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阿q正傳》讀書筆記1000字

《阿Q正傳》最初發表於《晨報副刊》,後收入《吶喊》。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下面是小編向各位推薦的阿Q正傳讀書筆記1000字,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幫助!

阿Q正傳讀書筆記1000字篇一

《阿Q正傳》最初發表於《晨報副刊》,後收入《吶喊》。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魯迅在談到這篇小說的寫作動機時曾經說過,主要是為了揭示“國人的靈魂。”(《阿Q正傳·英文版序》)魯迅在這篇小說中表現出來的改造“國民性”的思想;魯迅對阿Q表現表現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

小說的中心人物是鄉村流浪漢阿Q的。《阿Q正傳》通過阿Q和他周圍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國農民的麻木和不覺悟,揭示了人性的弱點。也折射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致命弱點。

阿Q是一個貧苦的流氓無產者的典型。

阿Q是個受壓迫的農民。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無名無姓。有個姓氏卻被趙太爺剝奪了。只能靠打短工為生活。——“別人舂米,他便舂米;別人插秧,他便插秧。”

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徵是“精神勝利法”。所謂的“精神勝利法“就是在現實中無法獲得滿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尋求自我安慰。小說中的《優勝記略》和《續優勝記略》都是他的這種精神勝利法的表現“行狀”。歸納起來,精神勝利法的主要特徵有:自欺欺人、自我安慰。阿Q只求在精神上戰勝對方,既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死要面子又欺軟怕硬,麻木健忘而糊塗終生。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兒子打老子”來自我安慰;別人說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闊”來搪塞。具有驚人的健忘症。前面被人打了,轉身之間忘得一乾二淨。轉嫁痛苦,耍無賴。畏強凌弱是他性格的重要特點之一。剛剛被強者假洋鬼子用“哭喪棒”打得鼻青臉腫,轉眼之間就去欺辱小尼姑,強行摸小尼姑的頭,還說“為什麼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偷了別人家的蘿蔔,卻要蘿蔔說話。等等。

但“精神勝利法”不是阿Q最根本的特徵,他的根本性格是缺乏起碼的自我意識和個性意識。

阿Q的身上還有封建的正統思想和傳統意識。他認為,凡是革命都是與他作對,革命黨捉住都要殺頭。這體現了阿Q身上的保皇意識。他自己雖然經常受到別人的侮辱,但卻以欺侮女人為樂。並且認為“女人是禍水”,自認為“男女之大防甚嚴”,超過了古今的聖賢。儘管到處流浪,還要傳宗接代,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是這種宗法家族思想的體現。

阿Q參加革命,其實對革命並不了解,一個把自由黨變成了“柿油黨”的流浪漢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據自己的本能來確定其含義的。在阿Q的眼中,革命就是古代戲曲中的場面——“銀盔銀甲。三尖兩刃刀”;所謂的革命,就是搶得財產,把秀才家的寧式床搬來;就是搶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兒等女人搶來,享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仇殺,把秀才等殺掉,把王胡殺掉;就是欺壓別人,讓小D搬東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將比失敗讓人更加可怕。

阿Q性格有著深刻的文化根源。它與中國歷史,特別是近代中國屢遭外國侵略的屈辱歷史相聯繫。是那種雖然破落,但還自認為是天朝上國的鴕鳥精神的折射;它也是中國小農經濟社會的產物。中國小生產者的保守落後、不覺悟等弱點使阿Q這樣的農民更容易染上“精神勝利法”。同時,阿Q的性格還與傳統的儒家文化尤其是道家和釋家文化相連線。迴避現實和不敢面對現實,是阿Q和傳統的道家和釋家文化的相通點。

《阿Q正傳》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魯迅寫作這部小說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國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現代中國國民性的象徵。小說特通過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揭露了中國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態社會人們的病苦,“以引起療救者的注意”。阿Q時代屬於過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內容並未絕跡,所以現在阿Q是現代中國國民的靈魂。魯迅對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對整箇舊社會的批判,對整箇舊的意識形態的批判。這體現了魯迅深刻的啟蒙主義的思想。

