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作文指導:四定四準

怎樣在今年中考中寫出高分作文呢?在最後衝刺階段,同學們要注意以下“四定四準”。小編收集了20xx年中考作文指導:四定四準,歡迎閱讀。

一、定“向”———看準中考寫作考查方向

方向明確了還不夠,還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寫好作文的寫作要求,這個要求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如何寫好作文,而是中考分項相加評分標準。20xx年中考評分標準依然會沿用去年的評分標準,不會有大的變化,主要分“中心與材料”(20分)、“語言”(20分)和“思路與結構”(10分)三大項以及相關說明,需要細細解讀。

以A類卷(45分—50分)為例,“中心與材料”的要求是“題意理解正確,中心鮮明;選材恰當,有新意;對生活的認識正確,且有自己的見解;感情真摯,想像力豐富。”這裡有審題的要求,有立意的要求,有選材的要求,還有創新的要求。選材“有新意”是指在選取具有典型性、現實感的材料的基礎上,選取能給人新穎獨特之感、激發讀書閱讀興趣的新鮮動人的材料。“有自己的見解”要求考生作文要有自己的思考,要寫自己的獨特體會、認識和發現,要說自己想說的心裡話;不能停留在一般性的認識上,而是要把表現“獨特自我”作為一個指導思想、一個方法在具體的寫作過程中體現出來。“想像力”是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像的能力。它是考查創新能力的一個方面,要求想像的內容

首先必須是合理的,符合人們認知世界的一般規律。

“語言”一項的要求是“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思想;語言流暢,有一定的表現力”。這實際是要求能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準確表達中心思想。“表現力”是指在流暢的基礎上,詞語生動,句式靈活,修辭豐富,文句有意蘊。這一項考查的是語言表達能力,總的要求是語言表達正確清楚,自然流暢,傳情達意,生動形象。

“思路與結構”一項要求是“思路通暢,條理清晰,結構安排有特色”。這要求結構完整、嚴謹,層次分明,體現思路、條理的通暢、明晰,同時能從中心的需要出發,合理安排段落,注意段落間的銜接、過渡、呼應,能根據表現中心的需要採取適當的順序(如順敘、倒敘、插敘等),或採取新穎別致的結構形式,如採用小標題、日記體等。

考生心中有了這一把評分“標尺”,就真正明確了寫作的目標和提高了的“達標”標準。

二、定“位”———吃準好作文的標準

作文寫作有其自身的科學性和規律性,從記敘、描寫、說明到議論和抒情,從簡單的記敘文、說明文到複雜的記敘文、議論文,無不體現著一種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淺入深的層次性和與接受主體思維發展特點相適應的規律性。因而,把握作文寫作內在規律,是提高作文教學質量和學生作文水平的關鍵。一般作文的運思過程,是發散思維與集中思維互動進行、循環往復的過程。

以《良師》為例。首先,我們要運用發散思維,在腦海中儘可能地將所有“老師”回憶出來,如人、物體、動植物等。接著,就要集中思維:分析比較,選定一位印象深刻的作為寫作對象。可這印象往往又是籠統的、概括的,怎么辦?必須進行第二次“發散”。我們圍繞確定的寫作對象四面八方去想,把大腦中儲存的各種有關信息全部挖掘出來。如確定寫人,那就會想到:1、老師的外貌;2、老師的習慣;3、老師的教學藝術……經過這一“發散”,可寫的很多了。但在既定的有限的時間和篇幅里,從哪個角度來表現才有可能筆力集中、重點突出而又富有教育意義呢?這又得第二次“集中”。對已經挖掘出來的信息加以篩選、組合,進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思索,然後確定文章的中心、主題。於是,我們又得進行第三次“發散”:在這方面,該老師是否還有其他事跡?那些事跡是否更感人?於是我們又要進行新的“集中”……

摸準這一規律寫作,作文就會依“理”循行,選材立意、結構安排等往往一氣呵成。

三、定“規”———摸準作文思維規律

同時,就某種文體來看,儘管表現形式可以千差萬別,但總有一種相對穩定的表現要素和形式,即各種表現形式所呈現出的共性特徵。據此,我們可以給各種常見文體總結歸納出一個基本“程式”,凡寫此類作文便可“借架穿衣”。如記敘文,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重在刻畫人物,突出其個性特徵,寄予作者某種情感,或讚美其品質,或抒發思念之情。而要寫出其性格必置其於一定的具體情境之中,通過具體事件中人物的言行舉止來表現,所以描寫的表達方式不可少。對表現人物而言,“具體”是基本要求,“生動、形象”是提高要求。以敘事為主的記敘文,重在敘事的過程,進而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或明白一個道理,或引發對現實、人生的深層思索,敘事情節的完整是基本要求,曲折、生動是提高要求。

四、定“型”——握準常見文體基本“程式”

寫人———性格特點———抒情描寫: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細節具體、生動、形象

敘事———事件過程———明理敘述:時間、地點、人物、範圍、經過,結構完整、曲折、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