詩詞。游泳上來後,顧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書本。連上廁所的幾分鐘時間,他也從不白白地浪費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選》和其他一些書刊,就是利用這時間,今天看一點,明天看一點,斷斷續續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開會或視察工作,常常一帶向箱子書。途中列車震盪顛簸,他全然不顧,總是一手拿著放大鏡,一手按著書頁,閱讀不輟。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樣,床上、辦公桌上、茶几上、飯桌上都擺放著書,一有空閒就看起來。

毛主席晚年雖重病在身,仍不廢閱讀。他重讀了解放前出版的從延安帶到北京的一套精裝《魯迅全集》及其他許多書刊。

有一次,毛主席發燒到39度多,醫生不準他看書。他難過地說,我一輩子愛讀書,現在你們不讓我看書,叫我躺在這裡,整天就是吃飯、睡覺,你們知道我是多么地難受啊!工作人員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書又放在他身邊,他這才高興地笑了。

列寧的讀書故事:

他讀起書來,對周圍的一切就理會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幾個姐妹惡作劇,用6把椅子在他身後搭了一個不穩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寧一動,塔就會傾倒。然而,正專心讀書的列寧毫未察覺,紋絲不動。直到半小時後,他讀完了預定要讀的一章書,才抬起頭來,木塔轟然倒塌……

這個故事說明,要想把書讀透、記牢,必須高度集中注意力。古人早就說過:“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

錢鍾書的讀書故事

錢鍾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江蘇無錫人。學者、作家、詩人。出生於書香門第。以周歲抓“周”抓到書而取名“鍾書”。過嗣伯父後由其開蒙讀書。七八歲時,已能囫圇吞棗地閱讀家藏的或書攤上租來的“正經”和“不正經”的小說。14歲時,曾借讀到大批通俗文學雜誌如《小說世界》、《紅玫瑰》、《紫羅蘭》等,乃恣情瀏覽。

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後,喜博覽中西圖書。上課時從不做筆記,但常一面聽講,一面閱讀與課程無關之書。後留學英法。回國後先後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大、藍田國立師範學院等校教授。50年代初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典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平生淡泊,獨鍾情於書,人謂“書痴”。“只要有書可讀,別無營求”(楊絳《記錢鍾書與〈圍城〉》)。而讀書完全出於喜好,“似饞嘴老貪吃美食:食腸很大,不擇精粗,甜鹹雜進”。尤喜讀“極俗的書”,而精微深奧的哲學、美學、文藝理論等高頭講章,則像“小兒吃零食那樣吃了又吃,厚厚地一本本漸次吃完”。亦喜讀詩歌。至於厚重的大字典、辭典、百科全書等工具書,他“不僅挨著字母逐條細讀,見了新版本,還不嫌其煩地把新條目增補在舊書上”。讀書同時則兼作筆記。從其自題詩句:“書癖鑽窩蜂未出,詩情繞樹鵲難安”、“晨書暝寫細評論,詩律傷嚴敢市恩”等句可見其讀寫之情。著有《管錐編》、《談藝錄》和《圍城》等。其中前兩種學術著作僅引征書籍就多達4000多種。而《圍城》則傾倒一時讀書之人,在40年代初版後,有“交談不說《圍城》記,縱讀詩書也枉然”之說。另著有小說集《人·獸·鬼》,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學術著作《七綴集》等。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春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蘇軾《東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

——朱熹《朱子語類大全》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朱熹《訓學齋規》

學貴精不貴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卻到地也.

——戴震《戴東原先生年譜》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

——鄭板橋

中國現代名言佳句3則

無所不能的人實在一無所能,無所不專的專家實在是一無所專……

——韜奮《韜奮文集》

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

——周恩來《周恩來選集》

讀書也象開礦一樣,"沙裡淘金".

林紓苦讀成大器

林紓(shu)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翻譯家。他是福州人,清末舉人。

林紓小時候家裡很窮,卻愛書如命,買不起書,就只好向別人借來自己抄,按約定的時間歸還。他曾在牆上畫了一具棺材,旁邊寫著“讀書則生,不則入棺”,把這八個字作為座右銘來鼓勵、鞭策自己。這句名言佳句的意思是他活著就要讀書,如果不讀書,還不如死去。他常常是起五更睡半夜地摘抄、苦讀。他每天晚上坐在母親做針線的清油燈前捧著書孜孜不倦地苦讀,一定要讀完一卷書才肯睡。由於家窮,加上讀書的勞累,他18歲時,患了肺病,連續十年經常咳血,但他臥在病床上還堅持刻苦攻讀。到22歲時,他已讀了古書XX多卷,30歲時,他讀的書已達1萬多卷了。

