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作文複習預測導寫及範文:多難興邦

【主題引言】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相關時事點擊】

雪災、地震、xx、疆獨、金融危機、氣候變暖

【素材例示】

1、出自《左傳》:“鄰國之難,不可虞也。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這段充滿禍福相互轉化辯證法的話語,後人提煉出“多難興邦”四個字,意思是:多災多難往往能夠激發人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使國家興盛起來。

2、5月23日,xx總理又一次重返災區,來到北川中學臨時學校看望師生們。總理走進高三(1)班,在黑板上寫下了“多難興邦”四個大字,激勵同學們“要記住這4個字,相信經受過災難的同學會更加努力”。

3、中華民族承載過太多的苦難,但始終沒有被壓垮,而是生生不息,繁衍至今。這是因為這個民族有著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

4、中國近代史不僅是一部危機重重的屈辱史,更是一部不畏強暴,奮起抗爭的“多難興邦”史。

中華民族曾為人類文明做出過重大貢獻,但在近代落伍了。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把一個曾經擁有輝煌歷史的獨立國家變成了半殖民地國家。這既是中華民族刻骨銘心的屈辱史,又是激勵炎黃子孫奮發圖強、革故鼎新的強大誘因。無數仁人志士為了民族的解放,前赴後繼、慷慨悲歌。林則徐力倡禁菸,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實現了自己“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人生誓言。在民族災難最深重的年代,孫中山第一個喊出了“振興中華”的響亮口號。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中國不會亡”的吶喊聲響徹華夏大地,激勵中華兒女浴血奮戰,終於取得了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反抗外敵入侵的完全勝利。抗日戰爭正是中華民族從衰敗走向振興的歷史轉折點。

一部中華民族爭取獨立解放的歷史告訴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飽經憂患的民族,但同時又是一個敢於面對災難,永不言敗的偉大民族。從重重災難中走出來的中國人民,正是在“多難興邦”信念的支撐下,奮發圖強,走向輝煌。

5、四川,挺住!中國,加油!”的吶喊聲,讓世界看到了“多難興邦”凝聚起來的巨大力量。

民族凝聚力是一個國家的脊樑。有了民族凝聚力,這個國家就不會被任何困難和災難壓倒。在大災面前,受災民眾表現出的堅韌、頑強,全國人民和海外華人慷慨解囊捐款賑災的熱潮,全國各地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志願者行動,獻血車前長龍般的自願獻血者隊伍,全社會守望相助的同胞親情,讓世界看到了中華民族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偉大精神,看到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看到了中國人民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民族精神。西班牙《世界報》發表文章《一個摧不垮的民族》,稱讚中國擁有舉國動員的能力,勇往直前的決心和強大的團結互助精神。文章指出,為了挽救同胞的生命,志願者、戰士和救援人員以不屈不撓的精神,一直戰鬥在汶川大地震的救援一線。當國家處於危難時刻,中國國家領導人為人民做出了榜樣。這個民族表現出的精神與力量將使它在前進的道路上無堅不摧。

6、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遭受過多次重大自然災害。唐山大地震後,唐山人民從災難中站立起來,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經過30多年的奮鬥,唐山重新崛起。

同樣,在汶川特大地震災難面前,“人心齊,泰山移”。從中央各部門到災區各級政府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各項救援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進行。全國各地救援隊伍源源不斷趕赴災區,政府調動了各種抗震救災資源,排除一切艱難險阻,最大限度地挽救民眾生命,展現了中國速度、中國力量、中國精神。

7、恩格斯說:“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

8、我們深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我們華夏兒女會更加勤奮學習,埋頭苦幹,為“興邦”打下堅實的基礎。

【話題“多難興邦”作文導寫與示例】

【文題亮相】

閱讀下面材料,以“多難興邦”為話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1)文體自選,詩歌除外;(2)題目自擬,立意自定。

