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作文語言訓練3篇

九年級作文語言訓練1:小作文練習

1、赤橙黃綠青藍紫,讓我們的生活變得五彩斑讕,你最喜歡什麼顏色,為你喜歡的顏色寫幾句亮麗的語言。(50字左右)

紅色:熱情、大方、充滿活力,人心因為有了你而有激情,生命因為有了你而有意義,世界因為有了你而有光彩。

藍色:令人想起寬廣、深邃的大海,高闊遼遠的天空,純淨、甜蜜的夢鄉,更令人想起能夠包容萬物的胸懷。

黃色:成熟的色彩,金黃的麥浪、金黃的高梁、金黃的桔園……譜寫了豐收的喜悅,成熟的樂章。金色的年華,金色的心,金色的人生,金色的路……鑄就了生命的輝煌!

紫色:神秘、朦朧、嫵媚。少女的夢幻,仙女的面紗,心靈深處的嚮往……無不帶著紫色的成份。

2、你知道十二生肖嗎?⑴請你為自己的生肖寫幾句詼諧的話(30字以內);⑵任選三個生肖,編一個有趣的故事。(100字左右)

①虎:該死的狐狸已經穿著你的衣服在耀武揚威了,快拿出你的虎氣治治它,為民除害吧。

羊:和魚在一起就成了(仙)鮮。

狗:來一次性格上的脫胎換骨,別老忠實地呆在家裡,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

牛:不知是誰來了個錯誤的說法“吹牛”,其實你一點也不傲慢,有的只是謙虛的勤勞。

馬:一些卑賤之人總喜歡拍你的屁股來圓自己的夢,你應該醒醒,制止他們,別讓你們得逞。

龍:孫猴子要了我的定海神針才有那超人的本領,成了千古流傳的勇敢者的化身,我得找個機會要猴子好好地謝謝我。

雞:“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你能作個讓步和犬去溝通溝通嗎?那樣這個世界會充滿溫情的。

蛇:你不要自卑,人是龍的祖先,龍的精神是你的延伸,你不要氣餒,你只要永不言棄。“蛇吞三窟”之說呢?

②故事:一年,天久旱而未降一滴甘霖,猴子於是持如意捧前往龍宮責問,路上遇蛇,猴操起棒猛擊之,臨走之時罵道:“你敢整容,別以為颳了鱗,去了角我就認不得你了。”

3、六月,幾家快樂幾家愁。面對六月,你想說什麼呢?(情感豐富,語言流暢,70字以內)

①六月,激情燃燒的歲月,競爭挑戰的歲月,而對六月,我只想說一句:“我想征服你!

②是你,讓我們曾在歡樂中迎接你的開始,把歡聲笑語灑落在小河中,如今也是你,我們將迎接一激烈而殘酷的“戰鬥“,六月,想說愛你不容易!

4、學校舉行主持人大賽,你將參加,請用個性化的語言展示你與眾不同的風采。(100字以內)

①此時的我很激動,但不驚慌,雖然沒有漂亮的外表,但是我有足夠的信心,因為我懂得“愛拼才會贏”。

②我模樣不帥,個子不矮,品行不壞,不討人愛,但是我的品才不壞,不要假裝不理不睬,只有你能為我喝彩,你會成為我的最愛!

5、中國足球隊在世界盃決賽小組賽上失利,假如請你發一條手機簡訊鼓勵他們,你想說什麼?(不超過15字)

①不要讓世界盃成了世界悲!

②一次的失敗不代表永遠的失敗。

③認真對待失敗是一種境界。

九年級作文語言訓練2:如何讓抽象的語言形象化

對於高考作文來說,語言是否有文采是能否吸引閱卷老師的第一要素。新課標考試大綱“發展等級”一項中明確提出了“有文采”的要求,要求我們在寫作中做到:用詞貼切,句式靈活,善於運用修辭手法,文句有表現力。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語言運用好,才能賦予文章以可看性。

例如,關於人生的境界,馮友蘭先生說:“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從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而近代大學問家王國維卻引用了三句古詩來描述一個人成就事業必經的三種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比較一下,我們總感到馮先生的表述哲學氣太濃,有些高深莫測;而王先生的用語則形象生動,耐人玩味,讓人牢記於心。如果王國維先生用“樹立遠大志向”、“執著追求理想”、“歷經千辛萬苦終有所成”來表達成功者三境界的話,恐怕就不可能流傳於今,成為經典之論了。

