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筆記

《子夜》可以說是我國現代文學的代表作之一,它標誌著茅盾的創作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成熟階段。其主人公吳蓀甫更是當時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典型代表。小說以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上海為背景,描寫了雄心勃勃的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矛盾與鬥爭,並以吳蓀甫的失敗為結局的故事,揭示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各種複雜的階級關係、社會關係,並以吳蓀甫的失敗有力地說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下的中國沒有也不可能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的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的風貌。

茅盾筆下的吳蓀甫是一個具有硬幹氣魄、冒險精神和雄厚實力的企業家。他曾經熱心於發展故鄉雙橋鎮的實業,打算以一個發電廠為基礎建築起他的“雙橋王國”來。但是僅僅十萬人口的雙橋鎮不是“英雄用武”的地方,他要發展中國的民族工業。他的“目的是發展企業,增加煙囪的數目,擴大銷售的市場”。他有這樣的野心,把一些“半死不活的所謂企業家”全部打倒,“把企業拿到他的鐵腕里來”。不僅這樣,他還知道如果要發展民族工業,首先需要“國家像個國家,ZF像個ZF”。因此他除了永不倦怠地注視著企業上的利害關係而外,還“用一隻眼睛望著政治”。他具有遊歷歐美得來的管理現代工業的知識,有魄力,有手腕,炯炯有神的眼光常常能夠煽起別人勃勃的事業雄心,願意和他合作。但是吳蓀甫這個工業界的騎士卻是生不逢辰的。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九世紀的歐美,而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帝國主義侵略的魔手緊緊扼住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咽喉,因而他的發展民族工業的雄心不能不成為一個無法實現的幻想。他不能不過一種“簡直是打仗的生活”,而且是在幾條戰線上同時作戰:他要與美帝國主義的掮客——金融資本家趙伯韜進行勾心鬥角的鬥爭;他熄滅不了工廠里風起雲湧的罷工運動;他用盡心機收買過來的許多小廠都成了自己脫不下的“濕布衫”,他和孫吉人、王和甫所苦心經營的益中信託公司不能不在軍閥混戰、農村破產、工廠生產過剩、趙伯韜的大規模經濟封鎖之下一敗塗地。他們發起組織益中信託公司,時未兩月,“雄圖”已成為泡影。就這樣滿懷雄心壯志的吳蓀甫只剩下了一條“投降的出路”。之所以產生這種結局,吳蓀甫本身的矛盾的性格也占了很大的因素,他一方面有“站在民族工業立場的義憤”,但另一方面,壓倒他的一切的卻是“個人利害的籌慮”。雖然這一切看似可笑,可是它們卻顯得十分自然,並將吳蓀甫這個人物的形象塑造的更加豐滿。

吳蓀甫的失敗充分的說明了在帝國主義統治下的中國民族工業是永遠得不到發展的,表明了民主共和乃是大勢所趨。由此看來《子夜》無論是在文體還是內容方面都十分優秀,而且給人的感覺十分真實,不像尋常的小說那樣虛構情節,更是彰顯了這篇文章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