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朋友談教育

“教育”一詞來源於中國古代文獻《孟子 盡心上》。其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的意思則是教誨培育的意思。教育的科學化程度則反映了一個國家興亡的根本。而在中國,教育日益重要,但是教育機制的缺陷使得學生形成了“高分低能”的機器。

暮色如輝,我在寫完了家庭作業後外出步行於湖邊。偶遇到了一個朋友,便與他談論開來。或許是剛剛做完家庭作業,話題不覺地就轉移到了教育這一方面。對於中國的教育機制我認為最大的缺陷就是實行應試教育。在課堂上所講的一切都是為了考試,而所講的也無非是考試如何考,應該如何做答與證明。如此呆滯統一的規則如何教得出社會緊需的多變性人才?而有潛力有資質的“千里馬”也被“奴隸人”生硬死板的鞭策下淪為平凡的馬。無緣於伯樂慧眼。

其次就是政府對學校實行了統一集中的管理,這種直接的管理方式拘束太多,束縛的不僅是學校,還有學生。禁止做的事情和必須做到的事情層出不窮,試想一匹千里馬若是以凡馬的管理體系來管理,那它也就無所謂千里馬了,星辰也將隕落為隕石。

然而,朋友則認為現代教育的好處正在於規範的學習。因為只有擁有足夠的知識才能創新,而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足夠的規矩千里馬也會變成野馬。而孝試則是為了適時地考查我們對教材的理解程度。這樣也是一種提高成績的方法。更何況現在的應試教育己有改為素質教育的趨勢。想必不久後,學生就能德智體全面發展。

我與他誰也說服不了誰,對於教育的發展,我們也只能拭目以待。

夜闌人俱靜,讀書聲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