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的讀書筆記優秀精選

篇一:

《朝花夕拾》是一本對逝去歲月的回憶,有真摯的情懷,有無奈的感傷。歡快的時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襲來;鬱悶不樂的時候,我感到無名的寂寞前來吞噬。這一切,確實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先來介紹一下它的作者吧!魯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頭髮像刷子一樣直豎著,濃密的鬍鬚形成了一個隸書的“一”字。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

魯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並不乏味。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裡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裡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蟲子們為伍,仿佛這樣的童年才夠味兒。

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鑽進百草園。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 雖然他家喻戶曉,但讀他的文章卻但只是在教科書中居多,而我卻更希望在課外了解他多一些。課文叫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

魯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來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戶曉”的世界上都有名氣的大作家,更是有點恐懼,不敢輕易讀他的書。怕讀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從讀過魯迅那《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離拉近了。樸實的文筆,細膩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藹慈祥,平易近人的爺爺交談。 想起這本書,不由的一些畫面就閃現在眼前了……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當時,中國在日本人的心中的確是一個弱國,可是,當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話,便心痛起來——“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自然是低能兒……” 他看著自己的同胞在影片裡被殺頭,而且還與日本人一同歡呼的國人,那種骨子裡的麻木不仁,不僅可憐,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為何意,魯迅在此則中更著重描寫的,是藤野先生嚴謹的教學作風,對作者真誠的關懷,還有,對於中國,對於“人”的熱愛。作品的字裡行間,無不洋溢著作者對這位恩師的讚揚與牽掛。

下面說說我在這半本書最感興趣的文章了。題目就叫做《我?貓?老鼠》。雖然我平時不太喜歡老鼠,但看了這篇文章,突然覺得其實有隻“隱鼠”也不錯啊!可當我看到阿長踩死“隱鼠”的那一段時,感覺真有點氣憤,同時也為魯迅失去“隱鼠”而感到惋惜。更感覺阿長真壞,不僅踩死了可愛的“隱鼠”,還把罪禍強加在了貓的身上,使魯迅錯怪了貓。

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對一個人用了相當多的筆墨,那便是魯迅的保姆“長媽媽”,她是個需要一分為二看待的人。因為社會的影響,“阿長”保留了許多迂腐的習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地對“長毛”的故事妄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喜愛的隱鼠。因此,“我”對她懷恨在心。

看到這,讀者在腦子裡勾勒出的是一個活脫脫粗俗、守舊的婦女形象。然而,魯迅對她的印象遠不止這些。她有可愛的一面。“阿長”知道“我”喜歡《山海經》,跑了許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認為她“有偉大的神力”。

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阿長安息。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惹人懷念啊。

篇二:

童年早已不甚遙遠,但童年的瑣事依舊不為歲月的塵土掩蓋,心靈深處,依舊存在著那一份對童年的眷戀。印象中的魯迅眉宇間透著一股超俗的剛毅,傲骨中散出“舉世皆濁吾獨清”的氣度,閱罷《朝花夕拾》,方知走下“神壇”的魯迅,就像你、我、他一樣也是個普通人。

他也曾是一個玩童。不錯的,孩提時,誰能捨得跳出“玩”這個字眼呢?百草樂園貫穿了他的大半童年。也曾與那高大的皂莢樹為伴,也曾幻想拔出人形的何首烏因此而弄壞了圍牆,也曾摘了那紫色的桑葚攢成球。

在夏夜裡傾聽油蛉的低吟,蟋蟀的彈奏;在冬日裡搓著紅紅的小手,塑起雪羅漢。哪怕是伏在菜花上的一隻肥胖的黃蜂,哪怕是一片碧綠的菜畦,哪怕是牆角那如珊瑚珠般的覆盆子,也能讓他著迷。驚異於魯迅的一雙慧眼,驚異於他的文筆細膩,也驚異與他的童年探險般的經歷,卻仍不失他那略帶稚嫩、幼小的心靈。也難怪,在惜別百草園時,會發出那一聲聲包含著無奈與留戀的“Ade”的嘆息。

然而,僅僅是對百草園的“探究”,是無法造就日後的大文豪的。於是,三味書屋中留下了他最初時稚嫩的童音。即便是那樣威嚴的地方,在他的眼中,也同樣能找到別樣的情趣。“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鬚髮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無法想像,就是這樣一個古板的老人,卻是魯迅十分敬重的壽鏡吾先生。那讀到極好的文章,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的動作卻也十分有趣。

不知道,在私塾整日裡念著“仁遠乎哉”的日子是怎樣熬過去的,正午習字傍晚對課的生活又會是怎樣的枯燥無味?最起碼,還有去花壇折臘梅花的機會,最起碼還有在地上尋蟬蛻的,捉蒼蠅餵螞蟻的可能。再不然,就是描繡像的意外收穫。然而,這看似有趣的生活,看似廣泛的興趣果真是發自內心的嗎?或許是對枯燥的私塾一種解脫吧,或許是潛意識裡對封建腐朽的一種反抗吧,再或許,是對逝去童年的一種寄託與祭奠吧!

令人驚奇的是他的“啟蒙老師”竟有一位目不識丁的連姓名也未曾知曉的女傭。她常切切察察地向人低聲絮說些什麼,還會豎起第二個手指,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這便是長媽媽了。在睡覺時擺成“大”字,許多繁瑣的規矩,這與百草園中那個講敘“美女蛇”的神秘故事的長媽媽實在是不相稱了。“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

看似普通的一句話,話語中卻又飽含著多少複雜的辛酸。一位大字不識的普通百姓,竟能對我無意間說的“山海經”一詞念念不忘。從走進書店到成功買書,這期間又受了多少白眼,遭受了多少辛酸。很難想像,諾大的書店裡,長媽媽大著嗓門漲紅著臉向店主“討書”時的情形,一番嘲諷之後,終於丟出一本書。在眾人鄙夷的目光中,緩緩拿起書走出書店的大門又得有怎樣的勇氣。難怪接書的那一刻,魯迅會覺著仿佛遇著了一個霹靂,致使全身都震悚起來。也難怪,在他的心靈深處,會有“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魂靈!”這樣的仰天長嘯。

他也曾彷徨過。留學日本,身處異國他鄉的他眼望著中國留學生的墮落倍感寂寥。本想求得一個志同道合的夥伴,不想卻見得一個個墮落著的“將頭髮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的學生,仿佛惟有那樣才能宣告自己是“清國留學生”。眼見著本國的愛國人士將要被日本人所槍斃,竟還拍掌歡呼高喊“萬歲!”

正當一個個不公正的待遇讓他陷入迷茫與惆悵之時,一位日本教師走進了他的生活。“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這便是藤野先生了。這似乎是一位再平常不過的老師,但對魯迅心靈卻著實震撼了。他的嚴謹,他的一絲不苟的教風,對日後的魯迅恐怕有了很大的影響吧。或許對於“我”,他並不是最優秀的教師,但他卻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名教師。或許,也正因為受到了藤野先生忘乎國界般的感染,才使得魯迅從“彷徨”走向“吶喊”吧!

平實的語言,流水般的真情,魯迅用親歷喚醒了多少人對童年生活的嚮往,《朝花夕拾》中又存有多少當代青年美好的夢喔!朝花已謝,只待殘陽下拾撿,珍藏這份永久的情感,珍惜這份美好的記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