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范進和我們(作文4篇)

xx班  段星  自數千年前中國的君主帝王首創科舉制,將“考試”這一鬼怪從魔瓶里放出來,無數讀書人心懷飛黃騰達的夢想,毅然踏上求學之路。他們三更燈火,秉燭達旦,粗糲能甘,紛華不染,用自己苦讀的漫長歲月譜寫下奮鬥的讚歌。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科舉”慢慢地變了味,它不再是貧寒子弟改變命運的通途大道,而成了扭曲思想、毒害心靈的罪魁禍首。金榜題名的狀元郎身居高位後,便尸位素餐,為官不為;而那些名落孫山的窮秀才就一蹶不振,被社會丟進了垃圾桶。如今科舉廢除制已有百年,可仍在一場場考試間疲於奔命、幾近麻木的我們,也應該回望科舉的歷史長卷,思索當代讀書人的新活法。

說起被科舉製毒害的文人,首推那瘋瘋癲癲的范進,和至死不悟的孔乙己,對功名分外痴狂的他們,雖然人生結局大相逕庭,但實質上都是悲涼的落幕。孔乙己受盡涼薄,悲慘死去,固然是一場悲劇,但范進也終究會在聲色犬馬間疲憊不堪、麻木不仁,喪失自己的本心,“哀莫大於心死”,這難道不可悲嗎?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歸根結底在於它鉗制了人的思想,讓人熱衷功名,厭棄勞動,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不懂得變通,這樣冷冰凍的“機器人”在法則嚴酷的叢林社會中,必然是死路一條。

如此一來,深受科舉遺毒的當代學子們便要“名正言順”地對應試教育開展無情的口誅筆伐。有人痛陳讀書的苦累,有人控訴教育的迂腐,更有甚者面對課本教輔付之一炬,借一把火發泄自己的痛恨。面對這種種,我要為當今教育辯駁幾句。

現行的教育體制的確存在著很多的弊病,但我覺得,教育在教授知識,增長才幹之外,更能豐富一個人的精神,一種為了實踐自己的信念而願意犧牲一切的艱苦奮鬥精神。在學校里,我們的確活得不自由,不踏實,我們的天性被壓抑,被剝奪,但枝葉不經修剪就會隨意蔓生,不經歷這一番徹骨嚴寒,我們怎能嗅到成功的馥郁飄香?一個對於幾個單詞、幾篇古文、幾個公式、幾頁習題就心生畏懼的人,怎么可能承擔得起社會的責任?所以說,當今的教育並非像有些人所說那樣一文不值,它對人的磨礪正是價值所在。

身為學子的我們,首先要改變自己的心態,“放眼讀書,踏實為人。”理想的階梯只屬於腳踏實地、勇敢奮鬥的人,而努力的意義就在於困難的存在。數學推理演算的確很困難,歷史事件的記憶的確很乏味,整日鏖戰於書山題海中的確很苦很累,但還有一方未來的天空等待我們展翅,怎能被困難攫住自己的心靈?突破桎梏,肯定自我。今天淌下的每一滴汗珠,都會在不遠的未來得到加倍的回報。

其次我們要擴展思路,敢於創新,為自己的人生開拓新天地。有一位美學教授因講評三國而聲名鵲起,他叫易中天;有一位語言學者因品讀論語而名聲大震,她叫于丹。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中,在適當的時候要積極地做出改變,為自己的人生贏得更多的可能。

身為新時代的讀書人,我們必要博學篤志,切問近思,既向書本求知,也向實踐討教。充實自我,完善自我,在艱苦的奮鬥中不斷進步,在際遇的變化中自立自強,實現自己的志向,升華人生的價值。

孔乙己,范進與我們 xx班 龐浩

孔乙己與范進是兩個典型的兩個知識分子。范進在度過了一大半人生之後,才中了舉,他的人對他也是虛情假意。可惜的是,他在中舉之後竟發了瘋,當然也是當時封建科舉制引起的,他考了好多次,終於考上了,卻一事無成,什麼都沒有得到。再看看孔乙己,也算半個秀才,卻被身邊的人嘲笑,輕視,他也許沒有親人,沒有朋友,沒有人與他談話,交流。但他渴望生存下來,他想學,卻沒“資本”去學,他沒有錢,最後自生自滅。

