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寫作素材積累:清明祭祀文化

明時節,是祭奠逝去親人、追憶往日溫情的日子。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清明祭祀文化,歡迎大家參考!

【清明祭祀文化素材1】

清明時節,是祭奠逝去親人、追憶往日溫情的日子。相同的哀思和懷念,世界各國人們的表達方式卻各不相同。在這個充滿想念的季節里,讓我們去了解一下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祭奠文化。

與中國的清明節類似,德國也有紀念逝者的特殊日子。不少人會在11月2日萬靈節這一天祈禱,去墓園祭奠逝者和掃墓。鮮花翠柏之外,人們常會擺上點有蠟燭的紅色長明燈,象徵永恆之光。據說,先前在德國南部阿爾卑斯山區,人們會用空心的蘿蔔或南瓜做燈,與如今萬聖節前夜的南瓜燈頗為相似。

韓國人喜歡用鮮花祭祖,在掃墓時放上鮮花以示對故人的懷念。因為擔心引發山火,所以祭祖時不會燒紙錢。

按照韓國的風俗,清明節為自己的祖先或逝去的親人重新整修墳墓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所謂整修墳墓,大多是家人一起去墓地清除雜草,並在墓前鄭重地擺上酒、水果、艾草、年糕等祭品,跪下叩拜或者行禮祭拜。

在北歐國家瑞典,萬聖節可以被理解為當地人的“清明節”。與美國萬聖節不同,瑞典萬聖節是指10月31日和11月6日之間的那個周六,此時正是瑞典萬物蕭瑟、秋去冬來的時候。在萬聖節當天,瑞典所有的墓園都會點上蠟燭,祭奠逝者。

在墨西哥,亡靈節是最重要和最熱鬧的傳統節日之一,其中11月1日是紀念夭折兒童的“小鬼節”,11月2日則是紀念故去成年人的“大鬼節”。墨西哥各家各戶都會為逝去的親人設私人祭壇,擺上發酵玉米汁、玉米餅等與玉米有關的物品,以及骷髏糖果、萬壽菊、亡靈麵包等祭品。

而在俄羅斯,掃墓活動相對集中在冬春之交的復活節前後。復活節是東正教一個重大節日,為每年春分後第一次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復活節之後的第9天是一個宗教節日,名叫“拉多尼察”,很多人會在這個節日前後為逝去的親友掃墓。今年這個節日是公曆4月29日。

在紀念逝去的親人時,俄羅斯人通常會舉家前往墓地,甚至連小孩子也要帶上。祭奠時一般要帶上一些簡單的食物。結束後,全家人會在墓前簡單聚餐,每人飲上一杯伏特加酒,同時也要給逝者供上一杯伏特加酒。

根據俄羅斯人的習慣,掃墓時一般還要帶上花束,擺放在墓地前。以前主要用鮮花,現在有很多人用假花,因為假花不僅價格便宜,還可保存更長時間。

德國過萬靈節的風俗因地而異。有些地方的人選擇沉默的懷念,有些地方的人用開懷慶祝的方式懷念,還有一些地方會舉行非常奇特的儀式。

傳說中,萬靈節這天,煉獄中可憐的靈魂會獲得短暫的休息,所以不少人家會將牛奶、麵包等食物放在餐桌上,“招待”那些飽受折磨的靈魂。碗裡盛油寓意對煉獄燒傷的護理。傳統的“亡靈麵包”別具特色,值得一提。美味的“亡靈麵包”花樣繁多,有的形狀像鑽石,有的像骨頭。

在韓國,當地人也有清明節,也是公曆4月5日,同樣是人們非常重視的日子。清明節前,你會看到各地的大小花店裡都擺有素色的鮮花,供人們在清明節祭祀時使用。

【民俗專家解讀清明祭祀文化】

4月4日是清明節,祭奠先人的傳統節日。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民俗學與社會發展所教授蕭放從祭祀文化的角度,對當下清明節的種種現象作出了解讀。

民俗專家:祭祀是與先人對話 “代理掃墓”滑稽可笑

今年的清明節前夕,“代理掃墓”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商家們穿梭於各個陵園,明碼標價按服務收費。有專家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簡直無法理解”,“這些花錢僱人去掃墓的人屬於忘祖”。

蕭放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也表示,這是新出現的現象,還不清楚是不是炒作。

他認為,如果真的代理祭掃,那肯定是負面的、需要批評的、滑稽可笑的。但如果確實是因為回不了家,請人修理墳墓,也無可厚非。

歷來的清明祭掃,國人有燒紙錢的習慣,還有燒各種電器等生活用品的。今年則出現了“燒紙糊iphone”的新現象。

蕭放認為,祭祀時燒東西,是人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無所謂迷信。“燒紙糊iphone”行為的出現,說明民俗的形式會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當然,類似“燒二奶”等,自然屬於不正當的。

燒紙這種習俗,近年來一般被視為不太文明的祭掃方式。對此,蕭放認為,也不能說過去傳下來的祭掃習慣就是不文明的。具體到燒紙來說,可能放在一個池子之類的裡面燒,就不會有火災等問題。

在他看來,過去和現代一些祭掃習俗的變化,只是方式上的改變,不適宜用“文明與否”去衡量。

蕭放表示,中華文化的傳統與祭祀有很大關係。 祭祀,表達的是對歷史和先人的尊敬,“我們可以利用清明節與祖先對話”。

而且,清明的祭祀,不能狹隘理解只是祭祀家族的祖先,還應該有先賢、先烈等。從這3個方面來講,祭祀對於社會文化傳承,有著很大的意義。

祭掃之外的清明節:並非只是“鬼節” 也是饞婦期盼的“美食節”

清明節是惟一的一個和節氣重合的重大節日,在祭掃之外,還有踏青等多重意義。

京味兒作家崔岱遠就表示,在過去,清明並不是嚴格和“鬼”結合在一起的。這個節日強調的是從冬到春的變化。所以人們借著祭祖活動,同時也踏青郊遊,還有放風箏、盪鞦韆、采柳枝 等。這些戶外運動,也體現了順應時氣的特點。

在他看來,清明節兼有兩層意義,一個是懷舊、奠亡,一個是求新、護生。

此外,和很多傳統節日一樣,清明也有其獨特的飲食習俗。

崔岱遠介紹說,南方一帶過清明會吃青團,這是北京等地所沒有的。

蕭放也介紹說,南方地區過清明會用春天的艾草、染色的糯米粉等做成糰子、烏飯、青精飯等。北方的山西地區則會用棗泥和面,做成“面燕”,傳說是為了紀念介子推。

他還說,清明節與寒食節有很大關係。寒食節不讓生火,有很多好吃的。所以,過去有“懶婦思正月,饞婦思寒食”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