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富論》讀書筆記5篇

《國富論》全書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經濟學原理、經濟史、經濟學說史和財政學,可以說既是一部經濟學的百科全書,也是經濟學的一部奠基之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國富論》讀書筆記5篇,歡迎借鑑參考。

《國富論》讀書筆記一

《國富論》,顧名思義就是寫怎樣的經濟體制能夠使國家富強。在這本書中,我讀到了一個學者對世界的超強洞察力,他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正是在他的理論基礎上,制定國家經濟發展計畫,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強大,從而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全書共五篇,每篇又分成若干章。五篇的內容分別是:論勞動生產力增進的原因並論勞動生產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給各階級人民的順序;論資財的發行及其蓄積和用途;論不同國家中財富的不同發展;論政治經濟體系;論君主或國家的收入。在這看似煩悶的標題下的內容卻生趣動人。而全文令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亞當斯密在開篇就舉的那個“制針”的例子。

一枚小小的針的製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讓一個人從頭做到尾,一天恐怕連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協作,每人負責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卻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來如此神力?其實,道理很簡單分工可以使勞動專業化,可以提高勞動的熟練程度。不僅如此,分工還有一個妙處,就是它能為發明和改進機械提供契機。最初的蒸汽機比較笨,活塞的升降,需要一個兒童來開啟和關閉汽鍋。有一次,有一個按活塞的小孩,因為幹得久了,就“懶”中生智,把開閉汽鍋的舌門把手,用一條繩索系在機器的另一端,讓舌門隨機器的運動而自動開閉。

這是亞當斯密在《論分工》裡面的例子。就是這些和生活緊密相連的比喻,他就像一個經驗爐火純青的舞者輕盈而優雅地帶領我們這些門外漢直觀而立體地感受到舞蹈的美麗。只是在這裡,變成了經濟學中的奧妙。

《國富論》讀書筆記二

忙裡偷閒拜讀了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覺得很受啟發,它給我帶來了深刻的感受,並明白了什麼樣的書才能稱得上劃時代的巨作,什麼樣的人才配得上“經濟學始祖”的稱號。《國富論》的首次出版標誌著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方面,《國富論》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亞當·斯密反對政府干涉商業和商業事務、贊成低關稅和自由貿易的觀點在整個十九世紀對政府政策都有決定性的影響,並延續至今。

亞當斯密於1768年開始著手著述《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此書共分為五篇,總計三十二個章節,分別討論了勞動生產力增進的原因,資財的性質及其蓄積和用途,不同國家中財富的不同發展,政治經濟學體系和君主或國家的收入等幾個方面的問題。全書基本涵蓋了古典經濟學派所討論的所有問題,並對各個問題進行了最基本的理論闡述,對後世經濟學家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書中,斯密首先闡述了他的勞動價值論。他認為一國國民每年的勞動,本來就是供給他們每年消費的一節生活必需品的源泉。構成這種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國勞動的直接產物,或是用這類產物從外國購進的物品。而勞動的生產率要受下述兩種情況的支配:第一,一般地說,這一國國民運用勞動,是怎樣熟練,怎樣技巧,怎樣有判斷力;第二,從事有用勞動的人數和不從事有用勞動的人數,是什麼比例。不論一國土壤、氣候和面積是怎樣,它的國民每年供給的好壞,必然取決於這兩種情況。

緊接著又論述道,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他認為分工有以下的好處:勞動者的技巧因業專而日進;勞動置換的時間減少;簡化勞動和縮減勞動的機械發明,使一個人能夠做許多人的工作。當論及分工產生的原因時,斯密認為勞動或者說職業的差異並不是分工產生的原因,而是分工所帶來的結果。分工起因於交換的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總是受交換能力大小的限制,換言之,要受市場廣狹的限制。市場要是過小,那就不能鼓勵人們終生專務一業。因為在這種狀態下,他們不能用自己消費不了的自己勞動生產的剩餘部分,隨意換得自己需要的別人勞動生產物的剩餘部分。他舉了一個制針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針的製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讓一個人從頭做到尾,一天恐怕連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協作,每人負責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卻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來如此神力?其實,道理很簡單,分工可以使勞動專業化,可以提高勞動的熟練程度。

