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滿分作文:帶一本書去旅行(2篇)

帶一本書去旅行

每日行走在車水馬龍的南京城,我並不覺得自己在忙碌,仿佛只是在與這座城市相戀。

而有這樣一本書,記錄下南京城多少年來的風風雨雨、滄桑變化。這座城的喜怒哀樂,這座城的風雨飄搖,都在這一本書中靜靜地被銘記,被眷戀,也悄無聲息地陪伴著南京城繼續走過以後的每一個春秋冬夏。這本書便是《帶一本書去南京》

不論是飽經滄桑的六朝古都,還是戰歌飛鏇的虎踞龍盤,南京歷史的蹤跡在如今現代化的都市之中,仍然能夠被人們輕易想起,亦不難尋覓。畢竟,這是時光為南京城刻上的烙印。因此,每當我漫步在快節奏生活的南京城之中,總有一種恍如隔世的蒼涼之感。

那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道不盡的是南京的變遷與這座城的苦楚。在秦淮河附近的一帶里,四處可見破舊不堪的寺廟,院牆的紅漆仿佛再經受不住時光的考驗,便在人們的不經意間悄悄掉落下來,再被寺里每日出現的小和尚掃起,最後,這古寺的紅牆漆不知被帶走至何處,繼而漸漸被世人所遺忘。就好似那歷史長河之中的南京城一般罷,再多的繁華也終將落幕,然後被時光掩埋,不著痕跡。百年前的帝王怕是如何也不會想到,他所建造的滿城寺廟,終抵不過時光的蒼涼,無法被世人永世銘記,時過境遷之後,便慢慢消失在滿城煙雨之中,成為如今城市一隅的一塊空地之上淒涼的一株荒草。

或許真的如同書中說得那般罷,南京,著實是一座傷感之城。

不是每個旅人,甚至是土生土長的南京人都能明白南京城獨自的淒涼與滄桑。他們看到的,或許只是南京城一磚一瓦里的舊時光,亦或許是那路邊蔣委員長為宋佳三小姐栽下的法國梧桐樹上飄落下來的小絨毛,但就是這樣的他們,注定不明白南京這座城內心的傷感。

南京城的故事,無心,便永不知曉。

鮮有人知,如今繁華的雞鳴寺旁的進香河路,原是百姓搖船進香的一條小河。而它的身邊,更有一條不為人知的,小小的,最終消失在時光之中的珍珠河。少女們在此靧面的場景,已然在時間的變遷里,找不到蹤跡,只留下一條遭人厭惡的臭水溝。而在人們感嘆南朝的亡國之君時,沒有人注意到雞鳴寺旁,一口小小的珍珠井。雖南陳主不理政事,詩酒風流,但卻沒有人想到,若陳主叔寶未曾當帝,那么,《玉樹後庭花》的亡國之音是否會流芳百世?只可惜,風流才子生在帝王家,注定與詩詞歌賦無緣,而那些妃子們的胭脂淚,竟賦予了一口胭脂井之中,南陳主道不盡的悲傷。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理解呢?後世只聽得無盡的謾罵聲,而那些曾經存在於南京城的時光,竟也成為人們口中一無所成的短命王朝。怕,這便是南京城的傷感之處吧?

我猛然發覺,生活了十幾年的故土,竟然變得如此陌生,仿佛未曾相遇。南京城的風韻與靈魂忽然間變得異常沉重、悲痛,深深紮根在堅固的明城磚上,每一塊磚上都是南京城的一段往事。我的耳畔仿佛迴蕩起秦淮河畔動人的歌聲,還有眼前一片華燈之下的水墨秦淮。南京城的往事竟令我不自禁地戀上了懷舊,便也想看著書中的一城煙雨一城風。

