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老舍《斷魂槍》:傳統武術八十年前就失傳啦

【本文作者:鄒郎(微信公眾號: 點墨齋寫作教室),已獲作者授權轉載。】

最近,一個太極高手被散打高手秒殺的新聞沸沸揚揚,不嫌事大的網民無限度圍觀起鬨。雖然是自媒體,但本公眾號只將目光鎖定在寫作手藝上,所以今天推薦一篇與傳統武術相關的教材,老舍先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發表的小說《斷魂槍》。讀過的同學可以從中學到故事角色的設計,沒有讀過的同學也可以順便了解傳統武術是怎樣失傳的。

先提個問題:一個故事需要幾個角色呢?比如《夸父追日》: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整個故事只有一個人物,夸父,他想追太陽而追不上,最終渴死。有原因有努力有挫折有結果,所以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只是,我們感覺似乎不夠有意思,對不對?

如果有兩個角色,故事的戲劇性會增加許多。比如太極高手和散打高手約架,從私下約架到20秒不到結束比賽,從網上曝光到愈演愈烈的口水戰,故事出現了懸念、波折和角色對抗,有了內在的張力,這自然比單一角色的《夸父追日》有趣了一些。

然而,這似乎還不夠有趣,對不對?

事實上,我們都是看熱鬧不嫌事大的主,故事裡的角色肯定越多越有趣,上台約架的高手更是多多益善。只是,我們要鑽研寫作的手藝,必須從基礎開始,所以,故事裡最好擁有三個(及以上的)角色。因為一個角色只有一個方向,他只能面對環境;兩個角色有了互動,但仍不過是單向互動;三個角色就不同了,他們相互之間至少有三個方向的互動。如果說一個角色是點,那么兩個角色就是線,三個角色就是面了。

老舍先生的《斷魂槍》就是一個只有三個角色的極短篇,但憑著角色間複雜的互動,構成了一篇極富張力的傑作。

故事的主角叫沙子龍,年輕的時候是鏢局的高手,“二十年的工夫,在西北一帶,給他創出來:“神槍沙子龍”五個字,沒遇見過敵手”。這是作者給出的定義,沒有半點反諷味道,所以沙子龍就是實打實真本事的傳統武術名家。

然而現在時局變了,到了老舍先生寫作的時代,洋槍洋炮早已打開了國門,誰也看不上拳腳上的功夫了;火車溜溜地跑,更不需要鏢局了。沙子龍的鏢局改成了客棧。

以前跟著沙子龍走鏢的後生現在以他的弟子自居,憑著三腳貓的功夫在土地廟外擺攤兒,一邊吹噓沙子龍有多厲害,“沙老師一拳就砸倒了個牛!”一邊驕傲地宣稱自己是沙子龍的徒弟。其中最厲害的是大夥計王三勝。

毫無疑問,這是如今最常見的傳統武術形態,連吹牛帶忽悠,一招半式半真半假的功夫,靠表演賺幾個辛苦錢。但這錢也不容易賺,有一天,地攤上來了一個孫老者,三拳兩腿就把王三勝打翻了。王三勝不服氣,想找沙子龍出頭;而孫老者本就想找沙子龍切磋,於是一拍即合。

然而,沙子龍根本不搭理他們。他從不承認王三勝那些人是他的徒弟,也不願意接受孫老者的挑戰。這孫老者仍是一個舊派的武痴,慕名而來切磋不成,見識見識也是好的,於是他說:“不比武,教給我那趟五虎斷魂槍。”還展示了一趟瀟灑輕快的拳法——“看夠得上學藝不夠”。

可是沙子龍鐵了心的不搭理,喝個茶吃個飯送點盤纏沒問題,至於槍法嘛:“不傳”,“那條槍和那套槍都跟我入棺材,一齊入棺材!”

孫老者悻悻而走。

本希望挽回面子的王三勝吃了閉門羹,再也不敢去賣藝了。甚至對外還換了種吹法——沙子龍沒膽跟孫老者較量,“那個老頭子一腳能踢死個牛”,“而沙子龍連句硬話也沒敢說。”

從此,沙子龍漸漸被人淡忘了。故事的結局是這樣的:

“夜靜人稀,沙子龍關好了小門,一氣把六十四槍刺下來;而後,拄著槍,望著天上的群星,想起當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風。嘆一口氣,用手指慢慢摸著涼滑的槍身,又微微一笑,‘不傳!不傳!’”

作者塑造了三個人物,沙子龍、王三勝,孫老者。沙子龍是有真功夫的,然而,他為什麼不肯傳槍法呢?為什麼執意要將槍法帶進棺材裡呢?

因為王三勝這些江湖混子,只喜歡能忽悠錢的“神槍沙子龍”的名聲,當然不能傳給他們;因為孫老者只知道切磋高低,卻不知道世易時移,再也不能用武功肉搏養家餬口、保家衛國了。沙子龍不是不傳,而是無人可傳,也沒有必要傳。

因為不傳,沙子龍的槍法就要失傳了,很多傳統技藝大概也在那個年代陸續失傳了,可惜嗎?

不可惜。

當王三勝在土地廟前吆喝的時候,民眾看不出真假,不過丟了幾個小錢,假武術、真武術在表演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當孫老者挑戰王三勝的時候,民眾圍觀起鬨,可勝負一分也就那么回事,孰強孰弱也沒有誰太關心;

當王三勝吹噓沙子龍能打死牛時,民眾也就聽聽,當王三勝反說沙子龍啥也不是時,民眾仍也就聽聽,至於沙子龍是傳奇還是傳說,至於是不是真有什麼“野店荒林的威風”,那也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更何況,都什麼年代了,還逞血氣之勇?有現實價值的技藝自然能傳下去,哪怕僅僅是審美價值。

這是一篇好故事,三個人物,個性鮮明,獨當一面,就像那句俗話“三個女人一台戲”。那么,作者到底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定義和設計這三個角色呢?

作者的重心自然在表達沙子龍作為末代的武術大師,在現實社會的激變中,寧可讓絕技失傳也不願被後人糟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境界。但是,故事不是散文,讓沙子龍自怨自艾唉聲嘆氣解決不了問題,所以孫老者是沙子龍的一個對立面,他有真功夫,但仍沉浸在傳統的世界裡,闖蕩、踢館、挑戰、求學,雖然趣味還在,但其中內容早已與新世界愈發脫節了。王三勝則是沙子龍的一個反面,無論社會怎么變化,糟蹋技藝、譁眾取寵的江湖市儈永遠是“打不死的小強”。

從正面到對立面,再到反面,三個角色就像錘子剪刀布一樣,互相糾纏,每個角色都被作者賦予了不同的內涵和價值,他們之間的多重互動自然也就產生了更多的故事張力。這就是故事角色設計的基本原理。

當我們讀故事讀出了這些,寫作的手藝大抵也就隨之長進了吧。

微信掃一掃,關注該公眾號

(點墨齋寫作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