至於交換產生的原因,斯密認為,主要源於人們的利己心,希望把自己不用的物品去換取別人的,對自己有用的物品。既然有了交換,那么就必須有交換的媒介。這時斯密介紹了各種交換媒介,如牲畜、貝殼、菸草、鞣皮等,當然還有貴金屬。那么這些媒介與交換物之間的交換價值比例是如何確定的呢?斯密把這個問題分成三點進行闡述:第一,什麼是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即構成一切商品真實價格的,究竟是什麼;第二,構成真實價格的各部分,究竟是什麼;第三,什麼情況使上述價格的某些部分或全部,有時高於其自然價格或普通價格,有時又低於其自然價格或普通價格?換言之,使商品市場價格或實際價格,有時不能與其自然價格恰相一致的原因何在?

斯密認為,交換是人與生俱來的傾向,欲將取之,必先予之,由於交換而產生了分工。那么,商品的交換價值如何確定呢?斯密明確地指出:“勞動是衡量一切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這就等於說,商品的價值取決於勞動。但是斯密同時聲稱,這個理論只適應人類社會的野蠻時代。一旦資本積累起來,投入到企業,或是土地變為私有,情況就要另當別論了。因為此時的勞動產品,不再全部歸勞動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為利潤和地租,被僱主和地主收入囊中。由此,斯密又得出了一條結論:在資本積累和土地私有發生之後,決定商品價值的就不光是勞動了,利潤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這樣一來,工資、利潤和地租,就不僅是一切收入的來源,而且還是“一切交換價值的三個根本源泉。”如此,斯密就不知不覺地由勞動價值論,轉到三種收入決定價值的理論上去了。馬克思把三種收入決定價值的理論,叫做的“斯密的教條”,後來的西方經濟學的不少理論,如生產費用論、節慾論等,都可以從它那裡找到思想源頭。斯密揭開了商品價值的神秘面紗,的確功不可沒,但另一方面,在價值問題上他又含糊其辭,舉棋不定,給後人留下了許多模稜兩可的答案。後來的經濟學家各取所需,斯密的哪一種解釋對他們的胃口,便採納哪一種。甚至連那些勢不兩立的學派,也能同時從斯密那兒,找到本派發端的痕跡。

亞當·斯密認為,每一個人行為的動機,主要是在於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類一切經濟行為的推動力。他還認為利己心這並不是值得反對或摒棄的;他相信,個人自私可以有助於整個社會的福利。

《國富論》讀書筆記三

《國富論》,全名《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作者亞當·斯密是英國政治經濟學古典學派的創立者。該書初版於1776年,與美國的《獨立宣言》同年發表。

亞當·斯密被奉為“經濟學之父”。而《國富論》在其成文之後的200多年時刻里,先後贏得了無數榮譽:“西方經濟學的‘聖經”、“經濟學的百科全書”、“影響世界歷史的10本書之一”等。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巴克勒在其名著《禮貌史》中,甚至認為“從最終效果來看,這也許是迄今最重要的書”,“這本書對人類幸福做出的貢獻,超過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所做貢獻的總和”。

更為眾多經濟學家所“迷惑”的是,亞當·斯密200多年前所做的這本經濟學的奠基之作,仍然涵括了我們這天經濟活動和經濟研究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結構嚴謹,無懈可擊(張五常和郎鹹平都曾如是說)。