材料一:XX年,我們偉大的祖國遭受了雪災、“xx”、地震等接踵而至的災難。我們渴望天佑中國,但我們也深知“多難興邦”。幾千年來,中華民族雖歷經滄桑、飽受磨難,但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材料二:5月23日,xx總理來到在四川綿陽市區內設立的北川中學臨時學校,看望在地震中倖存下來的師生。xx走進高中三年一班的臨時教室,誠懇地和同學們談心。總理拿起一支粉筆,在黑板一側一筆一畫豎著寫下四個大字:“多難興邦。”

【思路點撥】

一、要明確話題不等於文題,要圍繞話題,藉助短語知識擬制文題。

二、文體的選擇,要根據自己的思維特點確定,如果形象思維能力強,就選寫記敘抒情類文章,如果邏輯思維能力強,就選寫記敘抒情類文章。總之,要擇選自己擅長且能夠寫好的文體。

三、要認真解讀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探究材料間的共同點。

“多難興邦”的含義:興,復興,振興。邦,國家。多經歷困難,可促使上下團結奮鬥,使國家強盛起來。語出自《左傳•昭公四年》:“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晉劉琨《勸進表》:“或多難以固邦國,或殷憂以啟聖明。”

溫總理題詞的含義,可有以下理解:一、災難雖多,只要艱苦奮鬥,渡過難關,祖國將更加強大。二、一個民族在發展過程中,總會遭遇一些災難,但人民會更加團結,用智慧、信心和勇氣,戰勝一切艱難困苦,從而使國家更加強大。三、國家多難,則上下團結奮發,促使祖國更加興盛。

【佳作展示】

多難為何能興邦

5月23日,溫總理走進北川中學高三(1)班的臨時教室,面對驚魂未定、淚痕未乾的孩子們,用力在黑板上寫下四個大字:多難興邦。

多難興邦,出自《左傳》:“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這段充滿禍福相互轉化辯證關係的話語,告訴我們多災多難往往能夠激發人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使國家興盛起來。

“超越自然的奇蹟,總是在對厄運的征服中出現的”,中華民族不正是在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征服一個又一個厄運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的嗎?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苦難的中華民族一步步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淵,屢遭帝國主義列強的蹂躪和凌辱。然而,民族精神之火始終不熄。民魂不倒,民心不散,民顱不低,民脊不屈。一代又一代優秀的中華兒女和仁人志士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前仆後繼,共赴國難,譜寫出一曲又一曲人民革命鬥爭的壯麗凱歌,終於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迎來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華民族爭取獨立解放的歷史告訴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飽經憂患的民族,但同時又是一個敢於面對災難,永不言敗的偉大民族。從重重災難中走出來的中國人民,正是在“多難興邦”信念的支撐下,奮發圖強,走向輝煌的。

恩格斯說:“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XX年注定是中國重要的歷史關口,年初的雪凝災難剛過,又發生“xx”騷亂;剛平息了國際上的反華浪潮,準備集中精力迎接奧運之際,汶川8.0大地震又突然襲來,瞬間山崩地裂、神州失色、生靈塗炭、家園毀滅!然而正是這一次又一次的災難,砥礪了我們的鬥志,凝聚了我們的力量,讓我們患難與共、眾志成城。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多難的中國絕不會被壓垮,我們的祖國必將在災難中更加堅強地奮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點評】

這篇習作,無論是題目的擬制、材料的選擇,還是行文的思路、篇章的格局,都值得我們學習。題目以問句的形式出現,引人深思,發人深省;行文中旁徵博引,娓娓道來。

多難興邦

xx總理在四川地震災區學校鄭重地寫下四個大字“多難興邦”,這四個字深深地鐫刻在我們心裡。

多難興邦。我們不渴望經歷災難,然而我們卻能以堅定的態度在災難中尋找力量。春秋時期,越國被吳國所滅,勾踐退守會稽山上,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在亡國的巨大災難中,勾踐和他的子民卻找到了力量,韜光養晦,忍辱負重,在災難的陰影中尋找光明,終於“三千越甲可吞吳”,災難使越國的君民上下齊心協力,勵精圖治,整個越國有一種堅定的信念:要雪恥!於是,戰事臨近,父勸子,婦勸夫,整個國家有了強大的凝聚力。災難後帶給人的力量氣撼山河。

