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著讀書筆記《我的教育理想》

《我的教育理想》是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朱新民先生的一部力作。以下是小編蒐集整理的教育專著讀書筆記《我的教育理想》,歡迎閱讀,希望對你能夠提供幫助。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1《我的教育理想》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們永恆的主題。沒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著激情、詩意,也不可能有優質的教育。為了未來的教育,我們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但是,光有滿腔的熱情和遠大的理想是遠遠不夠的。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認真思考,什麼是教育?教育為了什麼?

通讀全書,我們認為它有如下幾個明顯特點:第一,教育理想與教育現實相結合。第二,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相結合。實踐性與科學性、整體性與開放性的統一。再次又切入對中國德育改革與創新的關注,提出了中國道德教育目標、內容、方法、體制等創新的具有較強實踐價值的具體構想。第三,巨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第四,教育熱情與教育沉思相結合。

朱永新教授說“我心中的理想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教育家和教書匠,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教育家有一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他們以不教之本為基本的教育教學指導思想,追求的是一種充滿靈性與智慧的教育教學。而教書匠往往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灌輸作為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學手段。接受教育的時間越長,卻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單一,視角更加狹窄,更加缺乏想像力,更加不自信,這難道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嗎?我們該如何人保護兒童的想像力與好奇心呢?

我想,或許我們會從中獲得一些啟示。我覺得像這樣的教育才稱得上是讓人終身受惠的教育。其實這種教育也在進行灌輸,但它不同於傳統的灌輸,它充滿著靈性與智慧,能給每個孩子以深深的心靈震撼,又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能給每個孩子樹立起遠大而切實可行的目標。“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教師,他教一年,然後重複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教師,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教師與一個教了一年卻又重複了一輩子的教師,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因此,作為一個教師,我覺得應該具有不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做一個教育上的有心人,千萬不要成為一個高高在上的教書匠。此乃感觸一。

感觸之二:師德是教師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驅使教師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教育作貢獻的動力。教師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夥伴”,是“學生式的教師”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與學生的對立關係,教師的作用不再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使用,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教師既是學生的夥伴,又是教學的組織者,誘導者,促進者;教師是“學生式的教師”,學生是“教師式的學生”,相互影響相互探究,相互學習,共同發展。課堂上,不僅僅學習書本上前人創造的知識,也學習師生共同探究,發展,創新的新知識,使學生的認知解決,實用,貼近。教師要學會合作,要善於向別人學習,要學會支持,教師要善於運用支持的策略,使兒童獲得更多的探究機會。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發現,讓我們攜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奮,充滿了愛,充滿了知識,充滿了對工作的滿腔熱忱,無愧於“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做新時代的好教師。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愛心為出發點和歸宿, 以寬容、信任為橋樑,經過耐心、細心的轉化工作,並持之以恆,後進生的病態心理是可以轉化為健康心理的,我們所作出的努力一定會收到成效。轉化後進生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只要教師用滿腔的愛心,春風化雨,讓愛之花常開在後進生心裡,那么,轉化後進生就不是一件難事了。讓我們以春天般的溫暖,使後進生不斷取得進步,儘快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讓“遲開的花朵”也和其他嬌艷的花朵一樣吐露芬芳。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到自己過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這本書一下子就把我喚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師”中的內容,更是感觸頗深。“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朱教授在論述這些理想教師特點的時候,不但在精神上給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給予了無形的指點。比如,他在論及“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的時候,他就說到了我們現在的很多老師充當的是“教育警察”和“劊子手”的角色,無限地放大學生的問題,在我們手上,失去了很多諾貝爾獲獎者。教師只有對學生充滿愛心,才會去賞識他們,激勵他們,讓他們享受到成功的快樂。讀了他的這些論述,想想自己對學生的態度,看看周圍的大多數同事對學生的態度,尤其在考試到來的時候,我和我的許多同事真的扮演著朱老師所說的那些可怕角色。讀了他的論述以後,我決心改變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愛學生、賞識學生,學生才會真正得到發展,這也是我讀後最深刻的一個體會。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們永恆的主題。沒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著激情、詩意,也不可能有優質的教育。為了未來的教育,我們這些做教師的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也許我們離人們心中的理想教師還有一段距離,但我們有決心更有信心將這段距離逐漸縮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會奏響新世紀中華民族的英雄樂章,理想的教育會開創新世紀中國文明的燦爛輝煌!”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2《我的教育理想》

《我的教育理想》是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朱新民先生的一部力作。

該書從十個方面闡述了他理想的教育,並從這十個方面分別探討了如何才能實現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教師、理想的校長、理想的學生、理想的父母、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美育以及理想的勞動技術教育。

該書每一個部分都很精彩,也確實值得我好好學習。

由於自己身為學校副校長,且剛剛從市委黨校分校脫產學習後回來,黨校舉辦的“校長論壇”的主題正好又是“我的教育理想”,所以,我對朱新民先生在該書第八章所談的《我心中的理想校長》特別感興趣,以下是我讀後的感想。

朱新民先生認為,他心中的理想校長應該是“具有奉獻精神和人文關懷”,‘“珍視學校的名譽”,“追求人生理想和辦學理念,具有獨特辦學風格”,“胸懷寬廣,富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善於協調關係,能調動一切力量發展學校”,“重視教育科學研究”,“重視為教師提供發展平台,挖掘教師潛能”,“注重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和濃厚的文化氛圍”的校長。

對照朱新民先生所列的八個標準,我想到了以下三個問題。

一、什麼是校長的教育理想?