在《國富論》里,亞當·斯密在否定重農主義和批判重商主義的基礎上,說明了分工和貿易如何增加國民財富,並界定了君主或國家的職責和收入來源。全書分為5篇,作者在《導論及全書設計》中說,“本書前四篇的目的,在於說明廣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樣構成的,並說明供應各時代各國民每年消費的資源,究竟有什麼性質。第五篇即最後一篇所討論的,是君主或國家的收入。”具體而言,第一篇討論的是勞動生產力改良的原因,以及產品在不一樣階層之間自然分配的順序。第二篇討論的是資產的分類、性質、儲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羅馬帝王衰落之後,歐洲農業發展所受的制約及其農村的衰落,和商業城市興起的實際,探討了財富增長的不一樣路徑。第四篇則在此基礎上,從當時最受推崇的重商主義開始,論述了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兩種政治經濟體系的後果。第五篇則討論君主或國家的開支方向和收入來源。

亞當·斯密在論述所有問題時,都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這個前提總是被他或隱或顯的提及:在經濟生活中,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經濟的出發點是利己心(這就應就是現代經濟學中“理性經濟人”的來源)。斯密在全書中主要提出了以下觀點:

1。“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每一個行為的動機,主要在於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類一切經濟行為的推動力。而且利己性並不是值得反對或摒棄的,這是人性的一面,是一種自然現象。個人自私能夠有助於整個社會福利。

2。勞動率增長的關鍵在於分工協作。斯密在書中第一篇第一章以制針業為例子(第7—8頁),來說明分工所帶來的生產率的巨大改善。分工以及勞動的劃分促進了專業化作業,而對專業化作業的追求,導致了工廠制度的誕生。

3。勞動價值論。作者在第一篇第五章(24—36頁)論述商品的真實價格和名義價值(就應就對應於馬克思經濟學觀的價值和價格)時,提出了勞動價值理論。作者開篇就說道,一個人是貧是富,就看他能在什麼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娛樂品。但自分工完全確立以來,各人所需要的物品,僅有極小部分仰給於自己勞動,最大部分卻須仰給於他人勞動。因此,他是貧是富,要看他能夠支配多少勞動,換言之,要看他能夠購買多少勞動。一個人占有某貨物,但不願自己消費,而願用以交換他物,對他說來,這貨物的價值,等於使他能購買或能支配的勞動量。因此,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斯密同時否定了舊重農主義所謂土地是價值的重要來源的論點。

4。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作者在第四篇“政治經濟學體系”中,討論了兩種經濟制度(重商制度和重農制度)的原理和弊端。並提出了自己的主張:自由放任。作者極力論述了無論根據重商主義還是其他原則,對幾乎所有商品的進口實施限制都是不合理的,他認為,“為阻止進口或減少進口而設立的關稅,則顯然是既破壞貿易自由也有損於關稅收入的。”(第339頁)。他極力倡導自由貿易。他還主張國家與國家之間要像個人與個人之間那樣實行分工。他認為國家不應對商業(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加以任何限制,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國家的充分發展和繁榮。

5。政治經濟學的目的。斯密認為政治經濟學的目的在於促進國民財富的增長,在於協調社會中人與人的利益,並避免犧牲其中任何一方的利益。“政治經濟學的目標是使人民和君主都富裕起來”(第309頁)。

6。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職責。斯密主張限制國家干預經濟。國家的職責就應是維護國家安全、環境的和平安全、個人公平競爭,並避免各種壟斷。換言之,國家應充當的是守夜人的主角。

7。政府的開支。政府的開支體現著政府的職責,政府的開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國防、司法、公共工程和公共機構、維護國家尊嚴。在論述“建立和維持不能為個人帶來利潤的公共工程和公共機構”時,斯密還個性詳述了“為社會商業帶給便利”和“促進人民教育”的開支。(第495—582頁)

8。國家有支出就要有收入,收入主要來自賦稅。斯密否定了舊重商主義所謂國家就應儲存超多金幣的做法,也否定了國家靠經營專屬於自己的公共資本或土地以獲取收入的做法。他認為那樣“看似對人民個人無損,但其實是對全社會造成了損害。”他主張為社會全體利益思考,“不如拍賣王室領地,分配給人民”。而君主的收入則由人民帶給其他收入來替代。換言之,“人民務必從自己私有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上繳給君主或國家,以彌補公共收入。”(第588頁)