我決心忘記那個熟悉的南京城。帶上一本書去南京,在旅途中,邂逅我與南京城的故事。

帶一本書去旅行

一本書,一杯茶,一條路,一串腳印。

幽幽的茶香裊裊升起,冰冷的鏡片上水霧漸漸模糊了視線。我取下眼鏡,小心地翻開書,撐著額角看絲絲縷縷的雲朵呼嘯著從身邊穿過。

一直很想去黑龍江,去蕭紅的家鄉看看,領會一下那冰天雪地的曠世里壯麗的奇觀。輕抿一口熱茶,微甜中帶著絲絲苦澀,很清爽的感覺。

緩緩翻動著書頁,一行行平凡的文字編織成一個夢幻的世界,細膩深刻的筆觸,似一串珍珠,輕叩我的心扉。《呼蘭河傳》,用一個個輕快稚氣的故事,揭示了那個零落紛擾的年代,不禁在敬佩蕭紅的同時,心底有一株名為淒涼的種子在悄悄生長。

寂寞的童年,一生的蒼涼。

17:43,飛機終於緩緩降落在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隨著飛機的最後一聲轟鳴,我終於踏上了這片在夢中邂逅了千百次,如夢般縹緲的土地。空氣有些乾燥,在凜冽的寒風中,穿著厚厚羽絨服的我仍打了個寒顫。

幾經周折,在我昏昏沉沉抱著書倚在客車上睡著了的時候,汽車終於載著滿滿一車疲憊卻期盼的旅客,駛向了一代才女,被喻為“30年代文學活神”的蕭紅故居。

靜立在2米高的蕭紅塑像前,看著蕭紅淡而恬靜的微笑,狂跳的心卻漸漸平息,帶著些許期翼,我邁著急切卻又沉重的腳步,走進了那個曾經鮮活而現不復存在的大院。

透過紅漆斑駁的木門,牆上懸掛著蕭紅和父母的合影。書櫃、小飯桌、梳妝檯……一樣一樣,有條不紊地擺放在小小的屋子裡。很安靜,很平常,似乎屋子主人剛剛離開而下一秒又會從屋外走進,伏在書桌上苦讀。濃濃的書卷氣息充斥著我的鼻腔。

離開正屋,漫步在小院裡。院心那一叢蒿草,孤單地佇立著,在風中搖擺。我慌忙翻開隨身攜帶的書,驚喜地捕捉著那一抹抹似曾相識的景色。眼前恍若看見一個帶著草帽的孩童和一個頭髮花白的老人在滿園的春色中嬉戲、玩耍,歡快的身影像一隻飛舞的蝴蝶,轉瞬即逝。祖父對蕭紅的疼愛是她對那個寂寞的家庭最後的眷戀。

走過西院,石磨、石碾一個個跳入眼帘。當年馮歪嘴子在這裡辛苦勞作,王大姑娘的悽苦愛情久久縈繞在我的心間。可小磨房被修建的格外簇新,我絲毫也看不出當時蓋著面袋子的孩子是如何在這裡生長,想不出那段悽苦的愛情有多么悲涼。走過那條“曾淹死豬、鴨的東二道街,往日的大泥坑早已消失的無影無蹤,各式各樣的商店搶奪著人們的眼球。我在暗暗為城市的繁榮發展而開心的時候,一絲落寞漫上心頭。翻開書本,字裡行間隱約著的惆悵和悲切,叫我從何尋來?

還是不捨的罷!在車開動的一瞬,我忍不住回頭,再深深地看一眼那越來越遠的蕭紅故居。在那裡,我找到一個亦美亦悲的真實界域,那裡曾有人哭過,笑過,有人愛過,恨過。在那裡,蕭紅寂寞人生的吶喊,在我耳邊久久迴蕩。

我不會忘記那片蕭然的小院裡,有一個孑然一身的女作家創造了中國文壇上的傳奇。

就著車裡昏黃的燈光,我又翻開《呼蘭河傳》,再細細地品味那令人唇齒留香的鄉思。

後記:帶著一本書,走遍那些路。那串串的腳印清晰地勾勒出書後最真實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