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伴一生何樂之有

人生有涯,知識無窮,勤奮刻苦往往是讀書學習的代名詞。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讀書的優良傳統,先賢聖人終生以書為伴,以學為樂,唯知識是求,唯學問是究。“懸樑刺股”“夜雪夜讀”的故事似神話般的美麗讓後人敬仰不已;魯迅先生把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學習讀書上,婦孺皆知,成為傳世格言警句。

讀盡天下才子書,是人生的一大樂事。我景仰那些博覽群書的飽學之士,感慨他們傲視一切的氣度、妙筆生花的功力,還有那高深莫測的思想境界。總是習慣於夜闌人靜時,扭開檯燈,倒一杯濃茶,執根鉛筆,捧本書,在只聞天籟的靜寂中,於書中人物秉燭夜遊,開心暢談。

讀書得趣,學海暢情,讀書又得以興趣為上。興趣是境界,是品味,是格調。人可一日不食肉,不可一日不讀書。當你在二十四史中體會中國五千年文明時,當你沉浸於紅樓的迷宮裡,當你驚嘆於《懺悔錄》的大膽率真時,當你為楊柳岸曉風殘月的佳境中領略古人的詩韻時,那靈魂深處該有多少愜意與快樂。

讀書還得講究方法,十九世紀英國的亞克敦一生讀書七百餘卷,但竟無一篇自己的論文。亞克敦“驚人的博學”被歐洲學者稱之為“可憐的生涯”、“是一個令人心痛的悲劇”。它警示我們讀書要思考、要探究、要發現,科學的方法才能走向讀書的成功。

讀書人有平庸與偉大、高雅與粗俗、淺顯與深邃、被動與主動之後,真正的讀書人尋求的是智慧的開掘和情感的解放,尋求的是思想的放飛和真理的追求。他們在精神王國中徜徉,在情趣和理趣中領略美妙和哲理。於是便有一批批讀書人不由自主地記下書海遊歷之感,受“讀書”題材的優美樂章便一篇篇地產生……

古人云讀書有三境:“昨日西見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為第一境界;“衣帶漸寬終不覺,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為第二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為第三境界。不過我更為欣賞第二種境界,讀書進入忘我的狀態,才是讀書的最高境界。要達到此種境界並不難,關鍵要擺正讀書的心態。為功名利祿而讀書,自然把書當成工具,時刻琢磨如何用書鋪就一條飛黃騰達之路;為了消遣而讀書,也就是把書當成了玩偶,充其量只是催眠曲;如此讀書,何嘗不是對書的一種侮辱?讀書如果只是為了分數,就會陷入題海之中,一再地反覆背誦,不知道什麼是探索,什麼是研究,那當然是苦差事,但讀書如果為了追求真理,那么越是接近真理,便越會發現真理的迷人。

古人讀書,可以不思茶飯,流連忘返,如渴鹿奔泉,又若六月飲雪,讀書未罷則食不甘味,寢不安席。孔子讀書,不知老之將至;陶淵明讀書,欣然忘食;白居易讀書,口舌成瘡,手瘡成。由此可見,讀書具有何等的魅力。

讀書是點燃智慧的火把,是學有所成的鑰匙,高爾基曾經說過“天才出於勤奮”。卡萊爾說過“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只要我們不懈奮鬥,勇於探索,那就會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就能在事業上取得巨大的成就。願我們每個人學得苦盡甘來,思得深沉實在。勤于思考、勤於學習、勤於探索、勤於總結,充分利用生命中的每一分鐘,讓生命的火花在我們的勤奮學習中大方異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