抽象概括性的語言自有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從閱讀心理的角度來看,具體形象化的語言更具有藝術魅力,更能針刺讀者的情感,激發讀者的品味欲,留給讀者含笑玫瑰般的芬芳。

“幸福”一詞,《現代漢語詞典》有兩種解釋:一是使人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一是指(生活、境遇)稱心如意。若將這概括性的語言轉換成具體形象化的語言,味兒就明顯的不同了——

幸福是當窗外大雪紛飛時,你能呆在溫暖的壁爐前讀你心愛的小說,你面前的桌子上放著一堆零食和一杯濃香的熱咖啡,你身邊臥著一隻渾身雪白的假寐的牧羊犬,周圍的空氣瀰漫著溫馨;幸福是你在外邊受到挫折時,回家能有一張可哭泣的小床,有一缸可洗去傷心的熱水,有家人的親情滋潤,有朋友打來的問候電話,有《藍色多瑙河》散出的安詳氣息;幸福是當你勞累一天后,迎接你的愛人的笑臉,孩子的擁抱與親吻,家庭的歡樂可掃去所有的疲憊;幸福是賣火柴的小女孩,在除夕夜飛向天堂,飛向慈愛的奶奶時的笑臉與愉悅……(孫帆《幸福是一種感覺》)

幸福,它就在身邊,我們沒有察覺正是由於它在身邊。擁有嘩嘩的自來水也算幸福嗎?撒哈拉沙漠的人最清楚;擁有三天光明是幸福嗎?海倫·凱勒會告訴你;能聽到淙淙的流水、簌簌的落葉、清亮的鴿哨是幸福嗎?貝多芬會讓你堅信;甚至爸爸的訓斥、媽媽的嘮叨也是幸福,當你離家遠去的時候你就會知道。——幸福來來去去,正如鏇轉的燈塔上半部的燈光,忽明忽暗,當它乍然亮起就會給你驚喜,而你若一直處於光環之下,就會無動於衷。擁有明亮燈光的我們可曾想到,沒有電燈的山區的孩童對於電燈的渴望?(李愛蓮《幸福就在身邊》)

幸福,是多樣的。擁有親情是幸福,它像一幅永不褪色的畫卷,讓人銘刻於心。擁有友情是幸福的,它如一壇芬芳的老酒,越陳越香醇。有的幸福如《鐵達尼號》中的悽美愛情一樣,在帶淚的微笑中留下淡淡的酸楚。人世間還有一種幸福,是為人民服務的情懷,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的情操。正如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說的:“幸福,在於創造新生活。”(李俊媛《感悟幸福》)

“家庭”,抽象地說,就是以婚姻和血統關係為基礎的社會單位。如果用具體形象化的語言來描述,就會勾起人無限的溫馨的聯想和想像 ——

老家雖破,但很大度,容得下許多鄰居的光臨。夏夜乘涼,隔壁的大娘最喜歡聚集到老家的曬台,搖著蒲扇,扯著山海經,一天的疲勞便隨著說天道地、家長里短的嘮叨煙消雲散了。冬日裡破屋的爐灶生起火來,還是吸引了前來聊天的左鄰右舍,大家圍爐而坐,火光熊熊,其樂融融……(考生《破屋——老家》)

天涯浪子,四海為家,家是風情和浪漫;莘莘學子,祖國是家,家是情絲和牽掛;風險航員,大地為家,家是尊嚴和榮譽。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家是思念,家是摯愛。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家是溫情,家是著落。

“月明星稀,烏雀南飛”,是找不到家的淒涼和淪落。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是找不到家的迷惘和傷痛。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失去家的傷感和惋惜。……

回家的夕陽,如此絢麗迷人,如此寧靜坦然。回家的牛羊,如此幸福安然,如此滿足急切。歸巢的鳥雀,舉飛飄落,充滿自信,充滿希望。

鶯歌燕舞,鳥雀歡噪,是在追尋一個家;蝴蝶紛飛,蜜蜂嗡嗡,是在裝飾一個家;青年男女,花前月下,是在憧憬一個家;夫妻結髮,溫溫細語,是在營造一個家;五尺男兒,四處奔波,是在支撐一個家。(董韜《家》)

