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唐朝著名詩人:詩聖杜甫

編者按:杜甫一生寫下三千多首詩,被後人稱為“詩聖”和“詩史”。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唐朝著名詩人。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怎樣的杜甫才能有如此胸懷?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後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

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一生寫下三千多首詩,諸多不朽詩句至今被人傳唱。他的詩勇敢、真實地記錄了社會現實,揭露了社會黑暗,這都與杜甫的愛國、愛民之心密不可分。

“車轔轔,馬嘯嘯,行人弓箭各在腰……”《兵車行》中的詩句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戰亂突起,行軍調集的雜亂場面。“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個擬聲詞,把社會階級矛盾體現得淋漓盡致。杜甫的詩,總在簡單的情景描寫中突出了社會的現狀。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讓人眼前仿佛出現了外族入侵下破碎的山河,殘存的城牆上草木蔥榮,仿佛花在哭泣,鳥在哀鳴,一種無奈滄桑感撲面而來,沉浸其中,難以自拔。杜甫的詩,又在強烈的景致描寫中抒發了一種難以描述的感情。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與我如浮雲。”寄情水墨,視功名利祿為無物,又怎不是一種志存高遠呢?

杜甫一生,經歷了開元盛世和安史之亂,和親人流離失所,目睹了唐王朝由盛而衰,寫的詩歌體現了百姓的疾苦,社會政治的黑暗,體現了他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憂患意識,他和他的詩篇,注定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傳頌千古。

作者:折桂七8班 張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