9。賦稅四原則:1公平2穩定3徵收便利4遵守經濟原則,避免妨礙人民經營和給人民增加更多負擔。

讀罷此書,我最深的感受,是亞當·斯密建立在超多的充分的事實基礎之上的嚴密論證,開創了經濟學科的理性思辨傳統。真不愧是經濟學科的“奠基”之作。國內經濟學家,哪怕是一些權威學者(諸如吳敬璉、張維迎、樊綱之流),都就應好好的首先繼承這個傳統,其次才是其思想和觀點。當然,國內也有一批斯密忠實的學生,仍然在世的有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的秦暉、人大農發學院院長溫鐵軍,天則經濟研究所創辦人矛於軾,以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劉吉等,他們腳踏實地搞研究的精神是值得人尊敬的。

《國富論》讀書筆記四

《國富論》研究的對象是人與人交換時的經濟行為,認為經濟行為的出發點是利己的出發點是利己心,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經濟利益,這是人性的自然想像。茅于軾先生曾舉《鏡花園》里的君子國里的故事加以說明人的利己行為,小說第十一回里描述了君子國里的一名隸卒買物的狀況:隸卒…手中拿著貨物道:“老兄如此高貨,卻討恁般低價,教小弟買去,如何能安!務求將價加增,方好遵教。若再過謙,那是有意不肯賞光交易了。”賣貨人答道:“既承照顧,敢不低本,但適才妄討大價,已覺厚顏,不意老兄反說貨高價賤,豈不更教小弟慚愧了?況貨並非“言無二價”其中頗有虛頭。俗云:“漫天要價,就地還錢”。令老兄不但不減,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請到別家交易,小弟實難遵命。”只聽隸卒有說到:“老兄以高價討賤價,反說小弟克己,豈不失了“忠怒之道”?凡事總要彼此無欺,放為公道。試問哪個腹中無算盤,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談了許久,賣貨人執意不增。隸卒賭氣,照數討價,拿了一半貨物。剛要舉步,賣貨人哪裡肯依,只說“價多貨少”攔住不放。路旁過兩老翁,作好作歹,從公評定,令隸卒照價拿了八折貨物,這才交易而去。茅于軾先生講完這個故事給我們兩點思考。第一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都是各方

偏袒自己利益引起的。因此,我們常常的錯誤認為,如果關心別人的利益勝於自己的利益,爭論就不會發生。而君子國里發生的事情。恰恰說明了把關心別人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同樣會有爭論,我們同樣得不到一個和諧的社會。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在現實的商業交換中,買方和賣方透過討價還價,最終會達成協定。而在君子國這個人人為他的社會裡,討價還價根本不可能存在。小說不得不藉助兩個過路的老翁來調解矛盾。那裡包含著一個極重要的道理:以自利為目的談判雙方同意的均衡點,而以利他為目的談判則不存在能使雙方同意的均衡點。因此利己是能夠到達一個和諧的社會,而利他則是一個糾紛不斷的社會。從動態的變化來看,它最終必定轉變為“小人國”。正因君子國是最適合專門利己,毫不顧人的“小人”們生長繁殖的環境。當君子們吵的不可開交時,“小人”跑來用君子吃虧自己得利的辦法解決了矛盾。長此以往,君子國將消失,被“小人”國替代。從這一點看,人是利己的生物實在是人類社會的大幸。第二,只要是交換都是為了改善自己的環境,使自己活得更舒服體面,如果沒有這點動機我們為何要交換?我們有過交換經驗的人都知道,交換的雙方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產生交換,而君子國有了市場,而透過市場的交換卻是“利

他”行為,這種動機顯然是矛盾的。借用茅于軾先生搞笑的例子,我們明白了亞當·斯密的理論為何是建立在人性自利基礎之上了,只有人人自利,交易雙方才能有均衡點,才能構件一個和諧的社會。