“位置”與“價值”是兩個抽象的概念,若用抽象的語言對其辨證關係進行闡發,可能會說“所處的位置各有不同,但是都一樣能顯示自己的價值”之類的道理,這樣勢必會使文章“空對空”;聰明的考生善於化抽象為具體,對這個作文話題作形象的詮釋——

如果你是一隻蘿蔔,就力求做個水多肉脆的好蘿蔔;如果你是一棵白菜,就力求做“一棵瓷瓷實實的包心好白菜”;如果你是一滴水,你就應該滋潤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就應該照亮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糧食,你就應該哺育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抹春色,你就應該點綴艷麗的春天;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就應該堅守在自己的崗位;如果……你是一根小小的蠟燭,也要照亮全世界的黑暗,因為那是你的價值。(考生《位置有高低,價值無優劣》)

我願衝鋒陷陣,但我不是你矛戟上的紅纓,我不是衝鋒號上的紅綢,我更不是你忠誠與無悔的鮮血。那我能做這么呢?我可以是你迷彩軍裝上的一塊耐磨的布料,我可以是你頭上可作隱蔽的一頂絕美的戰帽,我可以是你疲憊休息的一塊草墊……我知道,我沒有紅的輝煌與壯美,無法成為你胸前熠熠發光的勳章,但我是堅韌頑強的綠,甘做你奮鬥執著的沙場。

我願為國爭光,但我不是你運動場上的跑鞋,我不是你重拳扣下的排球,我更不是你揮灑如雨的淚和汗。那我能做什麼呢?我可以是你跨過的百米橫欄,我可以是你比賽時的安全擋板,我可以是你中場休息時的長椅……我知道,我沒有紅的鮮艷與多情,無法成為隨風輕揚的紅旗,但我是真誠堅定的綠,甘做你站在世界之巔的領獎台。(考生《一片綠的忠告》)

“忘記”與“銘記”是兩個意義相反的抽象的詞語,概括說來可能不外乎“忘記你所忘記,銘記你所銘記”;而想像豐富的考生讓抽象的詞語形象化、具體化,釀成考場中醇美的酒漿——

東坡居士仰天大呼“大江東去”,他面臨的那些煩心事頃刻之間沉入滾滾波濤之中,消失得無影無蹤。壯闊的滔滔江水讓學士選擇忘記,忘記那些失意、悲傷,忘記那些仕途的不得意。五柳先生伴著“莊生曉夢迷蝴蝶”中翩翩起舞的蝴蝶在東籬之下悠然採菊。面對南山,陶令選擇忘記,忘記那些官場的醜惡,忘記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這是心靈的選擇,這是過河人在“河”的兩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選擇,這更是明智的“擺渡”。

人們在河的左岸停留著,在這之外,同樣又有在右岸快樂生活著的人們。

坐在池邊亭下淚流滿面的獨酌的易安居士,用她的文字告訴我她永遠銘記著一生之中所經歷的點點滴滴,那是她在“爭渡”途中所做出的選擇。海子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告訴我“從明天起”他將記住所有的人生之“水”,因為那是他用於“灌溉”他的“花兒”的“玉露”。三毛用她的文字永遠地記住了撒哈拉的靈魂。凡·高用《向日葵》永遠記住了他的“船”…… (考生《在忘記與銘記的兩岸》)

珍珠忘記了被河蚌囚困的痛苦,於是造就了盈淚的寶珠。

寶劍忘卻了烈火下錘打的痛楚,於是露出了鋥亮的劍鋒。

胡楊忘卻了沙漠中乾渴的難耐,於是創造了“死了三百年不倒,倒了三百年不腐”的神話。

順著歷史長河,無數曠達之士面對失敗痛苦,莫不泰然處之。

是那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士,是那個“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的雅人,是那個“戴月荷鋤歸”的農夫,對,是他,是這享譽文壇百千年的陶淵明。他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掛印歸園田。他忘記了官場的失意,忘卻了仕途的不達,卻記住了世人的願望,寫出了心中的聖地——桃花源。

是那個“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寒鴉么?是那個“一蓑煙雨任平生”“何妨吟簫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個高唱“大江東去”的詩人么?蘇軾,一個被宋神宗稱讚為“才與李白同,識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潑來的污水,遭受貶謫後,忘記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黃州種地釀酒,“夜飲東坡醒復醉”,在黃州“倚杖聽江聲”,在黃州寫下“大江東去”。他總是那樣的淡泊從容,他總是將所有的痛苦失意拋之腦後,銘記著世間的美麗。不然,何來“親煮東坡肉”,何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曠達與豪邁?

