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日記1000字左右

端午節,迄今已有2500餘年歷史,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下文是為你推薦的端午節日記1000字左右,供參考閱讀!

端午節日記1000字左右<1>

很喜歡江南水鄉端午時賽龍舟,那一條條龍舟猶如一條條巨龍,暢遊在江河之中,載著勇士們勇往直前。比賽時選手按著鼓點的節奏奮力地向前划去,一條條龍舟又像一匹匹脫韁的野馬,箭一般的沖向終點。大家都奮力地劃著名,差距越來越小,終於一艘龍舟以很小的優勢勝出。大家都為他們歡呼、吶喊,這種場面令人十分振奮。

但家鄉的端午卻和江南水鄉有所不同,沒有水自然也就看不到賽龍舟這樣的大場面,不免讓人有些失落。曾經幻想自己有一天能親自參加一次賽龍舟,可對我來說,那只是一個夢了,漸漸地也就淡忘了。

家鄉的端午習俗大多與外地相同,吃粽子、帶香包、喝雄黃酒等。

我家住在鄉村,家鄉的端午節早已沒有了節日的那種熱鬧。人們幾乎不再親自包粽子,因為這時候大街小巷都有得賣。然而,每到端午,母親還是會自己動手包粽子。可我並不喜歡吃粽子,便覺得母親沒有必要自己做,一來太麻煩,二來路邊就有賣的,買一個多方便。於是我便問母親為什麼不買粽子吃,非要自己做呢?可母親卻總是說:“外邊買的沒有我們自己做的好吃。”是嗎?我懷著疑問買了一個粽子來,可最後吃完兩個不同的粽子卻沒有發現有什麼差別。可母親為什麼這么說呢?唉,真搞不懂。

今年的端午節,母親依舊買了做粽子的食材。我正好閒來無事便來到廚房,母親正在包粽子,只見她用粽葉做了一個漏斗,然後舀了一勺糯米再放上一顆紅棗,然後兩隻手靈巧的翻轉包好再用繩子紮好,不一會兒桌上便擺放了好多粽子。這一個個粽子像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一個個綠色的小三角矗立在那裡,讓我人感到莊嚴、肅穆。

看到母親熟練的手法和包粽子的過程,我也想一試身手,便拿了一片粽葉,也卷了一個漏斗,剛舀了一勺糯米放進去,沒有想到它真成了漏斗,滿地的米粒鼓著白白的肚皮嘲笑我。母親笑著說:“算了吧,你歇去吧,我包好了叫你。”看著滿地的糯米“殘骸”我便不甘心:“不!媽,我一定要包一個粽子。”我又拿起了一片葉子。媽媽看出我已經下定決心,便鼓勵我說:“別著急,慢慢來,你一定可以。”我這次很小心地終於包好了一個,可放在母親包的一堆中它卻”原形畢露“了。它不方不正,真看不出是什麼模樣。“別灰心,下一個一定能包得更好”,母親又說。我又開始包第二個,第三個......終於我包了一個和媽媽包得幾乎一模一樣的粽子。這時母親說“:“不錯呦,徒弟都超過師父了嘛!”聽了母親的誇讚我都笑得合不攏嘴了。

粽子煮上了鍋,我心裡卻有了一種莫名的期待。

終於,粽子出鍋了。

我迫不及待地找出了我包得最好的那個,立刻剝開便咬了下去,嘴剛碰到便立刻縮了回來。“吁,好燙。”“傻孩子,剛出鍋的粽子很燙的,不能立刻吃,看你急的樣子”,媽媽笑著對我說。

我這次竟一連吃了三個粽子,不知怎的這粽子比外邊買的好吃得多。後來我才明白原來這粽子裡有自己付出後收穫的喜悅和成功。我也終於明白了母親為什麼要年年自己親手包粽子,原來通過自己勞動得到的東西要遠比直接獲取味道更鮮美。

謝謝你,母親,我一定會銘記在心。

端午節日記1000字<2>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一說到這兩句詩,大家馬上會想到我們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一天就是我們為了紀念屈原而設的傳統節日—端午,我知端午。

公元前229年,戰國時代楚秦奪霸權,詩人屈原列右大夫,很受楚國器重。後來,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昌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能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郢都攻破的噩耗後,萬念懼灰,仰天長吧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同時拿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從此,每年5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從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節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午”也就如稱“初五”;“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五。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大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繫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怕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為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儘管端午年年都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一是紀念屈原說;二是迎濤神說;三是龍的節日說;四是惡月惡日京;五是夏至說。由於屈原的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所以端午節的習俗有“吃粽子,賽龍舟”等等。

