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打開那扇門

為自己打開那扇門

徐聞海石花寫作學校七年級  馮恩銘

我的房間和父親的臥室只相隔一道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從未主動打開過那扇門,因為我和父親的共同語言實在是少昨可憐,而心與心的距離,也是遠得好像沒有邊際。對此,我固執地認為,這就是代溝的表現形式。

那是前幾天,班裡開了一個班會,主題是如何消除兩代人之間的隔閡。主題並規定每人對此進行一次較為詳細的調查。這可讓我犯了難,我可不願意去問究竟怎么樣做,可作為班幹部,又不允許我了了完事。

回家之後,正趕上開飯時間,一家三口坐在一起。我試著張了幾次嘴可一想到每次不歡而散,到嘴邊的話又話生生地吞回去。

說起來都不是什麼大事,有時我也感到不可理解,自己為什麼為向老爸表白班會的主題呢。而故意折磨自己呢?

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後天,眼看離交報告的日期快要到了,我腦海里還是那些與父親爭吵的畫面,父親的房門伸手可及,幾次站在門前,卻沒勇氣去敲開那道門。門的那邊,也不知道父親在做什麼,我的心思也不知道父親的沒有注意到?

第二天,由於高年級的人要借教室一用,於是提前放學回家。路過菜市場,偶然看見父母在買菜,還沒等我上前去,就聽見他們在爭論,“這個黑木耳孩子不喜歡吃,而且太貴了,就不用買了”。“不行,報紙上說,黑木耳含胡蘿蔔素多營養又高,一定要買”。父親肯切地說服媽媽……

原來父親不在乎我聽喜不喜歡吃,只在意營養。我突然有一種衝動的感覺,想去抱一下老爸。

晚上,我破例推開老爸的房門,和老爸談了很多話,關於兩代人之間的隔閡。他是這樣說的“兩代人之間需要互相了解……”

後來我順利完成那篇報告,原來人與人之間,通常需要為自己打開那扇門。

點評:

這是一篇道理蘊含深刻,情感極其深厚,表達極為婉轉,語言實為生動,明的如話好的家庭故事。全文以心理刻畫,多占篇幅,從記敘中,得到故事在發展。在極其複雜的心理壓力下,也在“那篇報告”的壓力下,終於提高了勇氣,敲開了爸爸的房門,只要用“了解”的金鑰匙,便可為自己打開那扇“隔閡”的門。

(指導教師:楊於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