所以,我們應該忘記別人的嘲諷,如忘掉五年前的一次感冒一樣;原諒別人對我們的傷害,如原諒天有晴有陰一樣。我們要記住初生嬰兒的第一次微笑,我們要記住八旬老人沒牙的掩笑…… (考生《那陣風吹過》)

讀著這些鮮活生動的文字,人們一定如同徜徉在爭芳鬥妍的百花園中,心尖上顫動著柔美曼妙的和弦,感覺可能就一個字——“爽!”

那么,怎樣讓我們學生的筆端也綻放出一朵朵含笑的玫瑰呢?不妨再看幾個例子,也許大家會從中悟出一些方法與技巧。

學會愛自己,不是讓我們自我姑息,自我放縱,而是要我們學會勤於律己和矯正自己。這一生總有許多時候沒有人督促我們指導我們告誡我們叮嚀我們,即使是最親愛的父母和最真誠的朋友也不會永遠伴隨我們。我們擁有的關懷和愛撫都有隨時失去的可能。這時候,我們必須學會為自己修枝打杈尋水培肥,使自己不會沉淪為一棵枯榮隨風的草,而成為一株筆直蔥蘢的樹。

學會愛自己,不是讓我們虐待自己苛求自己,而是讓我們在最痛楚無助最孤立無援的時候,在必須獨自穿行黑洞洞的雨夜沒有星光也沒有月華的時候,在我們獨立支撐著人生的苦難沒有一個人能為我們分擔的時候——我們要學會自己送給自己一束鮮花,自己給自己畫一道海岸線,自己給自己一個明媚的笑容。然後,懷著美好的預感和吉祥的願望活下去,堅韌地走過一個又一個鳥聲如洗的清晨。 (佚名《另一種珍愛》)

語段中,把“勤於律己,矯正自己,使自己成才”,轉換為“為自己修枝打杈尋水培肥,使自己不會沉淪為一棵枯榮隨風的草,而成為一株筆直蔥蘢的樹”;把“獨自面對困難”,轉換為“獨自穿行黑洞洞的雨夜沒有星光沒有月華”;把“自我安慰,自我鼓勵”,轉換為“自己送給自己一束鮮花,自己給自己畫一道海岸線,自己給自己一個明媚的笑容”;把“以美好的心情生活下去”,轉換為“堅韌地走過一個又一個鳥聲如洗的清晨”。這是作者調動了形象思維,由抽象的概念想到了生活中一些相似相關的形象,於是,便有了形象化的畫面感的語言表述形式。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化抽象為具體,關鍵在於調動聯想思維,扇動想像翅膀。

快樂的日子,聽著《陽春白雪》,和著蘇軾低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哀傷的日子,把李清照“花自飄零水自流”的詞句記於日記中,留下無淚的印痕。下雨的日子,倚窗而坐,捧讀朱自清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讓艷美的文字敲擊我的心扉,再去品味《桃花扇》中媚香樓的千古哀怨。夜晚則孤燈獨影,心隨三毛穿越撒哈拉沙漠,拜讀席慕容的《寫給幸福》,與羅蘭交流《寂寞的感覺》,和冰心一起品味《人生的感悟》…… 我暫時擺脫了世俗的紛擾,把靈魂浸入書中,讀到了種種神奇,讀出了無數坎坷,讀明了世間哲理,讀懂了萬種奧秘…… (佚名《我發現讀書之趣千千萬》)

作者寫讀書的體驗,不是概括抽象地說“我喜愛讀書,享受著讀書的快樂,讀書使我增知益智”,而是信筆徵引一些名作家篇句,巧妙地鋪陳排列在一起,不但顯示了文化底蘊,而且增添了語言的表現力,易使讀者產生共鳴。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化抽象為具體,可以採用旁徵博引,列錦鋪排之法。

