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端午別樣情懷作文850字

很顯然,今天是一個不同尋常的端午節。作為第一個法定假日的端午節,它本該是歡樂的;作為“5·12”國殤後的第一個傳統節日,它卻是苦澀的;作為適逢千萬學子高考趕考的小長假,它又是忙碌而緊張的。

這樣一個多少有些五味雜陳的端午節,它的節日味道似乎被“沖淡”了。畢竟,數萬個同胞的生命已隨風而去,數百萬同胞心中仍纏繞著災難的陰影;千萬個家庭正為高考考場裡的孩子而坐立不安、心懷祈禱,又有十餘萬災區考生尚處困頓,只能無奈遙望他鄉的考場……

然而,也許正因如此,這個特殊的端午節也給了每個人一個難得的契機,讓我們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稍稍停下腳步,認真思索一個問題:端午節對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它在我們的生活、甚至生命中到底占有何種位置?

上溯歷史——端午之起源,中國人公認的莫過於紀念不願隨波逐流、抱石自沉汨羅的千古愛國詩人屈原,人們在江中投入粽子,一是祭祀,二是餵飽魚蝦,希望它們不去傷害屈原的遺體;至於賽龍舟,也是為了驅趕水中的魚蝦,令其遠離屈原的遺體。正因這種對偉大愛國者的樸素情感,讓兩千多年來的端午節具備了濃郁的人文氣息。這種愛國主義的道德弘揚,構成了端午節的傳統文化核心,並對中華民族起到強大的凝聚作用。

民愛國、國愛民——透過兩千多年對屈原始終如一的深情祭奠,可以窺見我們的祖先對國家與人民良性互動關係的一種理想和期盼。然而,在“朕即天下”和“牧民如牧羊”的帝王時代,這種政治理想幾千年來從未實現,民為國而拋頭灑血者雖眾,國(統治者)為民而真正願意犧牲者卻罕見之至。時至現代,這種理想的政治圖景終於徐徐顯現,從“天下為公”,到“人民萬歲”,再到“我是人民的兒子”,直至國家最高領導人不顧個人安危趕赴災難現場、共和國為普通死難者而哀悼三日……現代文明行進的足跡,清晰可見,令人振奮。

駐足今朝——端午節之所以歷千年而不消亡,除其強大的傳統核心外,還在於其契合民間的實用性節日形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等,既有廣泛的娛樂性,又包含驅邪辟邪的樸素願望;尤其是賽龍舟,作為農耕社會的一項常規團體運動,既是一種激情的宣洩,又激發並訓練了人們高度協作的團隊精神精神。遺憾的是,忙碌的現代生活,讓人們逐漸淡忘了包括端午在內的許多傳統節日。即使是在傳統節日氣氛相對濃厚的廣東,亦存在這種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