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那目光

——讀《目送》有感

初一(12)班   唐浚傑

父母的目光,是最讓人感到親切的。這目光一直陪伴著我們,走進各個新天地,告別某段舊時光。幼稚園時,我們哭鬧著被送進大門,用可憐兮兮的目光盼著父母能“拯救”自己,但家長只是用愛憐的目光遠遠地安慰我們,或者上前哄幾句,隨後又消失在我們的視野里。國小時,家長的目光又緊隨我們一路,我們在與他(她)們分別的前一刻不斷回頭,招手。放學時,我們的目光又能準確無誤地找到對方,然後迅速地牽在一起回家去。父母的目送一直在伴我們這些孩子成長。

直到我讀了《目送》,才感受到了這目光的另一面。

作者也是一個與千萬母親相同的家長,她也一直目送著自己的兒子:上國小時,兒子消失前多次回頭望望自己的母親。十六歲兒子即將出國,兒子只是“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並且還取消了離開時的一瞥。兒子大學與母親分別卻是這樣一幕:母親站在小路一端,兒子在拐彎處漸行漸遠,慢慢消失,用背影來告訴母親:不必追。

一面,父母堅持著目送我們離去:一面,我們對父母的目送越來越少。

的確,現在我已進入中學,成了一個住校生,每個星期都要與母親經歷“目送”,但我畢竟不是很安分的小學生。很多孩子都和我一樣啊,現在離別時已不再會對父母像小猴子一樣留戀,而是像要遠走的小馬駒,想早點擺脫那目光。很多孩子都不大願意被父母管束了,就像《目送》中的兒子一樣。

當我們看著父母的背影遠去,開始暗暗慶幸:“太好了,不用被嘮叨了,不用被制約了,不用被批評了。”我們在遠去時加快了腳步,背影也消失得更快,我們甚至會想:“早點擺脫,早點自由!”父母卻是在想:“孩子在學校吃得怎么樣,受沒受委屈?我要不要給他送點東西?”父母離去時,又會掛念:“這孩子,吃苦吃多些也好,早點回來啊!”然後一陣心疼。

家長們慢慢地衰老,希望我們的背影能多停留一會兒;我們逐漸長大,卻在逃避父母的愛。想想父母目送我們的那一刻,我們是否用心感受了那深邃的目光?現在也許我們還沒有能力作出大的報答,唯一可以讓家長稍稍滿足的,不就是我們消失前的回頭一瞥嗎?我國小時,也曾經在臨街的教學樓上向媽媽招手,現在最多只是在樓梯間望一望她的背影,在幾十米外看她遠去,然後倏地鑽進教室。讀了《目送》,我才領悟到:在離別之際,我們可以給目送我們的親人更多愛。也許是一句話,也許是一個擁抱,只要你不是頭也不回地消失,那么你都算是給了家長一絲慰藉。無論是對於孩子還是家長,目送的那一場景永遠是個記錄真情的鏡頭。你是否做了一個盡職的兒女就體現在那個時刻,孝心與母愛(父愛)都在一刻閃現。看過《目送》,我相信下次家人送別我時,我在離開的一刻不會無動於衷。我想:家人需要我的一回頭,一招手,他(她)們看到的,永遠不再會是漸小的背影!

永遠的親情,永遠的目送

——讀《目送》有感

初一(12)班  唐浚傑家長

轉眼間,我的孩子已進入了中學,成為了一個住校生。相信每個家長都和我一樣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不想孩子離開,而現在是不得不讓他(她)們走上獨立之路。有的家庭一星期讓孩子回一次家,離家遠的孩子經常回家就沒那么容易了。無論何時,我們這些做家長的無時無刻都關注著他(她)們的成長。但我們應試著放手,讓他(她)們去學著自己長大。

我的兒子離家是很近的,每星期都回家。最近他讓我讀了一本叫《目送》的書,我深信大多數的家長都和那個身為母親的作者一樣。從幼稚園,國小,國中,我們都是看著孩子長大的,情況大同小異。幼稚園,孩子很依戀我們家長,進那扇大門時是又哭又鬧,但我絕不可能去拉他回來,如果不這樣,他未來的路就無法走得太遠。在國小,我的孩子同於作者的兒子,我送他上學,離別時他都是三步一回頭,五步一招手,雖然只分別半天,但那時孩子都還是與我有難以割捨之情。現在國中卻有些不一樣。

我的孩子確實獨立了,但不論他“行市”到什麼程度,他都要在家長的目光下成長。現在孩子們似乎已沒有那么多的留戀,就像文中的兒子,回頭越來越少,招手越來越少,這意味著曾經的親情也有可能變淡。也許我們的管教很嚴厲,也許我們的嘮叨很煩人,這些都會讓孩子產生厭煩情緒。但他(她)們畢竟還需要一些應有的“束縛”,孩子們應想想:家長為他(她)們做了很多,沒有家長的教育,自己的成長之路絕不會很正常,甚至會誤入歧途。

可是,我的兒子對這些方面的認識還不夠透徹,我們都需要互相了解。

作為一個家長,我也需要反思。我們也有老去的父母,我們小時似乎也與書中兒子差不多,我們好像也是與家長漸行漸遠,到現在把精力放到了下一代身上,沒有什麼時間再去眷顧老人。我們就應思考,我們的孩子會不會在未來也是這樣,讀了《目送》,我不希望人們心中神聖的親情是這樣一個循環。我們這些家長,不也是在父母的目送下長大的嗎?

彼此應該更主動了解的,是我們這些大人。我們也許尚未搞清楚孩子的內心世界,但是我們可以給他(她)們引路。就像作者一樣,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孩子都要離我們遠去,我們毫不例外地目送他(她)們。不管那個遠去的背影回不回頭,招不招手,只要我們彼此還掛念著對方,能在遙遠的地方傳遞愛,我們家長就能滿足。但這樣的前提,就是要填平現在我們與孩子之間所謂的“代溝”。多一次交流,多一份理解,多一點溫暖,這關係到我們和孩子現在以至將來的幸福!

我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就要立刻從與孩子的溝通做起,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在這段路上,陪伴孩子們的,將永遠是家長的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