生命就像一個容器,它的容積是事先確定好了的,容器里無意義的東西多了,有意義的東西就會相應減少。

生命是一條路,這條路是由一塊塊不起眼的磚石鋪成的,而不是鋪金布銀,一路閃光。生命在於有一個充實而完美的過程,而不僅僅在於有輝煌的結局。

生命是五線譜,有高有低,有起有落。有志者,即使在黃昏中,心靈也會洋溢著希望的晨曲。

生命是一葉扁舟,航行在天水之間,航行在人生的茫茫大海中,會經歷暴風雨的洗禮,會迎接朝陽彩霞的擁抱。(曲艷《品味生命》)

“生命”這一話題可以從生理的,心理的,哲學的不同層面來闡釋,可以講出高深的道理來;該語段深入淺出,用“容器”“路”“五線譜”“扁舟”四個比喻,論說了生命的奧妙。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化抽象為具體,可以藉助比喻擬人等修辭格,讓語言具有靈動的色彩。

相信中學生朋友掌握了這些方法與技巧,再進行積極有效的訓練,就一定也能夠讓筆端綻放出“含笑的玫瑰”。

九年級作文語言訓練3:作文語言如何訓練

掌握基本的思維方法是語文學科思維訓練的基本任務之一。基本的思維方法是指分析和綜合的方法,以及所派生的比較、分類、抽象、概括、系統化、具體化等方法。思維方法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在閱讀中,要學生學會運用這些方法去理解作品的內容,諸如對語意的理解、對層意和段意的理解、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對中心思想的理解等。在寫作中,要學生運用這些方法去立意、選材、布局、謀篇。閱讀方法、寫作方法,歸根到底是思維的方法。學生憑藉自己掌握的思維方法去閱讀、去寫作,又在閱讀和寫作的過程中使自己的思維方法受到訓練,得到提高。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採用靈活多變的訓練方法、通過多種訓練途徑發展學生思維。具體實踐方法如下:

方法一:觀察

觀察法是指教師指導學生運用自己的視聽器官,直接感知客觀事物,增強感性認識的直觀思維訓練方法。

在觀察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點應落在養成學生邊觀察邊動腦思考的習慣上,指導學生注意尋求每一個細節,不放過任何特殊之處,在對比中找出特點,以便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使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平常現象中發現不平常的東西,或從表面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其內在的聯繫。通過對自然景物的觀察、實物的觀察、人和事的觀察、圖畫的觀察等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學生學習楊朔的散文《荔枝蜜》後,了解到了楊朔在參觀養蜂場時,不只看到了那些嚶嚶嗡嗡的蜜蜂沸沸揚揚的忙碌景象,而且看到了蜜蜂那種從來不爭、不計較得失的品格。“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這是作家在認真觀察基礎上積極思考的結果。從仔細觀察對象→發現特點→分析本質→展開聯想,這種思維的過程正是國中生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一種特質。於是,我讓學生課餘時間尋找目標觀察,並遵循上述思維模式由表及里地探究對象本質。有一學生在“discovery(探索)”頻道中看到有關鷹的介紹,她發現了鷹不畏風雨、搏擊長空、以強有力的利爪牢牢抓住自己的目標並睿智地克敵制勝的特點後,她聯想到了作為學生也應該像鷹那樣對待學習生活,不畏困難、堅定不移、並發揮聰明才智克服前進中的障礙,走向成功。學生在習作中寫到:生活告訴我,頑強、睿智、有力、上進才能達成目標,成為生活的強者;我也要告訴生活,我要成為鷹一般的強者。

方法二:概括

思維所反映的對象總是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和它們之間的規律性聯繫,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對事物的認識,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而後又經過具體化,把同類歸在一起的思維訓練方法,就是概括法,它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最基本的方法。我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來概括文章的中心、通過感知人物言行等的語言來把握人物形象、通過感知文章的表達方式來感悟各種表達的效果。