校長的教育理想,我以為,就是指校長的辦學理想。校長的辦學理想應該與校長的人生理想和學校的辦學理念有關。

關於校長的教育理想,我有如下“三不”觀點。

1、校長的教育理想或辦學理想不等同於學校的辦學理念。

我曾經在三個城市的四所中學工作過。這四所學校的辦學理念各不相同。在兩個中學我都經歷了兩任以上的校長,其中在有個學校我經歷了四任校長。我從沒有見到哪位校長一到任就修改學校的辦學理念的。據我了解,這些學校的辦學理念,很多時候並沒有因為校長更換而改變,個別學校只是在特定的時期(比如督導評估或複評時)新任校長根據學校現狀和自己的辦學思路作了一定調整。

幾任校長共一個辦學理念,正說明了校長的教育理想或辦學理想並不等同於學校的辦學理念。因為幾任校長的教育理想或辦學理想不可能完全相同。俗話說“一個師傅一個法”嘛。

2、不是每一個校長都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或辦學理想。

我所經歷的所有校長是否都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或辦學理想?我,不得而知。

但是,我們都知道,每一個校長到任後都有自己的打算,也就是所謂的“理想”。但他們是否都是從學校的發展出發來考慮的呢?我認為,如果是從自己的利益和前途出發來考慮當校長後的“理想”的,這些“理想”,我認為,根本算不上是教育理想或辦學理想。

3、不是每一個校長都能始終堅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或辦學理想。

我曾經經歷過這么兩個校長。

一個老校長,擔任校長多年,工作業績突出,很受老師們尊敬。應當說,他那時絕對是一個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或辦學理想的人。可當書記的兒子在我班時,他對做班主任的我說了這么一番讓我目瞪口呆的話。他說:“全班60個人,你把他1個人帶得讓書記滿意了就是成功;把59個人帶好了,把他1個人沒有帶好,就是失敗。”書記很關心孩子,也很尊敬老師,經常悄悄到校找我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這位老校長叮囑我說:“書記找你時,你要及時報告學校,我和教育局局長有事向書記匯報。”一方面,我感慨官員難見書記。有一次書記到校前給我電話,我報告了校辦,結果書記支開司機、秘書步行到校時,發現教育局局長和校長在門口迎接。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我們的老校長變了,他當校長到底是為了什麼?後來我才知道,他是因為已經57歲,為了多當幾天的校長啊。他的後幾年任上,沒有堅持自己的教育理想或辦學理想,學校也出了很多問題,各種矛盾開始激發。

另一個是和我關係非常好的校長,在單位做過年級主任、教務處主任、政教處主任、黨委副書記,為人很不錯,工作能力很強,責任心也很強。在他與外單位一位領導競爭學校校長職位的時候,學校幹部職工把選票幾乎全部投給了他。他上任時的演講也是鼓舞人心,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有教育理想或辦學理想的人。可是,面對學校的一些矛盾和一些棘手的問題,他退讓了。他不敢堅持原則,不敢實行改革,不敢伸張正義。他曾多次和我談到工作中的無奈,昔日的教育理想或辦學理想慢慢離他而去。有老師形容他說:“壞事不想做,好事不敢做,結果做的都是壞事。”他是被老師們舉報趕下台的,雖然沒有經濟、作風問題,但我還是為他感到悲哀。

所以,我認為,不是每一個校長都能始終堅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或辦學理想。

二、校長為什麼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

朱新民先生在《我的教育理想》第八章開頭說:“在某種意義上說,一個校長就是一所學校。一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

魏書生在《談談校長隊伍建設》一文中也曾說:“提高學生素質的主要因素靠教師,那么提高教師素質的主要原因靠什麼呢?我認為別的因素也起作用,但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靠校長。有些學校師資水平一般,但換了素質高的校長去管理,經過幾年的努力,教師的文化素質、政治素質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反過來,有的學校管一部分教師素質高,但由於校長管理水平低,教師的積極性受壓抑,即使有好的素質,卻難以發揮作用,有的甚至將較高的文化業務素質用於內耗。因此,建立一支素質良好的校長隊伍,對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是至關重要的。”

朱新民先生所說的好校長,魏書生先生所談的高素質的校長,我認為,他們首先必須是有教育理想的校長。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校長領導學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

