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讀後感範文

愚公家門前有兩座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聰明”的智叟笑他太傻,後因感動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兩個兒子搬走兩座山,現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下面是小編跟大家分享的愚公移山讀後感,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愚公移山簡介

一:成語『愚公移山』

1、拼音: yú gōng yí shān

2、解釋: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鬥爭。

3、意思: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 認為不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後因感動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搬走兩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4、用法:主謂式;作主語、定語、賓語;含褒義

5、示例:在現代化建設中,我們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

6、近義詞:鍥而不捨、持之以恆、始終不渝 堅持不懈。

7 反義詞:虎頭蛇尾、有頭無尾

8、詞性:形容詞,褒義詞。

二:原文『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文章『愚公移山』譯文及註解

三: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百萬丈。它們原來位於冀州的南部、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腳下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愚公苦於山北面道路阻塞,進進出出曲折繞遠。於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來商量說:“我和你們用盡全力剷平險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意見。愚公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小山都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裡去呢?”大家紛紛說:“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愚公於是帶領子孫中能挑擔子的幾個,鑿石頭,挖泥土,用箕畚搬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剛開始換牙,但卻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只有冬夏換季,才回家一次。

河曲有一個聰明的老頭笑著阻止愚公說:“你真是太不聰明了。憑你這么大的歲數和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頭又怎么樣呢?”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還不如寡婦、小孩子。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何必愁挖不平呢?”河曲那個聰明的老頭無言而對。

拿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命令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東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的南岸,沒有高大的山阻隔了。

四:點評

這個故事從前也和別的普通寓言一般,鮮為人知。自從毛澤東主席在一次講話中,提到了這個故事後,就變得家喻戶曉。通過寫愚公的堅持不懈與智叟的膽小怯弱,以及“愚”與“智”作對比告訴人們,無論什麼困難的事情,只要有恆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愚公移山讀後感範文1

從前有一個老人叫愚公,他家門前有兩座大山,出入很不方便。於是愚公號召全家把山移開,他的鄰居也主動幫助他們移山,但是有個名叫智叟的人來笑話他,可是愚公說:“雖然我挖不動了,但是還有我的兒子、孫子;孫子的兒子、孫子的孫子,子子孫孫這樣幹下去,總有一天能把山移開。就這樣,幹了很多年,終於感動了上帝了,上帝叫了二位神仙把大山移走了。

愚公移山,貴在堅持。他不僅自己帶頭挖山,還號召家人挖山,甚至感動了鄰居孀妻、弱子也來幫忙。

我讀了這篇文章非常感動,因為愚公移山不怕多大的困難都要消滅掉,這么大的山,何況我們這么小的題。我們真應該向愚公學習。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無論做什麼事情,只有不怕困難,堅持到底才能成功。我相信有志事竟成!

愚公移山讀後感範文2

最近,我看了由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成語故事》。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了我,因為裡面講述了許多像“汗馬功勞、盲人摸象、畫龍點睛、名落孫山、水滴石穿”等等這樣生動有趣的成語故事,其中讓我最受啟發的要數“愚公移山”了。

從前有個老人叫愚公,他家門前有兩座山,所以出行很不方便,有天他召喚全家老少說要搬山,大家一致同意。之後他們不管是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都在搬山。鄰居勸他說:“你已經老了不可能把這座山搬走的。”愚公說:“我是老了,但我還有兒子,兒子會生孫子,孫子又會有兒子,一代代挖下去,總有一天會成功的。”愚公的精神感動了天上的神仙,於是就施法術把山搬走了。

讀了這個故事我知道了,做事要有頑強的忍耐力和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精神,這樣再難的事也能辦成。我就想起我學彈鋼琴的事,每開始學一首新的曲子,我都會覺得很難,磨磨蹭蹭不肯練習,還不停地抱怨:“這首曲子太難了,我不會彈!”在媽媽的鼓勵下,我學會了給自己定一個目標,練習後在琴譜上畫上一個個“正”字,告訴自己已經彈了多少遍,按這種方法給自己鼓勁,這樣彈得久了,自然就會熟練起來。練琴如此,做其他事情也同樣。只要像愚公那樣堅持不懈,不怕困難,任何事情都能做好。因為“有志者,事竟成”!