如:我在教學《誰是最可愛的人》時,通過閱讀課文讓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是:文章記敘了志願軍戰士在戰場上英勇殺敵、捨己救人、不怕艱苦等事跡,歌頌了他們的英雄氣概。讓學生通過圈劃志願軍戰士在松骨峰戰鬥中與敵人英勇搏鬥的詞句來體會他們的堅韌和剛強。學生通過比較文中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的表達方式,來領悟其不同作用:敘述、描寫志願軍戰士在戰場上英勇殺敵、捨身救人、不怕艱苦等三件事讀來令人感動,用排比句式進行議論、抒情,讀來能讓人更強烈地感悟到志願軍戰士們是最可愛的人。

方法三:分析

分析法是指教師指導學生把組成事物整體的各個部分及個別屬性分解出來並找出這些部分的本質屬性和彼此之間關係的思維訓練方法。如在閱讀中,為了認識事物的本質屬性,需要對文章的各個部分進行分解,研究各部分的性質,揭示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從中看出這些部分怎樣為表達中心服務的。這種經過分解認識事物的方法就是閱讀中分析法的體現。通過分析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訓練途徑依問題的難易度而定。可以通過教師提問題,學生談看法、找根據來培養;可以通過教師設定爭論性問題,激起認知衝突來培養;也可以通過學生提出問題,學生談看法、找根據來培養。

如:我教《驛路梨花》時,在學生朗讀課文後,我問:“你們喜歡這篇課文嗎?”學生回答:“我喜歡這篇文章。理由是:這篇文章先寫了‘我’和老余投宿,無意中發現了小茅屋,又在無意中遇到了瑤族老人。從瑤族老人那裡知道了茅屋主人是梨花姑娘,第二天早晨,又無意中把梨花妹妹當作梨花姑娘。後來才知道這小茅屋是十年前過路的解放軍造的。我在讀的時候就一直想往下看,這小茅屋究竟是誰造的,所以我說這篇文章很引人入勝。”這個學生的發言既有整體感知,又有分析、鑑賞,還有高度的概括,思維訓練的容量可見一斑。

又如: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我有意識地設定一些有爭議性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在準備有關“中學生請家教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們上網查資料、搜尋報刊雜誌查閱,甚至採訪父母、師長、親朋好友,從心理學、經濟學、人才學等角度找根據、講理由,各抒己見,分析得頭頭是道,難分高下,充分調動了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指導學生分析的過程中,我要求學生始終圍繞思維的要點:“是什麼意思”和“有什麼根據”來判斷和推理,使學生思維的縝密性得到了有效訓練。

方法四:比較

比較法是指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對事物差異、正反、變化等的確定,從而更深刻、全面的認識事物的思維訓練方法。我在教學中經常通過同題材不同作者的作品比較、同一單元內不同課文的比較、正反面文章比較、同題作文不同作法的比較等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我在指導學生比較朱自清的《背影》和時文《父愛沒有絕唱》時,在選定比較的角度——“立意和選材”角度後,要求學生自行閱讀這兩篇文章並概括出它們各自的中心和材料,我將學生的閱讀結果板書在黑板上,學生一下子就發現它們的立意是相同的,都是歌頌父愛,而兩文的選材是不同的,前文通過送“我”上火車、買橘子兩件事來表現主題,後文則通過晚上陪讀、到學校送米菜、高考落榜後仍鼓勵“我”上進等三件事來表現主題。隨後,我又問:“那么,它們在選材上有沒有共同點呢?”學生茫然了。於是,我又進一步提示道:“我們看一看這五件事情都屬於什麼性質的呢?它們都屬於生活小事,這就是兩文在選材上的共同點。因此,我們說,兩文在選材、立意上的共同點是:父愛表現在平常的生活細節之中。”我想,這樣的導練,訓練了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和深刻性。

比較法作為思維訓練方法之一在不同文體的讀寫中具有不同的側重點。如在議論文的讀寫中,指導學生通過比較古與今、新與舊、正與反的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從中得出得與失、好與壞、正與誤、美與醜的結論,可以縱比(即將兩種事物從歷史到現實作系統比較),也可以橫比(即將事物鮮明比照,相互印證,或以反襯正,或以正駁反),在對比中求結論。在記敘文的讀寫中指導學生通過人物與人物間的對比或同一人物前後的對比,更深刻、全面地把握或刻畫人物形象。而在說明文的讀寫中,指導學生通過比較,旨在更具體地領會或闡明說明對象的主要特徵。通過不斷地分析、比較,訓練了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方法五:聯想