《阿Q正傳》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阿Q正傳讀書筆記1000字篇二

QQ糖吃過么?小小的,黏黏的,嚼在牙間彈彈的。似乎很難將他嚼爛,但最終還是要將他吞下肚去,覺出他的那股味道。

近一個世紀前,就有一個中國人首先品嘗了一顆QQ糖。他蹙額憑軒,遠望亭台市街。卻見人們雖滿臉堆笑,卻隱隱一派陰鷙之相。他用嘴角勾勒出一個苦澀的弧度,他的眼睛裡閃爍著堅毅而熾烈的光芒。他便是魯迅,這個審視著身處世界的戰士,這個咀嚼著QQ糖的作家。他決定在他的書中記錄這粒QQ糖被吞噬消化的過程,於是寫下了四個字: 阿Q正傳。

阿Q,確實很Q,很彈牙。在小說中,他卑怯、欺軟怕硬:遇到人高馬大的王胡,與之打架力氣不敵,便稱“君子動口不動手”;碰到手無縛雞之力的小尼姑,就油嘴滑舌上下其手大肆輕薄。他善於投機,是個“真小人”:起初痛恨革命,可看到趙太爺父子盤辮子鬧革命後,就眼熱心癢地做起了革命黨,其實對其一無所知。他誇大、有“自尊癖”:雖只是個極小極卑微的人物,卻從不把別人放在眼裡,就是趙太爺的兒子進了學,也不免暗地裡冷嘲熱諷之。他有一套自己的“精神勝利法”:與人打架吃了虧,就如是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老子。”

魯迅的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似乎是覺得這粒QQ糖很是彈牙,再口間彌散的滋味也很是糟糕。總之,是那么的難以下咽。

可是一粒翻滾在舊中國封建社會中的QQ糖,就算再Q,也終難逃脫被毀滅的命運。在滾滾封建社會的洪流中,阿Q被那黑色腥臭的膿液悄無聲息地吞噬了。可悲的是,直到他死,仍舊沒弄清自身的處境,仍舊一廂情願地桎梧自己所築的精神樂園裡。興許只有在回憶到路邊雜沓人群眼睛裡冰冷漠然的神情時,才會拾撿到一絲對自己潦倒渾噩半世的憐憫與哀傷吧。

魯迅咀嚼著,咀嚼著。這位戰士也知道,類似於自己創作的阿Q,又何止這一個?放眼彼世,紛紛亂道,蒼蒼天地,可憐何處無阿Q?這些“誇大狂”、“色情狂”、“衛道精神論者”、“麻木不仁者”與“投機卑怯者”,太多太多,充溢在社會各個角落。在洋人洋槍洋科技面前苟延殘喘、瞠目結舌;在熟人朋友街坊面前胡吹大氣、唯我獨尊。阿Q時代啊,血蒙蒙的阿Q時代啊!難道非等到女人們的雙雙腳被裹成“三寸金蓮”,等到紅鼻頭白麵皮的異族和留著小鬍子的島國漁夫在國土上燒殺劫掠後才能停止那可笑的“精神勝利法”嗎?也許,魯迅同道們正在渴求、在憧憬:那方正義的紅何時得燎旺大地九洲,那片先進的黃何時能團結南北大江。他們勇敢地提著心中的那盞燈,舔舐著心中的食糧與夢想,繼續作戰。

一粒小小的“QQ糖”,也能咀嚼出一個時代的味道,關鍵在於,是將它提煉,還是任其霉爛。但我堅信,如今的中國,莫說是小小的“製糖工藝”,就是製造智慧型手機、超薄電視,乃至於火箭飛機,也是小菜一碟。那些昔日的“異族”們,用今年春晚趙本山小品中的話說:“美國人不也找咱借錢來了嗎”。至於“制人工藝”么,那被吞噬在深淵的阿Q,只能是“前車之鑑,後世之師”!