他曾經說:“用功學習雖是苦事,但如同四更起早,冒著黑夜向前走,會越走越光明;好遊玩雖是樂事,卻如同傍晚出門,趁黃昏走,會越走越黑暗。”

他不懂外文,但由於他的文學功底深厚,竟採用世人很少見的翻譯書的方式:先後由十多個懂外文的人口述,他作筆譯,將英、美、法、俄、日等十幾個國家的1700餘部名著翻譯成中文,開創了中國翻譯外國文學著作的先例,影響很大。法國小仲馬的《茶花女》,就是他與別人合作翻譯的第一部外國長篇小說。康有為把林紓與嚴復並列為當時最傑出的翻譯家,稱讚說“譯才並世數嚴林”。毛主席的讀書的故事:幾十年來,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總是擠出時間,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來看書學習。他的中南海故居,簡直是書天書地,臥室的書架上,辦公桌、飯桌、茶几上,到處都是書,床上除一個人躺臥的位置外,也全都被書占領了。

為了讀書,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動身體的幾分鐘裡,有時還要看上幾句名人的詩詞。游泳上來後,顧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書本。連上廁所的幾分鐘時間,他也從不白白地浪費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選》和其他一些書刊,就是利用這時間,今天看一點,明天看一點,斷斷續續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開會或視察工作,常常一帶向箱子書。途中列車震盪顛簸,他全然不顧,總是一手拿著放大鏡,一手按著書頁,閱讀不輟。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樣,床上、辦公桌上、茶几上、飯桌上都擺放著書,一有空閒就看起來。

毛主席晚年雖重病在身,仍不廢閱讀。他重讀了解放前出版的從延安帶到北京的一套精裝《魯迅全集》及其他許多書刊。

有一次,毛主席發燒到39度多,醫生不準他看書。他難過地說,我一輩子愛讀書,現在你們不讓我看書,叫我躺在這裡,整天就是吃飯、睡覺,你們知道我是多么地難受啊!工作人員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書又放在他身邊,他這才高興地笑了。

列寧的讀書故事:

他讀起書來,對周圍的一切就理會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幾個姐妹惡作劇,用6把椅子在他身後搭了一個不穩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寧一動,塔就會傾倒。然而,正專心讀書的列寧毫未察覺,紋絲不動。直到半小時後,他讀完了預定要讀的一章書,才抬起頭來,木塔轟然倒塌……

這個故事說明,要想把書讀透、記牢,必須高度集中注意力。古人早就說過:“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

錢鍾書的讀書故事

錢鍾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江蘇無錫人。學者、作家、詩人。出生於書香門第。以周歲抓“周”抓到書而取名“鍾書”。過嗣伯父後由其開蒙讀書。七八歲時,已能囫圇吞棗地閱讀家藏的或書攤上租來的“正經”和“不正經”的小說。14歲時,曾借讀到大批通俗文學雜誌如《小說世界》、《紅玫瑰》、《紫羅蘭》等,乃恣情瀏覽。

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後,喜博覽中西圖書。上課時從不做筆記,但常一面聽講,一面閱讀與課程無關之書。後留學英法。回國後先後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大、藍田國立師範學院等校教授。50年代初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典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平生淡泊,獨鍾情於書,人謂“書痴”。“只要有書可讀,別無營求”(楊絳《記錢鍾書與〈圍城〉》)。而讀書完全出於喜好,“似饞嘴老貪吃美食:食腸很大,不擇精粗,甜鹹雜進”。尤喜讀“極俗的書”,而精微深奧的哲學、美學、文藝理論等高頭講章,則像“小兒吃零食那樣吃了又吃,厚厚地一本本漸次吃完”。亦喜讀詩歌。至於厚重的大字典、辭典、百科全書等工具書,他“不僅挨著字母逐條細讀,見了新版本,還不嫌其煩地把新條目增補在舊書上”。讀書同時則兼作筆記。從其自題詩句:“書癖鑽窩蜂未出,詩情繞樹鵲難安”、“晨書暝寫細評論,詩律傷嚴敢市恩”等句可見其讀寫之情。著有《管錐編》、《談藝錄》和《圍城》等。其中前兩種學術著作僅引征書籍就多達4000多種。而《圍城》則傾倒一時讀書之人,在40年代初版後,有“交談不說《圍城》記,縱讀詩書也枉然”之說。另著有小說集《人·獸·鬼》,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學術著作《七綴集》等。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春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蘇軾《東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

——朱熹《朱子語類大全》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朱熹《訓學齋規》

學貴精不貴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卻到地也.

——戴震《戴東原先生年譜》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

——鄭板橋

中國現代名言佳句3則

無所不能的人實在一無所能,無所不專的專家實在是一無所專……

——韜奮《韜奮文集》

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