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寫作素材積累:三月三吃雞蛋

【三月三的雞蛋】

農曆三月三,國人有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薺菜又稱地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野菜。雖說是野菜,卻鮮香可口、營養豐富。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靈丹。”“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天正是採食薺菜的季節。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詩經》就有“其甘如薺”的吟詠;辛棄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的詩句。

清朝葉調元的《漢口竹枝詞》曰:“三三令節重廚房,口味新調又一樁。地米菜和雞蛋煮,十分耐飽十分香。”詞中的地米菜即指薺菜。地菜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還能治療多種疾病。它不僅是佳肴一碟,更是靈藥一方。“薺菜,別名地菜、護生草、雞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藥。在中藥里,薺菜的藥用價值非常廣泛,被譽為”菜中甘草“。

祖國醫學認為:薺菜味甘、性涼,歸肝、脾、腎經,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薺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燴,還可用來做餡或做湯,均色澤誘人、味道鮮美,是一道藥食同源的美味佳蔬。在湖南,用薺菜來煮雞蛋是最常見的一種吃法。每到三月三這天,薺菜便長莖開花,婦女都會採摘來插在髮際。

因薺菜的諧音是”聚財“,故此,老百姓又根據民間傳說,於三月初三這一天,在祭祖的時候,藉助祖先的神靈和財氣,人們會將新鮮薺菜洗淨後綑紮成一小束,放入雞蛋、紅棗、風球,再配兩三片生薑,煮上一大鍋,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發財運,又可防治頭痛頭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民間特有的食療習俗。據說可以去風濕、清火,腰腿不痛,而且還可預防春瘟。

【三月三吃雞蛋的原因】

三月三,地菜煮雞蛋的來歷,在我們這裡有這樣一個傳說:三國時期,名醫華佗來沔城採藥,一天,偶遇大雨,在一老者家中避雨時,見老者患頭痛頭暈症,痛苦難堪。華佗隨即替老者診斷,並在老者園內采來一把地菜,囑老者取汁煮雞蛋吃。老者照辦,服蛋三枚,病即痊癒。此事傳開,人們都紛紛用地菜煮雞蛋吃,熱潮遍及城鄉。華佗給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月初三,因此,三月三,地菜煮雞蛋,就在沔陽形成了風俗。以後逐漸傳開,在江漢平原一帶也盛行起來了。

還有人說三月三,是個古老的節日,是從春秋戰國時期的“上已節”演變而來的。那時這個節沒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三月上旬。“已”是地支中的乾位。過去紀年紀月紀日用六十花甲,即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與地支“子醜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字輪番搭配,以數學組合方式組成六十個組合形式來記日記年。“上己”就是三月中第一個出現“己”的日子,因此叫“上己”。過去,在這一天,人們要到野外郊遊踏青。青年男女在這一天得到了徹底的解放,可以不受禮教約束,自由交往。到秦時,“上己節”的活動被正式定在三月初三這一天。這天,人們在郊外水濱盪鞦韆,放風箏,觀風景,青年男女對歌抒懷,各行其樂。到唐代,這種風氣還一直流傳著,甚至連皇家戒備森嚴的宮廷也敞開了大門,讓嬪妃宮女到郊外歡度一日。詩聖杜甫描寫玄宗寵妃楊玉環及其姐妹到長安城外郊遊時就寫到:“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三月三這個節日發展到後來,在人們的生活中漸漸淡下去了,即使某些仍保留著這一風俗的地方,內容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逐漸成了一個休息、遊樂和集市貿易活動的節日。但在我們今天,沒有旅遊、休息的說法,我們吃個“煮雞蛋”就算是過三月三了。

另外,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是漢人迎接祖先靈魂的日子,用吃雞蛋的方式悼念祖先,並希望沾點靈氣。

在壯族三月三歌墟中男女青年的交際習俗:碰彩蛋。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墟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願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急就讓小伙子碰。蛋碰裂後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

三月三,地菜煮雞蛋,這裡我們家喻戶曉的一個民間風俗。每到這一天,人們就從田野里采來一把地菜,洗淨後放入鍋內,加適量水,配上桂皮、八角茴、五香粉、醬油等佐料,同雞蛋一起煎煮,將雞蛋煮熟後撈起食之,這既是美味食品,又可以健身治病。地菜,一名薺菜,又名地花子。《本草綱目》載:佛家常以薺菜作挑燈杖,據說夏日可驅除蚊蟲,故薺菜又名護生草。

雖然“三月三吃地菜煮雞蛋”是一種傳統的習俗,其科學性還有待考證,不過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講,地菜雖然是野菜,但是營養豐富,裡面含有大量的胡蘿蔔素、維生素B和維生素C,而且鈣、鐵的含量也比較高,這些營養元素對人體的健康是有好處的。加上雞蛋的蛋白質含量高,卵磷脂、維生素A也豐富,這樣兩種營養食物放在一起,自然對身體有好處。民俗中稱,三月三,吃地菜花煮雞蛋能治頭暈。

地菜,屬十字花科。一、二年生草本。基出葉叢生,羽狀分裂或不分裂,葉被毛茸。春天開花,總狀花序,花小,白色。短角果,內含多數種子。性喜溫和,耐寒力強。野生於田野。嫩株作蔬菜;帶花果的全草入藥,性涼,味甘淡,功能涼血、止血,主治吐血、尿血、崩漏、痢疾等症。地菜:又叫薺菜,雖是野菜,但營養豐富,含有大量的胡蘿蔔素、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而且鈣、鐵的含量也比較高,具有清熱止血、清肝明目、利尿消腫之功效。

地菜是一種美味佳肴。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們的祖先就把地菜作為美味佳肴了。《詩經·谷風》載:“誰謂茶苦,其甘如薺。”在我們這裡流傳著一首歌謠,也是讚美地菜是一種美味佳肴的。歌謠是:“地菜,蒸蒸菜,一陣香氣飄門外,好吃婆娘聞到了,急急忙忙拿碗來,吃了一碗又一碗,厚著臉皮還要帶。”將雞蛋連同地菜煎煮,讓汁滲入蛋內,可使蛋連同地菜煎煮,讓汁滲入蛋內,可使蛋味更加鮮美,人人愛食,這可能是這個風俗在民間盛行的一個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地菜有較好的藥用價值,能健身治病。藥理分析資料表明:地菜營養豐富,500克地菜含蛋白質21.2克,糖24克,脂肪1.6克,粗纖維5.6克,鈣1.68克,磷0.2999克,以及維生素B1、B2、B6、C等,它還含有精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蛋氨酸、谷氨酸等十餘種人體所需的胺基酸。春天食地菜有健身作用。據醫學家認為:地菜具有利尿、散熱、收縮血管及止血作用,且能輕度擴張冠張動脈、降壓和收縮子宮,是防治高血壓、冠心病、蕁麻疹、腎炎及有經過多的良藥。

地菜煮雞蛋做法

將新鮮地菜洗淨後捆成一束,和雞蛋、生薑放在一起,加水煮熟雞蛋,再放紅棗,這樣既可保證地菜的清香及藥用功效完全滲入雞蛋中,又可讓紅棗不爛、香甜可口。

據了解,地菜煮雞蛋可以祛風濕、清火,而且還可預防春瘟,即一些流行性疾病,如流行感冒、流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