聯想法就是教師指導學生由一個事物想到另一個事物的思維方法。當客觀事物以一定的關係彼此聯繫作用於人腦時,會在大腦形成各種暫時聯繫;在作用終止後,這種暫時的神經聯繫以痕記的方式留在大腦中;在一定條件下,這種聯繫可以活躍、恢復起來。教學中要創設這樣的條件,激發學生的聯想思維。我經常通過對比聯想、接近聯想、相似聯想、因果聯想等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我帶領學生們游松江醉白池時,啟發引導學生依據所見的景、物、人、事進行廣泛聯想。於是,學生由石拱橋的橋身及其在水中的倒影聯想到了“滿月之境”,由荷花池聯想到了“‘接天連葉無窮碧’的醉人醉心的美景”,由池中栩栩如生的仙鶴聯想到了“古人以梅為妻、以鶴為子的閒適淡泊”,由“雪海堂”的名稱聯想到堂前曾經積雪如海的壯觀景象,由堂前的臘梅和翠竹聯想到了孫中山先生曾在此為同盟會會員演講的錚錚氣節和先人遺風,由“十鹿九回頭”的圖案聯想到了海外遊子對故鄉的深深眷戀……由於學生開展了這樣積極而廣泛的聯想,作文的材料豐富了,內容充實了。通過這樣的寫作思維訓練,既使學生了解了歷史,又拓展了文化底蘊,提高了思想認識水平。

方法六:想像

想像法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造出新形象的思維訓練方法。

想像是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和創造性活動的必要條件。愛因斯坦曾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開展了想像專題訓練,如:以“未來的我”為系列想像自己長大後的情景,以“環境的發展”為系列想像地球的明天,以“電腦世界”為系列想像科學的未來等。當學生的思維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後,他們想像的奇特、高妙、深遠令我自嘆弗如。有一學生想像未來的自己成為第一個與外星人對話的人,有一學生想像自己在火星上模擬地球生態環境實驗,還有一學生想像到未來的書有“會說話的、電視唱片型的、立體的、微縮型的、遙感型的”等等,其思維的廣闊度如行雲流水,更包含著寶貴的創新精神。

方法七:體驗

體驗法就是教師指導學生調用自身的經歷去體會、驗證客觀對象的思維訓練方法。在閱讀教學中,學生作為閱讀的主體,他不僅從閱讀中獲得信息,認識世界,還要獲得種種體驗,如審美體驗、情感體驗、倫理體驗等。《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的感人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這就要求教師要注意有意識地“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專題”。另外,寫作的過程也需要學生有積極的體驗。托爾斯泰曾說:“藝術起源於一個人為了要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於是在自己心裡重新喚起這種感情,並用某種外在的形式表現出來。”要寫好文章,只有力求捕捉、表達這種“體驗過的情感”,才能給讀者以心靈的震顫。這就是體驗思維在語文學習中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體驗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我通常通過體驗作品中人物情感、通過自身的體驗、通過創設情境體驗“說”、通過提供條件體驗“寫”來培養。如:我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學作品,體驗作品中的美與醜、善與惡、真與假,培養學生真、善、美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品質。通過體驗家庭親情、同學友情、師生真情等來達到狀難寫之物如在眼前的境界。每當學生真的體驗到了生活中的那中至真、至愛,他自然就會提筆抒寫心靈之言,情動而辭發。又如:我在教學《春》時,引導學生將閱讀中發現到的內容說出來:“剛才我們一起在朱自清的《春》里找春天,同學們找到春天了嗎?請把你發現的春天的美,告訴大家,一起來分享。”於是,學生通過自身的理解、分析、概括,調用自身的生活經驗,七嘴八舌地把閱讀所得說得淋漓盡致,開拓了學生思維的自由創造空間。我還帶領學生到野外感受大自然,進行社會實踐、採訪報導等,讓學生走出課堂,開拓思維,觸發靈感、捕捉信息,訓練學生思維的連貫性、靈活性和嚴密性。

方法八:質疑

質疑法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思維訓練方法。問題是通向真理的橋樑。提出問題是創新思維訓練的第一步,也是創新思維的出發點。教師要鼓勵學生對其未知事物進行質疑,引導他們自主探討研究,特別是要求他們有主見、有觀點,樹立“不惟書、不惟上”的探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