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考作文題目分析

2017中考作文題目分析

一、整體分析

2024年武漢市中考語文作文:在陳全忠的《大地上的讀書人》一文里,一個貧窮的孩子為什麼在山路上讀者借來的書而不覺其苦?一群面帶菜色的學者為什麼埋首於卷冊間卻能自得其樂?因為他們找到了蘊藏其間的趣味。

其實,生活中做許多事情都是如此。發現趣味,就是發現事物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徵。發現了趣味,艱苦的生活就有了快樂。

依據以上材料,自擬題目,自選文體,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現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首先從材料方面分析。這次的材料作文沒有給考生太大障礙,首先《大地上的讀書人》是四調中的閱讀,學生對文章應該有比較深入地了解了。其次,材料的最後一段是明顯的提示,“發現趣味”是其中的關鍵字。那么針對這個題目,文章體裁就十分廣了,記敘文、議論文、和散文都是可選的,而且離題的可能性不大。總體而言,這次中考的作文難度適中,給了學生髮揮的空間。

審題過後,學生會發現下筆還是有難度的。從某種程度而言,這次的作文是命題作文,學生必須在“發現趣味”這個框架下尋找線索。如果寫記敘文,很容易就想到自己的某些興趣愛好,那如果寫某種體育運動或是唱歌等方向,文章就會顯得十分淺顯,立意不深刻,而且會有離題的嫌疑,材料中指明了“發現了趣味,艱苦的生活就有了快樂”,如果是興趣,則應該表現出一種堅守和享受,樂在其中,顯然這些平常的興趣愛好就顯得十分平俗,表現力和感染力都不強。同樣的題材其實可以上升一個台階,如體育就可以上升為一種體育運動中堅守的精神,唱歌就可以上升為對音樂的追求和嚮往,如《舌尖上的中國二》中那個拉提琴的小女孩,就是很好的素材。不過這類題材的客群面較少,並不是每個學生都有類似的經歷和體會,那么文章最好以議論文的方式行文。

但是趣味不是單單指興趣,“趣”也可以指意趣。那么不論是記敘文還是議論文,甚至散文都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就如《大地上的讀書人》一文,描述了許多研究者艱苦卻自得其樂的事跡,那么學生在作文時就可以把文章立意定為在不同的環境中領會某一熱衷事物的意趣。那么這個環境,可以是艱苦的環境,也可以是與我們社會普遍認同相違背的環境。就以閱讀為例,我們可以寫在城市的喧囂中,閱讀帶給我們一份心靈的寧靜,那么這類記敘文或者散文就可以帶入更加豐富的情感體味。又或者根據熱點“大學生賣豬肉”,“大學生賣米粉”這類的事例,他們改變了人們對大學生的傳統觀念,而選擇了自主創業,而且是這種比較平凡普遍的方向。那么他們在創業中發現的是另一種我們難以體會到的趣味。這類題材就是議論文很好的材料。“發現”、“堅守”和“快樂”,應該是整個作文的基調。

總體而言,今年的中考作文選擇的方向比較廣泛,但是找創新點卻很難。高分作文必須要注入學生們真實而細膩的情感,又或是發現了社會中難以被人們挖掘的細節。

二、作文素材

顏回“不改其樂”顏回(前521年4月25日辰時-前481年),字子淵,春秋末魯國曲阜人。十四歲拜孔子為師,此後終生師事之。在孔門諸弟子中,孔子對他稱讚最多,不僅贊其“好學”,而且還以“仁人”相許。歷代文人學士對他也無不推尊有加,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孔廟四配之首,此後歷代帝王亦封贈有加,被封為“復聖”。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極富學問。他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可惜他不幸早死,為孔子所深惋惜。

《論語》中《雍也》一篇里,孔子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正是對顏回在身處陋巷,生活無比艱辛,連外人都為他擔憂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學習學問,追求真理的樂趣的偉大精神。或許這也正是孔門七十二賢,個個不同凡響,卻最終為首的緣故吧!

劉禹錫“何陋之有”

劉禹錫在《陋室銘》中這樣寫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在文中,劉禹錫表達了他身處陋室卻無怨懟的達觀精神,他善於苦中作樂,在壓抑暗淡的氛圍里尋覓人生的樂趣,即使是一間陋室,也能從中找尋“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樂趣,同時這也更是他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反抗政治上不公的遭遇和追求理想的體現。

居里夫人的科學之樂

居里夫人一生獻身於科學事業,她和她的丈夫不顧研究條件的艱苦和對身體的傷害,長期關注於對放射性物質的研究,雖然這種工作對他們的生活產生樂極大的影響,使得他們經常處於困頓之中,但是他們始終認為這才是對於他們來說最大的人生樂趣,居里夫人後來在回憶她的過往時說那段時間是“過著他們夫婦一生中最有意義的年代”。

居里夫人雖然面對著極大的困難,但是始終不忘追求科學的真諦,最終成功的發現樂鐳和釙,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對於她來說,科學才是她人生中最大的趣味。

陶淵明“採菊東籬下”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而辭官歸隱,他拋離塵雜,返歸自然,沉浸於“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田園自然生活中,時常在不經意中感受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旨趣,閒暇時“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感受讀書帶來的欣然樂趣。他的這種隱逸之趣千古之後仍為人所追思,成為中國人隱逸思想的一個象徵。

范仲淹天下之樂

范仲淹少時窮苦,家貧無依。但卻胸懷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他讀書時,十分刻苦認真,由於家貧,冬天裡他經常晚上煮好一些粥,放到外面凍上,第二天講凍好的粥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來吃。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仍然認真讀書,且每每沉浸於讀書所帶來的樂趣之中,最終學有所成,後來他做官,仍然記得少年時的志向,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寫出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千古名句。

康德的道德與“星空”

康德曾說:“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對於康德來說,對於道德的思考和宇宙的真理的追尋就是他一生最大的樂趣。作為一個哲學家,康德的一生足跡僅限於柯尼斯堡一個小城之中,他一生未曾走出這裡,但他的思想卻走出了他所生活的地方,他的國家,甚至延伸到了宇宙星空之間。有人覺得哲學是枯燥無味的苦冥,有人覺得道德是無聊乾癟的說教,有人覺得天上的星空遠離人世,沒有意義。可這些對於康德來說,才是真正具有無限的趣味的東西,正是對這些東西無比的熱愛與敬畏,才使得他成為了古典哲學史上舉足輕重的偉大人物。那么,朋友,你找到自己的道德律令與頭頂上的星空所帶來的人生樂趣了嗎?

法布爾的昆蟲之樂

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是著名的法國昆蟲學家、動物行為學家、作家。他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昆蟲界的維吉爾”。他出生於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聖萊昂的一戶農家。此後的幾年間,他是在離該村不遠的馬拉瓦爾祖父母家中度過的,當時年幼的他已被鄉間的蝴蝶與蟈蟈等可愛的昆蟲所吸引。他是個好奇心重,記憶力強的孩子,曾自我證實光是由眼睛看到的,並追查出樹葉里的鳴蟲是露螽。諸如此類的事例在他的童年屢見不鮮,而正是這種對昆蟲世界的無比好奇,使得他眾生以此為樂,熱衷於研究昆蟲的習性、生活等,最終寫成樂《昆蟲記》這樣的名篇巨著,成為昆蟲學界當之無愧的執牛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