我們,是當代最幸運的人,不缺吃不缺穿,還有很好的學習環境,但我卻沒有一顆善學的心,僅僅只有一個弱小的脆弱的心,失敗一次,就想放棄了,范進不知考了多少次,失敗了多少次,但他堅持,他堅持不放棄,才終於中了舉。孔乙己也是如此,他也失敗了,但他沒有再考。可是他熱愛學習,嚮往知識。我捫心自問,確實不如他們,甚至離他們的腳步還很遠,很遠……

不過,他們的行為也成為了我的動力,驅使著我不得不前進,在當今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裡,不學習就落後,經過這次模擬中考,我估算了下分數,才發覺自己是有多么愚蠢,我也知曉了離中考的在校時間已經不到70天了,看著教室後面那緋紅的數字一天一天減少,我的心也越來越沉重了。我在這思考的瞬間似乎懂得了什麼,我發現我成長了,知道緊迫感了,我終於能把心收回來了,但衝刺真的很難,難得我都快窒息,但我必須這樣做,不能辜負了我心中那餘留的一絲信念!

現在我的座位,無疑是老師給我安排的”學習之位“我一定不會讓我身邊的人失望。

我真後悔在過去的學習生活里沒有好好學,才讓現在的我很疲倦,但那又怎樣呢?大不了多花點時間,大不了多做幾道題,大不了比別人要付出多一倍的努力。即使我身感乏力,我也要用我殘留的力氣走完這段光輝燦爛的路。

孔乙己、范進和我們

xx班  陳昶元

我不得不說,孔乙己、范進和我們相差甚遠,卻又相差無幾。

我們為什麼學習?我相信十個學生中能迅速給出答案的不超過三個。有人說:學習是為了高考;有人說:學習是為了改變命運;更有人說:學習是為了滿足父母的虛榮。只有極少的一部分人會說:學習是為了提高,為了進步。

近日,看到一則笑話:人生最輝煌的一段時間是高考前6個月,這時你上知天體運行原理,下知有機無機反應,前有橢圓雙曲線,後有生態食物鏈,外可說英語,內可修古文,溯源中華上下五千年,延推赤州陸海百千萬,既知音樂美術計算機,兼修武術民俗老虎鉗;現在呢,除了玩手機,廢人一個。初看這個笑話確實讓我捧腹大笑,可笑過之後又感到無盡悲哀。學習是為了高考,那高考以後呢,是不是把所學知識全部還給老師和書本?學習是為了文憑,用十幾年的時間熬更守夜把知識裝進腦子得到一張紙後再把知識丟棄,不覺得很奢侈嗎?我不清楚我們之中會有多少人將來會和笑話中一樣變成只會玩遊戲的廢人,但我清楚那些人一定會和孔乙己、范進一樣被時代拋棄,被世人嘲笑。

在這個教育蓬勃發展的時代,考上大學已不再是可望不可求的事情,文憑也不再是身份的象徵,它只是證明你學習的一個結果。在未來社會,能否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靠的一定不只是大學文憑,而是文化底蘊和意志品質以及道德素質。請把眼光放遠一點,不要把學習局限於高考這個狹小的筐子裡,它固然能帶給我們一時的榮耀,卻不能帶給我們一世的繁華。如果不能清醒認識這點,在這個殘酷的競爭社會,那些善於把所學理論充分運用到實踐中的人終會把以高考為學習目的孔乙己、范進們淘汰。

學習是為了進步,學習是為了充實,學習會讓自己變得更加聰慧和從容。一個善於學習的人是值得尊敬和敬仰的。毛澤東說:“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一個偉人尚且如此熱愛學習,我們作為一名學生,還有什麼理由找藉口呢?人,只有在不斷的學習中才能汲取力量,才能自主創新,才能推進社會更大的進步。