以色列民族在歷史上受盡苦難艱辛,沒有居住地的以色列民族被迫遷居歐洲,散居各國。受盡歧視和屈辱的猶太人竟在二戰中慘遭屠殺。一個傷痕累累的民族在巨大的災難面前沒有退縮屈服,卻迸發出了強大的力量。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了以色列國,雖然他們的行為有些無理,但猶太民族在災難後的頑強與抗爭讓我們看到了在災難中凝聚的力量可以興邦。

我們不能選擇逃避災難,卻可以選擇頑強的面對。在災難中,民族得以成長,祖國的脊樑得以剛強,民眾的美德得以洗禮。

多難興邦,卻應以民為本。災難面前,人民的成長就是邦的興旺!在災難中,人性的閃光點被無限放大,愛的光芒耀出光輝!從1998年洪水,世紀之初的“非典”,知道年初的冰雪災害、地震。我們的內心被一次次感動著、震動著。從解放軍戰士、醫生護士,到身邊的陌生人、朋友甚至自己,我們卻看到了災難面前人性的偉大。經受著一次次災難的洗禮,我們的民眾也變得堅強。災難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也在增長。涓涓水流匯成愛心的江河,每一個民眾的成長、堅強換來了民族的興旺昌盛。

成長是痛苦的,卻是必須的,一個民族的成長也要付出痛苦的代價。災難過去,更需要民族長久的思考,從災難中有所感悟,在災難中煥發的精神要持久的弘揚,在災難中閃亮的人生光芒要永恆的發光,這樣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多難興邦,中國是不會被困難嚇倒的,願華夏兒女能在災難中汲取力量,成長堅強,因為我們的成長就是堅強的希望。歷史會記住災難,歷史會久遠證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多難興邦!

分析:

初讀此文我們會感覺到一種激情澎湃的力量,中學生能夠在緊張的高考考場上寫出如此認識深刻的文章實在難能可貴。多難興邦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能夠自如的駕馭自己的觀點並圍繞觀點準確選擇材料,是有一定難度的。汶川地震帶給中華民族的應該是深刻的思考,無論是國家領導人還是各級官員,乃至每一個公民,而這種思考應該在痛定思痛的時候。這位考生在考場上依據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提煉出“多難興邦”這個觀點,說明其有深刻的思考,有很強的認識生活、認識社會的能力,是一個關注關注國家發展、國家命運的學生。可以說他是在以審視的目光在認識材料。可以說,這一點是打動閱卷老師的根本。

多難興邦不應被誤讀

連日來,災區人民和全國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久久不能平靜。5月22日,我在《長江日報》上看到一篇題為《慎言“多難興邦”》的文章,說“多難興邦”一詞包含對亡靈不敬之意,“多難與興邦之間,並沒有必然聯繫”,“不要將過多悲傷以外的意義強行賦予悲傷”。對此,我不敢苟同。

“多難興邦”乃中國古訓。它揭示了一種歷史現象,總結了寶貴的歷史經驗,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辯證法。多難興邦,簡單地說,就是災難往往能夠激發人們的鬥志和勇氣,激勵人們同舟共濟,共渡難關,並日益強大。古人不單說過“多難興邦”,還說過“無難亡國”,均為古今中外屢見不鮮的歷史現象。