端午節是家家戶戶口團圓、是最幸福的時候,到了這一天早上天不亮的時候,爸爸媽媽在門上掛上艾葉、香囊,媽媽會為我繫上五彩線,保平安。我會和哥哥、妹妹、小弟一起玩耍,做遊戲。吃飯的時候到了,我來到飯桌前給大家都分上一個粽子,自己最後拿一個,把繩子解開,剝開葉子,就可以吃到裡面香香、軟軟的粽子了。大家有說有笑,非常開心。

這就是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我知端午。

端午節日記1000字<3>

“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唐朝人們就開始慶祝端午節了。

端午節又有許多別名,如端陽節、重午節、天中節、浴蘭節、解粽節、女兒節、端禮節、菖蒲節等等。端午節的來源不確定,有很多說法。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關於端午節的傳說。

端午節家家總會飄來陣陣粽香。各種口味的粽子總會博得人們的歡心。尤其是小孩子,總是圍在大人們身邊,津津有味的學著包粽子。你知道粽子是怎么包得嗎?讓我來告訴你吧。首先把新鮮又綠油油的粽葉洗得乾乾淨淨,然後用左手托著粽葉,右手輕輕地勺起糯米,並加上綠豆、蜜棗、葡萄乾、排骨、花生米,包起來用繩子捆緊,最後把美味的粽子煮上幾個小時,熟透了就可以吃了。還在煮的時候那香味早已傳遍了整個大街!你咬上一口嘗嘗,保證令你越吃越想吃,就算你不吃,聞一聞,都會令人垂涎欲滴,並且那香味直往心裡鑽 。

看過白蛇傳的人都對雄黃酒有一定的印象吧。作為一種中藥藥材,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藥。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中國神話傳說中常出現用雄黃來克制修煉成精的動物的情節,比如變成人形的白蛇精不慎喝下雄黃酒,失去控制現出原形。所以古人不但把雄黃粉末撒在蚊蟲孳生的地方,還飲用雄黃酒來祈望能夠避邪,讓自己不生病。

端午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我們更應該發揚廣大。

端午節日記<4>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在這盛大的節日到來之前,我們迎來了夏至。

夏至要吃餛飩。星期四,奶奶買來了餛飩皮。不知道餛飩是怎樣包成的。於是,我拉著奶奶的手大聲嚷道:“奶奶,讓我試一試,一切皆有可能。說不定我就能包好呢。”我再三懇求,奶奶才答應了我。

我將餛飩皮放到桌上,把裝餡的盆子端到桌上,往裡面放了兩雙筷子,又端來水。我來到衛生間洗了手。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我學著奶奶的樣專心致志地包。“首先拿出一張餛飩皮。”奶奶耐心地指導我。我按照奶奶說的做,拿出一張餛飩皮,“然後放在手心,放入餡。”奶奶不厭其煩地講解。我的手心沒有餛飩皮那么大,只好放在桌上。餡放多少呢?算了!想放多少就放多少。然後,我將餛飩皮捲成圓柱形。用水乾什麼?我學著奶奶的樣子用手指在水面“蜻蜓點水”,再在圓柱的兩邊點了點,用力捏一捏,再將圓柱形兩邊粘在一起,一個四不像的餛飩就完成了。把我的“四不像”和奶奶的餛飩放在一起,相差十萬八千里、瞧,我的“四不像”都露陷了。看得我哈哈大笑。

雖然只包了一隻餛飩,但是我還是很快樂!

端午節日記<5>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迄今已有2500餘年歷史,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時至今日,端午節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而在我心裡的端午節就是粽子、茶葉蛋和賽龍舟。

隨著時間的臨近,端午節的氣氛越來越濃了,大街上隨處可以看到有人買來艾葉回家插在門上,媽媽也要準備包粽子。

我們首先準備好材料,有糯米、肉餡、各種調味料和粽葉。爺爺先把糯米清洗乾淨加好調味料,有鹽和油。肉餡是五花肉,切成一大塊一大塊,用鹽和醬油醃好。

開始包粽子了。媽媽教我把粽葉捲成漏斗形,媽媽做的很好,底是尖尖的,沒有一點縫,而我做的底卻是個大窟窿。於是媽媽抓著我的手,做了個勉勉強強的“漏斗”,再把糯米填進“漏斗”里,最好加三分之一,再用筷子插緊糯米。然後放進肉餡,之後再蓋滿一層糯米,要蓋的均勻,不能多也不能少。最後,蓋上粽葉。這可是個技術活,要漂亮又不能漏米。媽媽說繩子綁上去要緊緊的,那才好吃。我們一起努力,費了半天勁,包了三十多個粽子。

爺爺把粽子放進高壓鍋里煮了半個多小時,粽子的香氣瀰漫著廚房,終於可以吃到自已包的粽子了,別提多高興。吃著香糯的粽子,我想到中華民族的歷史真是淵源流長,我們要多多學習,傳承這豐富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