現行的高考制度相似於科舉制度卻又不同於科舉制度。同樣是選拔人才,意義卻大相逕庭。范進和孔乙己是受封建科舉毒害的讀書人,同處於窮困潦倒的地位,對社會的擺布同樣軟弱無力,都迂腐不堪,可見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腐蝕和毒害是多么的罪孽深重。現行的高考制度只是一個較為公平的教育資源分配製度,與偉大思想家孔子的“有教無類”是異曲同工,教育不分貴族與平民,只要有心向學,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因為高考而妄自菲蔳,更不能把高考看作學習的終點。有道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高考只是人生必經的一個階段,以後的路更長更遠,笑到最後的人才是人生最大的贏家。

孔乙己和范進是封建科舉制度下的兩個悲劇人物,他們的故事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我們:不要重蹈覆轍,學習不是為了追求名利,而是為了追求更大更高的進步。

范進、孔乙己和我們九六班  劉杪

讀書,對於處在不同時代的人們來說,意義是不大相同的。對於現代的人來說,它不僅僅是一種使人進步成功的途徑,更是一種提高自身文化修養的最佳方式。可若是到了舊社會,讀書反而被扭曲成了一根無形的繩索,它不僅使人停滯不前,還會束縛住人們的精神靈魂,將他們拖向迂腐黑暗的深淵。

范進、孔乙己,這兩個處在同一性質的不同時代的人物。看似兩個截然不同的結局,是“喜”是“悲”一眼就可分辨出來,然而當我們透過他們的經歷認真反思後,事實卻證明這兩個人的命運其實是非常相似的。他們都是封建科舉制的犧牲品,像一個提線木偶任其擺布,在當時的他們看來,讀書意味著飛黃騰達和享用不盡的財富,只有讀書才可以實現人生的價值,摘得成功的桂冠,如果不能考取功名,那么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與其說是讀書至上,倒不如說是功名利祿的誘惑罷了。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象徵著一種至高的地位。范進中舉本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可他的瘋癲和旁人的阿諛奉承只會使我覺得不過又是一個苦人兒罷了。這種所謂的“大喜”不過是一層徒有虛榮的表象,更多的則是世態炎涼和當時社會的迂腐昏暗。對於孔乙己的命運我多多少少還是有些許同情的,畢竟他也曾有一個光鮮亮麗的“長衫夢”,然而這也只能是個夢,回到現實中,他依然只是個穿著破舊長衫、頭髮髒亂、在他人的無情嘲笑聲中沒有絲毫尊嚴地位的笑料。這不僅僅是他人生中的悲哀,還是一個病態社會的悲哀。

如今,讀書依舊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它已經不再是一根束縛思想的繩索,而是一股推動人們前進的動力。作為學生的我們,讀書確實是首當其衝的任務,可在完成這項任務的過程中,我們的付出不僅僅只是為了實現未來的夢想,更多的則是從中獲得一種心靈上的愉悅和感動。它就像一滴甘露,滋潤了渴望得到生命的幼苗,這棵幼苗不斷汲取養料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在觸碰到廣闊天空的同時,還為他人帶來了綠蔭。一個人的素養、文化、思想都可以從讀書的多少體現出來。但讀書已不再是決定一個人生命價值多少的惟一途徑了,它只是實現人生價值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是占據整個世界。人生意義的體現不在於文化的高低,而是一種思想上的正確認識。即使一個人的智商有多么高,若他只沉迷用大腦思考解決一切問題,那么他的人生也並不是完美無缺的,更多的應該是用心去感悟一切,動手操作實踐,不被功名利祿蒙蔽了雙眼而迷失了最初的方向。

我們應該為自己所處的這個時代而感到幸運,無形的繩索只屬於過去的封建迂腐,再也不會有人被其束縛而墜入深淵。如今,人們已經找到了讀書的真正價值所在——思想的升華和精神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