說“多難興邦”,決無冒犯亡靈之意。“不敬說”暗含著一個邏輯,即“多難”因“興邦”而生,因而呼籲“不要將社會進步的希望寄托在國家的多難、同胞的生命上”,這是對“多難興邦”的嚴重誤讀。“多難興邦”決不是指為了“興邦”去祈求“多難”,而是指“多難”降臨後,堅強的民族不斷壯大自己。天災總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而轉移的,不管你願不願意,它一定要來。怎么辦?中華兒女的回答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多難能否興邦,取決於民族精神。多難與興邦之間,的確沒有必然聯繫。多難能否興邦,取決於遭遇災難的民族所具有的精神、品格和力量。一個精神萎靡、缺乏鬥志的民族,即使國力再強盛,在災難面前也必然消極、沉淪,乃至滅亡;一個具有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精神的民族,則最終必定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經受住各種嚴峻考驗。

災難不僅是災難,還是一所學校,是一筆特殊的精神財富。它在折磨我們的同時,也教給我們平時難以學到的東西。對災難“傳授”給我們的知識,尤其是逝者用生命換來的經驗教訓,生者必須倍加珍視。我們從災難中失去的,必須也應該從自己的進步中得到補償,並造福於子孫後代。(漢網-長江日報)

[相關閱讀]新華時評:“多難興邦”是中華民族的信念

新華網北京5月15日電(記者鹿永建)兩三天來,“多難興邦”這箇中國人既熟悉又陌生的辭彙,在首都各高校的眾多大學生之間以各種方式迅速地流傳。這4個字飽含熾熱的情感、成熟的理智、共同的意志,說出了13億中華兒女、數千萬海外華人的共同心聲,也必定陪伴我們戰勝這場特大災難。

歷史將永遠記住XX年這個不平凡的5月!5月12日到15日,時間過去了3天,但是幾乎每箇中國人都體會到了一日長於百年的沉重滋味。四川等地的地震已經把每個關心支持災區的中華兒女都動員起來了。隨著受災人數在萬人這個基數上不斷增加,隨著人們在新聞媒體上不斷看到令人心碎的生死兩隔,看到那幾乎無法面對的殘垣斷壁,了解到這場災難的深度和廣度,人們的心都被素昧平生的災區兒女所牽動。災區裡的人們還在苦鬥,災區外的人們感同身受地經歷著這場苦難。

超過萬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還有數萬人生死未卜,3天以來所發生的這場災難實在不同尋常,對於那些在大學校園裡的年輕學子來說更是完全陌生和分外沉重。但是,這些年輕學子發自內心的“多難興邦”口號振聾發聵、催人奮進。這是因為,這種面對災難的民族自覺和必勝信念,已經深深鑄造在中國人的心靈深處;在當下的大災大難面前,從這群朝氣蓬勃的青春少年的口中噴發出來,給人以生生不息的希望和莫大的安慰,也預示著我們必將戰勝這場災難。

生活在中國這塊多災多難的土地上,我們的先人和年長的人們對於重大災難並不陌生。水災、旱災、雪災、瘟疫、火災、地質災害,都一再襲擊中華民族。但是,熱愛生活的中華兒女一次次團結起來,一次次戰勝各種災害,一次次加深了對這塊土地的認識,一次次加深了對這塊土地和國家的熱愛。從治河而興的黃河文明,到近現代中國浴血重生,無不與大自然的考驗相生相伴,並在災難中不斷成長、成熟,走向新的勝利。

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我們對大自然的巨大威力了解越多,敬畏越深;但是,我們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永遠不會被大自然所造成的災難所嚇倒、所壓垮。百折不撓的毅力、遇險彌堅的勇氣、克服千難萬險的能力和不斷成長的智慧,必能戰勝這場災難,這是我們不可摧毀的信念。這場災難發生後,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果斷指揮印證了這信念。滾滾洪流般開進災區救災的人民子弟兵、武警部隊和其他抗災隊伍升華出這信念。全國上下、海峽兩岸、海內海外一波又一波的捐款捐物奉獻愛心的潮水高舉這信念。大學校園內外,排著隊伍為災區獻血的青年學子的血管里流淌著這種信念。