阿Q正傳讀書筆記1000字篇三

在暑假中,我閱讀了魯迅先生的唯一一篇中篇小說《阿Q正傳》,讀完後我對中國魂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阿Q正傳》講述了阿Q在舊中國的社會背景下受到封建思想的侵蝕,在生活中採用“精神勝利法”自欺欺人,最終由中興走向末路的過程。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魯迅先生這篇小說重點描述的內容,所謂“精神勝利法”,就是像阿Q這樣不願承認自己落後與被奴隸的事實而深醉於自己虛偽的自尊中,或是向更弱者宣洩自己失敗的憤怒,以此來尋求那精神世界裡的安慰。這樣的“精神勝利法”,只會讓阿Q甘於被奴隸,最後自己害了自己,在幻想中走向了末路。

阿Q的“精神勝利法”魯迅先生把它具體的表現在了《優勝記略》和《續優勝記略》中。比如阿Q被別人打了,他卻說是“兒子打老子”;他自己並不是趙家的人,卻在趙太爺的兒子進秀才時對別人說自己與趙太爺是本家;他打不過比他強壯的人,就去欺負比他弱小的小尼姑。諸如這些事後,就再也沒有人願找阿Q去做工,阿Q的生活也就越過越糟,接著因為趙家搶劫事件被審,後就被軍隊拉到街上遊行示威,最後在一聲槍響中全身迸散了。

阿Q的“精神勝利法”,其實代表了在舊中國的背景下那些和阿Q一樣被奴隸、被壓迫的人民受到封建思想的侵蝕而自暴自棄、自欺欺人的社會風氣。他們並不真正的為改變自己沒落的生活狀態而付出努力,只是在虛擬的精神世界裡尋求滿足,魯迅先生也借這篇小說希望喚醒沉睡的民眾拯救這個畸形的社會,同時指出了辛亥革命沒有真正改變人民的思想的缺陷。在我看來,那時的中國無疑是落後而屈辱的,無數像阿Q這樣被壓迫的人民只能在虛擬的精神世界中尋找滿足,但也有許多像魯迅先生這樣的英雄們未曾放棄,一直在努力,努力尋找可以改變中國沒落景象的方法,並為此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也正是因為有他們,今天的中國才能更自信地屹立於世界之林。那時的中國魂,我認為就是像魯迅先生這樣擁有“政治遠見”“鬥爭精神”“犧牲精神”的民族英雄們永不放棄、敢於犧牲的品質。

看完《阿Q正傳》,我想起了近來一部讓我感受到了今天的中國強大的中國魂的電影《戰狼2》,在這部電影中出現的一些情節無不讓我感受到了日益強大的中國力量。比如那些叛軍肆意屠殺非洲民眾,卻不敢殺中國人,就是因為中國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他們奪取政權要取得中國的允許;在中國同胞捲入到非洲國家的內戰中時,總有一群袖章上繡著五星紅旗的維和官兵保護著中國民眾的安全,中國也第一時間派出了軍艦接中國公民回國;當中國人的車經過交戰區時,看到了中國國旗立即停止交戰,護送中國車隊離開交戰區。這部電影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生於一個強大而和平的國家是一個多么幸運的事,也讓我理解了今天的中國的中國魂就是熱愛和平、團結統一。

中國魂是一個國家的最本質的特徵,它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為我的國家感到無比的驕傲與自豪!

阿Q正傳讀書筆記1000字篇四

魯迅是我國歷史上偉大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人和主要發起者之一。在他短暫而不平凡的四十五年中,他用一支筆,幾張紙揭示了當時社會、國人政治的黑暗,是在那樣一個時代中,在永夜的黑暗中點亮了人們希望與前進之路的希望之火。他身材雖矮小,但其精神卻是如巨人般,撐起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樑。

當我翻開了《魯迅經典》時,便迫不及待地找到了《阿Q正傳》這篇一直在我腦海中的文章。而當我看完後只覺得雲裡霧裡,便又從頭來看,看了三四遍,才略明白了一些東西。

其實《阿Q正傳》無非是講述了名叫阿Q的底層人民在辛亥革命前後,所經歷的一些人和事,但是這文章卻是從本質上批判了阿Q的精神勝利。

阿Q有一種精神勝利法,但與其說是精神勝利法,倒不如說是自欺欺人,如阿Q在被人打後便會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從而獲得了一種精神上的優越感,而自己被打這一事實也便被淡化了,那時阿Q在心裡便似真的高人一等一般。

