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九年級上冊北師大版第三單元作文範文

最新九年級上冊北師大版第三單元作文範文

說到旅遊,從小我也沒少在中國的大江南北轉悠,從長白天池的煙霧繚繞到五大連池的泉水叮咚,從北京故宮的紅牆綠瓦到圓明園的殘垣斷壁,從泰山之巔的一覽眾山小的氣魄到孔府孔廟中的中華文化之悠久,從五台山的晨鐘暮鼓到雲崗石窟的燦爛輝煌,從上海的繁華到蘇園的清幽……

遊覽過了名山大川、歷史古蹟,當然沒少長見識,可是,無論現在回想起哪個地方,都只有一個大概的輪廓,要我細說,究競看到了學到了什麼,我不得不承認我真的記不得了。為什麼呢?當然,也許那時我還小吧?可是我覺得不全因為這個……

從客觀上說,遊覽不少地言時都令我感受到中國人真是太多了!自古人們稱蓬萊為“仙境”,可蓬萊給我的感覺卻是實實在在的“人間”,那裡匯集了黑頭髮、藍眼珠、黑皮膚的來自七大洲五大洋的人們,英語、國語、粵語及各個地區的方言在它的上空交融,肩挨著肩、踵接著踵——別說是妄想見到其盛名遠揚、十幾年才一遇的海市蜃樓,就是想仔細的看一看所謂“仙境”的亭台樓閣也難有空檔機會。所以蓬萊給我最深的印象恐怕要是人了。

中國人真是太忙了!如果跟著旅遊團走,那恐怕沒有哪處景觀你是能真正看懂看透的。每到一處,總會在長長的人流後面側耳細聽導遊的講解,而往往導遊已將大隊人馬拉向另一處景點時,你還沒能看見導遊剛才講述的那座廟、那間殿中到底是何般景象。所以大多數情況下,旅遊給我的印象是匆匆忙忙,走馬觀花。

中國人把名勝搞得太商業化了!不和說很多景點過一道門就要收一次費、檢一次票,更可怕的是,過度商業經營已經使一些景觀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記得在煙臺某處香火鼎盛的寺院,我們遊覽時正值某位大師在寺中講禪論道,不少人都站長排,尤其是帶孩子的家長們,都想讓大師的靈光照一照,輪到我時,在一位小僧的引導下,我們進了一間暗室,一位蓄有極長的白須的年老僧人盤坐在地上的一個蒲團上,然後說了聲“阿彌陀佛”,就對在旁的另一位小僧使了個眼色,叫他把我們帶進了另一間屋子,只見那和尚拿出一個紅布裹著的小盒子,打開後是一塊玉佩,他說了大師認定我與佛門有緣之類的一些話,宗旨是需要哪塊玉佩的保護,而那一塊小小的玉佩的售價竟是一千五百元!這就是所謂的“佛門聖地”?我有些懷疑。

當然還少不了主觀原因,就像沒有知識就算再富貴也談不上高雅,不了解就談不上喜愛。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自己不曾讀過有關的書籍,當然也就談不上對某處景觀能存有深刻的理解,當然就不曾有過真正地感悟,沒有感悟的遊覽就像是過眼雲煙,一會就散,沒有什麼東西是真正刻在腦海中的。

然而不涉足名山大川,不遊蕩江河海湖,就不知祖國地域之廣大,歷史之悠久。不登山,不知山高;不涉水,不曉水深;不賞奇景,就不知其絕。讀萬卷書,不須行萬里路。不如此,哪能知徐霞客“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真諦!不如此,怎能悟毛澤東“不到長城非好漢”、“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境界。

就算某些古蹟已被現代人們賦予了太多的意義,或者已被現代文明摧殘的面目全非,但如果我們能夠理解並靜下心來去感悟,拋開世俗加在那些景觀上的東西,那么“旅遊”就有了真正的價值與意義。

我記起曾經有人說過:“旅遊,不在於看到了什麼,而在於感悟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