地震發生3天,災難的真實面目還沒有完全展露,震區時有餘震肆虐,抗災和災後重建工作會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不斷考驗我們的意志、智慧、愛心。但是,當我們將必勝的信念高高舉起時,我們已經在向著遠方的勝利邁進。勝利必定屬於偉大的中國人民!(新華網)

相關閱讀:面對震災請慎言多難興邦

作者:許斌

地震災難發生之後,相關報導與評論以及網友跟帖中常常使用“多難興邦”一詞,個人以為不妥,因為詞意中,著實包含了對於亡靈的不敬。

“多難興邦”一詞,源出自《左傳•昭公四年》,說的是在春秋亂世,晉、楚、齊等諸侯國爭雄天下時,楚王約晉王會盟於宋,準備強行確立自己的盟主地位,但晉王不準備與楚王會盟,發狠說:我們晉國地勢險峻,又有很多高頭大馬,加上齊、楚二國還常常遭遇災難,我用不著怕他們。於是有大臣勸諫晉王道:災難對其他國家的影響難以預料,有些國家,因為常常遭受災害、面臨麻煩,反而能上下一心,變得更加強大。

但多難與興邦之間,並沒有必然聯繫。就是這位大臣,同時還勸諫晉王說:楚國現在勢力強大,大王您自己先“修德”以觀其變,如果楚王也將自己強大的國力落實在“修德”上,我們晉國不能不暫時服從其號令。反而,如果楚王持國力強盛而驕奢淫逸、殘暴不仁,楚國會遭到天譴,國力將持續衰退,不再有與晉國爭奪盟主地位的實力。就是說,真正與興邦有必然聯繫的,是“修德”,而不是多難。所謂“修德”,在中國古代是君王要善於納諫,要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要整飭吏治、愛惜民力,讓老百姓的生活過得好一點。

歷史上,如果國家遭受了大的天災,或者當一些特殊的自然現象被認定為凶兆,君王就要下“罪己詔”,全面檢討自己的錯誤,向上天,向所有百姓承諾一定會改正錯誤,並要求天下人務必要勸諫、監督自己,以此來獲得上天原諒,免得上天降罪、百姓受苦。自然,這樣的“罪己詔”基本會淪於形式。

強調“多難興邦”,是因為在專制時代,能否“修德”,決定權在於最高統治者,而最高統治者基本都脫離底層民眾,非經大災大難,不肯對自己的行為有所反省。用多難,用老百姓無邊的痛苦來感動統治者稍微發一下善心,中國的老百姓,真苦。何況,不要說感動的希望渺茫,便是感動的願望能偶爾實現,也不具有絲毫的持續性保障。同一個君王統治時期,“修德”在先,淫虐在後,這樣的傷痛填滿了中國史書的一頁又一頁。

但現代社會不應該是這樣的,《憲法》規定了“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身為現代社會的公民,不需要跪求誰將“修德”恩賜給我們,而是要主動地爭取,爭取使個人的意志、群體的意志上升為法律意志、國家的意志,要盡一切力量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神聖不可侵犯,無論在任何時候。

災難,就是災難,數萬同胞在瞬息間離我們而去,悲傷,為了我們遠去的同胞,讓我們純淨地悲傷。不要說什麼“多難興邦”,不要將過多悲傷以外的意義強行賦予悲傷,不要一次又一次將社會進步的希望寄托在國家的多難、同胞的生命上,這樣的代價,我們支付不起;這樣的寄望,多么懦弱、多么縹緲。

5月19日至5月21日,是全國哀悼日,國旗,正為我們遠去的同胞而降。降旗除有表示國家哀悼、尊重生命的象徵意義以外,還能通過這種儀式,告慰、警醒所有人:國民,每一個國民,都是國家真正的主人,只有尊重國民,讓國民幸福生活,邦才可興,國才會大。(漢網-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