其次阿Q又是自卑自賤的,如在被人打時可以輕易地自稱為“豸”,這種稱謂其實是超越了對方帶給他的肉體上的屈辱感,這其實是一種阿Q自身精神上的悲哀。被封建思想奴役的人民都會有這種自卑自賤的心理。這是在那樣一種特殊年代下,國人的悲哀。而正如阿Q在官堂受審時“膝關節立刻自然而然的寬鬆便跪了下去。”魯迅用了這樣一種極度自然而舒緩的語調抨擊了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那,那深深刻在了中國廣大農民的血液、腦海中,這是一種只能自救的病。

而當阿Q要去鬧革命時,卻被拒絕時,代表了辛亥革命並未發動廣大人民民眾的力量。他們將最渴望被喚醒的人民民眾拒之門外。更是在其中混進了假洋鬼子-趙秀才這種不想真正為革命出力,只是趁機撈一筆的人,正如他們在去洗劫尼姑庵時捎帶拿走了一件古董香爐。

而當阿Q被快送上斷頭台時,便應是趙太爺一手安排,而趙太爺更是未莊上最有權威的人,因為要避諱他的姓,阿Q便無了名字,只叫“阿Q”罷了,而他也代表了中國那個時代的封建大地主。因此,他將要鬧革命的阿Q送上了斷頭台,只為告訴人們:“凡革命者,必死無疑。”這其實是封建地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統治的一種手段。

但其實在我看來,阿Q與趙太爺其實皆指向了同一樣事物——當時的統治者,暫且不提文中提到過阿Q與趙太爺其實是同根同源,皆為趙姓,且單一“趙”字便讓人想起了:“趙”為中華百家姓之首,若此之“趙”隱映射中華,那其實阿Q便是直接指向了清政府的本質,如明明自身極為弱小,可是卻自覺得是無比高貴,看不起鄉下人,也看不起城裡人,但其實這些人都比他強的。正如當初的清政府,一臉高昂,自稱為“天朝”,可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面前卻也是如同嬰兒般脆弱與無知。而阿Q在打不過時,便自動求饒,且還有優越感般,當時清政府便是如此,在兩次鴉片戰爭中,清政府被打得一敗塗地,卻是自詡為武力極強,不用心操練海軍,對於西方悄然崛起的西方勢力不管不顧,依然活在過去“天下共主”的童話里。在甲午戰爭中卻是一敗塗地,而趙太爺這形象卻是一種清政府對內的形象:欺壓農民,反對革命,這些都是清政府對內的措施與手段。而當趙太爺最後講阿Q送上刑場,其實也便意味著過去舊的制度被自身所殺死,不得不說這是一種諷刺。

而在文章中有一個只出現了幾次的名字,卻與阿Q很是相似的小D,其實我認為代表了一種希望,從文中不難看出小D比阿Q更能幹,而且也是比阿Q更謙遜,作者應該是希望未來的人民將是小D這樣蛻變的。

歸根到底《阿Q正傳》便是對於那樣時代背景下的人們的一種映射,包含在辛亥革命中的各色人等,鞭撻了當時人們早已麻木不仁的靈魂,以一種較為幽默的形式,呈現給了讀者,希望可以喚醒有能力卻尚未做的人們,使中國獲得進步。

讀完《魯迅全集》不得不為魯迅先生深厚的文學功底與可以震驚天地的精神所震撼,這是一種世人皆睡我獨醒的吶喊,更是用吶喊使人們不再沉睡,他的文字是那個時代最好的相機,也是一雙希翼從精神上救助人們的精神之手,這種精神不僅是那樣一個時代所需,更為現在的人們需要,甚至更加需要。

阿Q正傳讀書筆記1000字篇五

魯迅先生雖然和我們生活在同一世界,但他對人的理解卻有自己獨有的一方面。當然,這也與他所生活的那個年代,那個時局有很大的關係。

今天決定寫的是讀《阿Q正傳》的報告。為什麼選這篇文章呢?主要原因有兩個:

