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過端午節的作文:端午節廣州本地特色習俗

“凼凼轉,菊花圓,炒米餅,糯米糰,阿媽叫我睇龍船,我唔睇,睇雞仔,雞仔大,摞去賣,賣得幾多錢?賣得三百六十五個仙。”

“龍船扒得快,好世界。”

在江南、華南一帶,每年“端午節”前後一個月內的一次較大降水過程,被稱為“龍舟水”。當然,既然是民俗的稱法,自然還有諸多有不同的概念版本。有些人講:行龍舟遇大雨才是吉兆“龍舟水”。在此暫且不論。廣州人不管什麼事情,都很講“意頭”,每每此時,本地人會帶著自家的小孩走到江邊,讓孩子小手小腳都“浸浸”龍舟水,龍舟水有辟邪的作用,“洗洗”龍舟水能夠使小孩子身體健康,快高長大。而在南方大廈對面建起的親水堤,會有很多戲水的市民在“洗龍舟水”,一應習俗。

賽龍舟是廣州人過端午最大的活動項目。賽龍舟,廣州人稱“扒龍船”,過去多為郊區農民為之。

龍舟競渡在廣州至少有上千年的歷史。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辦端午賽龍舟的活動。明、清兩代,廣州是龍舟競渡的鼎盛期。古時廣州龍舟競渡與今天不同,是"舟大人多",一種藝術性很強的民眾藝術活動。正如屈大均當年所形容的:"舟龍長十餘丈,高六七尺,龍鬚去水二尺,龍額與項坐六七人,中有錦亭,坐倍之。旗者、蓋者、鉦鼓者、揮橈擊楫者,不下七八十人。"有的龍舟,"上建五丈檣,檣上有台閣二重,中有五輪閣一重,下有平台一重。每重有雜劇五十餘種,童子凡八十餘人。"而現在則是舟小人少。龍舟競渡變成了一種體育競技比賽活動。

20世紀30年代前,在四月初八的浴佛節便將去年端午節後沉入涌底的龍船起出,俗諺謂“四月八,龍船隨海滑”。30年代以後,逐漸改為五月初一才起出龍船。俗語順口溜:“初一龍船起,初二龍船忍,初三初四游各地,初五龍船比,初七初八黃竹岐,初九初十龍船打崩鼻。”初五是賽龍船的高潮,得勝者可獲賞全只燒豬與賞銀元。初八郊區各鄉龍船多集中到市郊黃竹岐進行表演比賽,因那時黃竹岐地方有一座龍母廟,初八為龍母誕。

1994年,廣州市政府正式定五月初五的龍舟活動為龍舟節。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在廣州市區海珠橋到人民橋的珠江河面上舉辦龍舟況渡活動。其時,廣州城區萬人空巷,人聲鼎沸,熱鬧非凡。遊客前來參觀龍舟比賽,可同時參與"洗龍舟水"、"掛香囊"、"嘗龍舟宴"等多項民間習俗活動。

廣東划龍舟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劃龍船,叫做“趁景”。兄弟村、老表村的近百條龍船從四面八方聚到一起聯絡感情。只表演技巧,不排名次,輪流在各鄉舉行,從五月初一至五月二十,幾乎天天有“景”;初一珠村景,初二海珠大塘景,初三車陂景,初四廟頭景,初五石牌、獵德景,這已是廣州傳承多年的習俗。每年農曆五月初一,天河區、番禺區、海珠區、黃埔區、越秀區各村的龍舟都會到珠村“應景”遊玩。珠村人就在農曆五月的第一天進行“招景”,各村的龍船都到來“應景”,有兄弟村、老表村、友好村,深湧上下一時間彩龍飛舞、百舸爭流,當天近百多艘龍舟在珠溪水竟渡巡遊,讓兩岸民眾大飽眼福。另一種形式是鬥龍船,比賽奪標,又叫“斗標 ”。

廣東龍船製作十分講究,多選擇堅韌輕便的坤甸木作龍骨。每年龍舟比賽之後,便將它埋於村邊河底處,直至來年農曆四月初八,即傳說中佛世祖生日(浴佛節),才由村中父老主持,拜祭之後,由青壯農民下水將龍船挖出,肩托上岸,打整塗油,這一儀式,叫做“出水龍”。

據悉,3xx年前,龍舟比賽,鹽步龍舟和泮塘龍舟進入決賽。鹽步龍舟眼看奪標在即。不料泮塘龍舟上的年輕人撲下水去奪了錦旗,隨後領回獎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