愚公移山讀後感範文3

愚公移山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看過吧!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今天我就來話談愚公移山。

我首先表示對愚公的敬佩,但有人認為愚公移山既不科學,也不現實,不如搬家來得方便。所以我要來談談我的觀點——愚公應該移山。

首先,愚公移山正視生活中的困難,對現實存在的矛盾毫不躲避,做到了從實際出發。其次,這樣做不僅很好的解決了“出入之迂”的問題,也為家鄉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而且,他的做法產生了巨大的精神作用。縱觀歷史,中華民族多次陷入危難,而正是愚公移山的精神使我們勇敢的從危難中站起來。還記得毛主席的文章《愚公移山》嗎?他在文中熱情歌頌了愚公精神。60年代的“學習愚公精神,建設美好祖國”為當時的發展提供了多么大的促進作用呀!沒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我們便不可能擁有祖國的今天,也不可能擁有美好的未來。

記得諾貝爾嗎?他在發明研究炸藥時,曾失去了他的親人,又受到人們的排斥,還有研究炸藥時的種種問題。這些都如一座大山壓在諾貝爾的面前,他是怎樣做的呢?是逃避現實?是放棄試驗?都不是。他就如愚公一樣,堅持將面前的大山搬走,最後,諾貝爾成功了!

且不說愚公移山對不對,再來看看搬家的行為。我認為搬家是一種典型的逃避矛盾的錯誤做法,是一種自私的治標不治本的做法,這樣做只會讓家鄉變得更貧窮,閉塞,愚昧,落後。的確,搬家避難就易,實屬明智之舉,然而這樣做並未解決根本問題。由此看來,愚公移山的確為正確做法。

愚公並不愚,他在正視矛盾的基礎上,為家鄉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為自己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更為後代子孫造福。這樣一舉三得,又何樂而不為呢?現代生活中缺少的不正是愚公以山的精神嗎?愚公移山所表現出來的持之以恆、奮鬥不息的精神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主體。是一種應受到讚揚和推崇的行為,相信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一定會用行動來證明這個真理!

愚公移山讀後感範文4

也許你喜歡抗日故事,也許你喜歡童話故事,也許你喜歡神話故事......但我喜歡民間故事。

最近我讀了《愚公移山》一文,我深受感動。

《愚公移山》講的是愚公家前面有兩座大山,擋住了村民的去路,他想把大山移走。於是他就率領全家老老小小手提鋤頭開始挖山。鄰居智叟就開始嘲笑愚公,可愚公仍然不放棄,最後愚公的精神感動了玉皇大帝,他派夸娥氏的兒子把兩座大山都背走了。讚揚了愚公鍥而不捨的精神。

文章最讓我感動的是愚公對智叟說的話:“是的,我是老了,在世上的時間不會太多了。但我死了,有我的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孫子又會生兒子,兒子還會有兒子,子子孫孫幹下去,不怕大山平不了。”他為什麼這樣說呢?那是因為愚公有鍥而不捨的。所以,為了方便村民的出行,就率領自己的家人去挖山,愚公寧可自己挨累,也要把大山挖走,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啊!

與其說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動了玉皇大帝,還不如說他靠鍥而不捨的精神搬走了大山。愚公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多么值得我學習啊!和他比起來,我差得遠了。在學習上,我遇到難題就退縮。例如:數學簡單的題我 都做不上,主要差在計算題上。因此媽媽給我買了口算題卡。剛開始我還做的認真,可是,不幾天,我就堅持不住了。後來考試時,我的計算題還是錯。我以後也要像愚公一樣,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讓我們一起向愚公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