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英雄

中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國度。日前,65年前遠征緬甸抗日的湖南常德籍老兵李錫全,回到家鄉的懷抱,激動萬分、老淚縱橫。長沙火車站廣場上,人們用不同的方式熱烈歡迎老英雄榮歸故里。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為支援英軍在緬甸(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而建立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並立下赫赫戰功。1942年2月,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出動兵力103000人,陣亡官兵56480人。1943年至1944年,中國遠征軍反攻緬北,陣亡18000人,滅日軍48000人。1944年,中國遠征軍在滇西發起反攻,陣亡官兵67403人,滅日軍21057人。在遠征軍作戰最激烈的就是雲南松山戰役,有多少人知道松山戰役?那是一場悲壯的攻堅戰,那是一場血流成河的戰役。198師在圍攻松山時,以全軍覆滅的代價取得戰役的勝利,小小的25平方公里的山頭,布滿烈士屍體,一圈又一圈,可想而知,戰役之慘烈,之悲壯,不可想像。野人山的九死一生,慘烈不已的松山戰役、騰衝戰役,胡康河戰役等等。為祖國,爭自由,碧血千秋,壯哉,一寸山河一寸血。我很偏執,對民族英雄的定義也有偏執的定義。我自負地認為歷史很多民族英雄有點貨真價不實。比如我們口中經常頌道的岳飛就是其中一位,金國是哪?金國只不過我們現在東三省的一部分,現在我們同屬一個中國,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老張家的孩子拿著長矛刺了老李家三娃子,何來民族,要說民族英雄也是一午多年前的事,跟現在是八桿子打不著的事,可以說跟我們無關。然而抗倭的遠征軍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雖然我們沒有經歷過那年代,至少在現實生活中還能見到當年戰爭遺址,還能找到當年的戰爭的受害者,以及當年抗戰的當事人,甚至聽到某些細節時,你還能感覺炮聲隆隆,血肉橫飛的畫面。大多數人在近代史書上唯讀過“百團大戰”,我不知道“百團大戰”中那些抗日英雄最後怎么樣,反正在兒時就聽過兩種當官的,一是北上的老紅軍,二是南下幹部。此兩種人在各地具有無上權力。從沒聽說過“遠征軍”之類的字眼,未免讓人心裡有點沉重。“一個士兵不是戰死沙場,就是回到故鄉”。這是同是湖南人黃永玉給沈從文的墓志銘。從緬甸到湖南不過區區二千公里,但李錫全卻從滿腔熱血的青年走到人生的垂未,近乎一輩子的光陰。經歷一段最遙遠的路程,終於回到他出發的地方,回到故鄉,走了整整六十五年。路難走啊!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我找不到其實語言來替代內心對英雄的愧疚。說到這,不得不提另一位湖南人廖耀湘。廖耀湘將軍是中國抗日名將,遠征軍新二十二師師長,曾指揮崑崙關大戰斯瓦戰役等戰役,戰功卓著,功勳顯赫。但廖沒有犧牲在戰場,沒有死於日本人之手,卻是死在革命造反派手裡。但這位抗日名將於文革初期在批鬥會上心臟病發作去世,終年僅六十二歲。如果這樣一對比,我又替李錫全感到高興,要是早回湖南,也許墳上草青青。回來了!是時代進步,是社會的理性。昨日18時,列車晚點4小時43分鐘後,桃源籍遠征軍老兵李錫全終於抵達長沙。他難以相信的是,有近兩百位普通市民、志願者、網友自發前往,從下午1時等到夜幕降臨,為的只是給抗日英雄致以鮮花和掌聲。在火車站廣場,本報組織進行了一個簡短的歡迎儀式。老人一開口,便是未改的常德鄉音:“這次回家太不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緬甸官方語言肯定不是國語,更不會有人說常德話的,我不知道李老雄多少次夢回家鄉,多少次在夢中跟親人說著思家之情,多少回英雄淚濕枕。隨後,老人被送往和一大酒店入住。津湘的士的張建軍師傅聽說自己送的是抗日英雄,說什麼都不肯打表收錢。中國從來都不缺英雄,遠的不說,就是“五一二”地震就出什麼“敬禮娃娃”“小飛俠”“餵奶警察”等英雄,這些“英雄”都得到國家社會認可以及獎勵和好事之人作書立傳,到全國各地講述“英雄”事跡,所到之處,鎂光燈閃爍,受追捧的程度不亞於港台紅星。老英雄卻坐三十六個小時的火車,除了下火車後做了簡短的說話,其實他只說一句“這次回家太不容易了”就激動淚流掩面,只得像孩子般笑笑,然後還得打的去住的地方,才有的士司機不收費的插曲。那些“英雄”們到各地恐怕是包機,到了之後還得警察開道,全程護衛,各地要員肯定還得接見和宴會。對比李老英雄回家的場景,雖然回家了,想想,還是讓人有點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