三、校長怎樣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

現在,我雖然只是一名副校長,但是我多年做過校長的參謀,多次參與起草學校工作報告,多年參與學校管理。我對校長的教育理想很早就有自己的思考。

無論到哪所學校,無論到什麼性質、什麼層次的學校當校長,很多外界的因素,校長本人是無法左右的。

改變政府對教育的政策(比如中考、高考),校長沒有這個能力;;改變社會的人才價值觀,校長的力量也微乎其微;加強上級部門對學校的支持力度(比如招生政策,經費投入等),校長可以努力,但無法預期;改變家長的擇校之風,校長也力量蒼白,但是,校長可以通過努力,讓更多的家長信任自己的學校。

讓更多的家長信任自己的學校。這,就是我所認為的一個校長應有的教育理想,也是校長應當努力追求的。

如何讓更多的家長信任自己的學校?我認為,唯有抓好自己的團隊,通過團隊教育好學生;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師生才能和諧發展;師生和諧發展了,學校就能發展;師生和學校在發展的過程中會遇到新情況、新挑戰,所以要不斷努力;每一個階段性問題的攻克,就是對自己人生價值目標的超越(比如校園建設,制度建設,教科研工作,科技教育工作,體衛藝工作,考試成績,等等)。

所以說,一個有教育理想的校長,就要在三個方面“不斷努力”:不斷努力促進師生和諧發展,不斷努力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目標的不斷超越。

“不斷努力”的過程,就是校長踐行教育理想的過程。

這裡,我非常不贊成那些急功近利的要把學校辦成什麼名校的想法。我認為,只要我們的今天比昨天好,只要我們學校一步步在發展就行。

踐行教育理想的過程中,最根本的,我認為,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的“人”,人們往往認為是學生。這點,我不反對。但是,校長的工作對象主要是教師,而非學生;學生受教師影響大,而非受校長影響大。

校長應通過“以師為本”,達到“以生為本”的目的。

“以師為本”是手段,“以生為本”是目的。

這就是我對學校管理中“以人為本”的理解。

現實中,我們往往只注意關注學習的主體——學生,而忽視了教育的主體——教師。試想:如果教師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那么教師如何去尊重學生?如果教師得不到關愛,那么教師如何關愛學生?如果教師不能樂於教學,那么教師如何能教育學生專心學習?一句話,如果校長不能“以師為本”,教師如何能夠“以生為本”?

《教學與管理》雜誌2024年第2期有兩篇文章關注到了教師。一篇是河南信陽師範學院邢思珍老師寫的《貧困文化:制約教師專業成長的瓶頸》,關注了教師的處境、地位和心理;一篇是深圳大學師範學院張兆芹和龐春敏兩位教師合著的《教師職業幸福感及其提升策略》,關注了教師的職業幸福感的問題。

《人民教育》雜誌2024年第24期刊登了北京師範大學高瀟瀟老師和河北邯鄲市教育局郭礦生老師合著的《一名好校長應具備的素質》,其中也談到了校長要愛師的問題。

在市委黨校分校學習時,我們參觀了武漢市二橋中學,他們的校長張金豹就是一個非常關愛教師,非常重視人本管理,非常注重學校文化建設的校長。

《中國教育報》年2月14日第5版刊登了青島實驗國中校長馬林的“快樂”辦學經驗。他說:“社會和學校在關注學生權利、家長權利的同時,擠壓了教師的權利。”他“知民情,用民智,聚民心,順民意”,造就了青島實驗國中民主、開發、透明、支持的管理文化。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東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孫鶴娟所著的《學校文化管理》一書,這本書是全國中學骨幹校長高級研究班的教材。我2024年買後,愛不釋手。2024年,我的一個好朋友調到另外一個單位當校長,我把它送給了他後,自己又去買了一本。書中談到了“建立三維尊重管理模式”:第一個維度,就是學校管理者要尊重直接管理對象——教師;第二個維度,就是教師要尊重教育對象——學生;第三個維度,就是受教育者要尊重教育者——教師及其教育行為。我非常贊同。

校長如何“以師為本”?我沒有當過校長,不敢妄談。但是我當了很長時間的普通老師,從中層到副校長也一直在做校長的下屬,以一個普通教師和下屬的身份來看,我以為,校長要在交往中尊重教師,在生活中關心教師,在工作中激勵教師。

交往中的尊重,看一言一行,哪怕是一則簡訊,一個眼神。

生活中的關心,不是作秀,不是完成任務,要急教師之所急。

工作中的激勵,就是要尊重教師多元多層次的利益需求,改革教師評價制度,慎批慎罰,多提供教師學習、展示、發展和參與學校管理的機會。

一個校長,就像一個班主任,教師就是你的學生。你要教師怎么對待學生,你就應該怎么對待教師。

俗話說:“士為知己者死。”一個受到校長尊重、關懷、激勵的教師,他一定會愛戴校長,熱愛學校,努力工作,他也一定會認真思考和踐行學校的各項要求,通過“以生為本”,讓學生和自己都得到發展,讓更多家長信任學校,從而為實現校長的辦學理想作出了他應有的貢獻。

反之,他也許會消極消沉,甚至對抗學校。更不用說指望他“以生為本”,取得好的教育教學業績了。

以上是我讀了朱新民學生的《我的教育理想》第八章《我心中的理想校長》的一點體會。定有錯誤之處,歡迎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