①文章長,可以有更多的素材去尋找、發揮

②好理解 。對於我來說,這篇文章是除了那些被選入教科書的文章以外,理解的最好的一篇文章了,至少我看完了。其實也還有其它的原因,不過我想有這兩條,應該就足夠了。

文章主要講述了, 在一個思想閉塞的農村小鎮未莊裡,有一個身心受到嚴重殘害的落後的典型農民——阿Q。他既無家無地位,也無固定勞動職業,只能以出場勞力為生,備受殘酷的壓迫與剝削。但他不能正視自己的悲慘的地位,卻從“精神勝利法”自我陶醉。阿Q從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輕自賤,是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環境裡人們的典型性格,處在當時社會,革命是一定的,而阿Q的階級地位決定了他歡迎革命但他不了解革命,認識糊塗,精神麻木,結果被封建地主槍斃示眾,結束了他的一生。

這篇文章是在二十世紀辛亥革命的時候寫的,魯迅先生用他自己的方法對這個社會的腐朽、人們思想的落後、精神的迷茫,進行了嚴厲的抨擊。而對於阿Q的一生,卻是感到悲哀和惋惜。魯迅先生用他的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那時中國底層人民的生活。阿Q一文共有九章,而第一章的序則是對阿Q性格的一個大體概括,以及《阿Q正傳》的來源,為什麼要寫《阿Q正傳》。只是對於後面的內容,終究理解的還是不夠透徹,大概是因為我並沒有身處那樣的環境,那樣的心情吧。當然也沒有魯迅先生那樣深厚的文學功底。那么,下面就簡單描述一下我的理解。

在讀過序之後,我對後面的內容倒產生了一些興趣,阿Q是一個過分自尊的人,他頭上的癩瘡疤,不準別人提,甚至近於“賴”的音都不行,從這裡是可以看出的,而每次人們都愛與阿Q打趣,然後便是一場惡戰,不管是口角還是直接動手,最後總是會有阿Q被拽住辮子往牆上撞的一幕,看到這裡,我突然冒出一個奇怪的想法,阿Q頭上會不會是這樣來的?真是一個可悲的人。阿Q每次被碰頭後,便會使用他的“精神勝利法”重複著“兒子打老子,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讀到這裡,真不知道該說什麼了。我是應該嘲笑他呢,還是同情他呢?心裡五味雜陳,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阿Q的優勝心理,倒是讓他省下不少心思,可是“精神勝利法”也不是萬能的。比如遇到了王胡,和他打了起來。雖然結果還是一樣的被撞牆,但阿Q著實感覺到了屈辱,在他的心裡,王胡不配和自己動手,這也說明精神勝利法的失敗。

下面提到了關於當時最重要的一個話題了,那說是剪辮子。魯迅先生在前面早就寫過一篇文章“頭髮的故事”,具體說明了在當時社會有辮子不行,沒辮子也不行的尷尬情境。阿Q因進過幾次城,所以感覺自己見了世面,但是在他眼裡,辮子是中國人的標誌,沒有辮子那便是“假洋鬼子”,於是乎,因為這個他遇到了第二件屈辱的事,他又被打了,還是被他最看不上眼的假洋鬼子打了。他的精神勝利法又起了作用,到了酒店門口,他已然忘卻了。在酒店門口遇到小尼姑的事兒,讓阿Q覺得自己應該找個女人了。可是,因為這個他又開始了一段悲慘的故事,到了趙家做工,他看上了吳媽,結果讓人打得落花流水,還把自己的破布衫丟了。魯迅先生用他的文筆,描寫了阿Q對女性態度上不乾淨的思想,以及他封建思想的毒素。

小D,一個不具體的名字,搶了阿Q的飯碗。他沒了謀生的能力,只能到菜園裡偷東西,還被黑狗追。最後進了城。進城後的阿Q有了短暫的中興,也短時的滿足了他的虛榮心。然後好景不長,隨著阿Q的底細被披露出來後,人們又由對他的“敬而遠之”到“斯亦不足畏也矣”,更說明了世態的炎涼,人們的愚昧無知。

對於後面的革命部分,確實沒有看的太懂。阿Q的革命要求是模糊而幼稚的,最後,阿Q被槍斃示眾這樣的悲劇結束。在當時的社會,人們的思想扭曲,精神麻木。魯迅先生看到中國人的病因不在於醫人,而在於醫心,所以他決定棄醫從文,用他那無形的筆去喚醒中國大眾的心,來共同抵抗外來侵越者,讓中國大眾醒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