《國富論》全書共分為五篇,主要資料如下:

第一篇1。2章,講合作分工優點。亞當·斯密舉了制針的例子,把制針這個職業分成大約18種不一樣的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由專門人才從事。因此,一個10人的小工廠每一天能製造48000枚針。如果他們獨立工作,不專門從事一種工序,他們誰都不會每一天製造20枚針,也許連一枚都製造不出來。因此,凡是能採用分工的工藝一經採用分工便能相應地增加勞動生產力。第一篇5章,講的是勞動價值論。斯密說,勞動是商品的真實價格,貨幣只是商品的名義價格。正因金和銀像其他商品一樣,價值是變動的。任何金錢所能購買或支配的勞動商量,或所交換到的其他商品數量。取決於已知金銀礦藏的豐富程度或稀缺程度……作為衡量尺度,自身價值不斷變化的商品,決不能成為其他商品價值的精確尺度。而同等數量的勞動,在所有時刻和地點,能夠說和勞動者具有同等價值,按照勞動者的身體健康狀況和技能熟練程度,他必然總是犧牲相同份額的安逸,自由和幸福,無論他得到匯報物品的數量如何,他所支付的價格必然是相同的,誠言,這種勞動所買到的物品的數量有是多此,有是少此;然而,變動的是這些物品價值,而不是用來購買他們的勞動價值。在任何地方,稀缺或是耗費許多勞動的物品價格就是昂貴,反之則低廉。因此,只有本身價值絕對不

變的勞動,才是最標準的,一切商品的價值在任何時候和地方都能夠用勞動來衡量和比較

第二篇1章,講的是資產的性質。斯密認為一個人的資產足夠維持他生活幾個月或幾年,他自然期望用這筆字廠中的大部分來獲得收入。為兩部分:他所期望用來創造收入的部分被稱為資本;另一部分被用來消費。資本又有兩種:第一,資本能夠用來生產,製造或購買產品,然後將產品銷售出去,取得利潤……此種資本被稱為流動資本;第二,資本能夠被用來改良土地,購買生產用的機器或工具,也就是來購買不需要告便所有者,或不需要再次流通,就能夠創造利潤的東西。這種資本被稱為固定資本。第二篇3章,主要是論資本積累。斯密說,有一中勞動資本到勞動對象上,能增加此物品的價值;另一種勞動卻不能。前者正因能夠成產價值,因此稱為生產勞動。但有些非生產性勞動者有十分必要,例如:軍隊,律師,醫生,牧師,等等。如果要缺少這些非生產性人士,社會將不穩定……與窮國比較,富國僱傭生產性勞動的基金當然要大的多……斯密認為資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節儉,而不是勤勞。誠然,沒有節儉以前務必先有勤勞,節儉所需的東西多是由勤勞得來,但只有勤勞,而沒有節儉,有所得而無所留,資本則不能增加。

第三片1章,論財富的自然增長。也是體現了合作分工的精神。斯密認為城市沒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生活資料和加工資料,城市向鄉村居民回到一部分加工產品作為回報……兩者的收益是共同和相互的,那裡的勞動分工也和在其他場合一樣,對從事分工中不一樣行業的所有不一樣人都有利…城市為鄉村的剩餘產品帶給市場;鄉村用剩餘產品交換自己需要的東西。城市居民收入和人數越多,為農村居民帶給的市場也就越大;這種市場越大,對大多數人的好處越大。斯密的意思也就是說,透過分工合作,然後交換,這樣雙方的財富都有所增加,這也就是他所謂的財富自然增長,第三章,斯密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論點,商業和製造業的發展逐漸建立了秩序和良好的政府,進而在鄉村居民中建立了個人自由和安全。正因,在一個沒有商業和製造業的國家裡,大地主的剩餘產物沒什麼能夠交換,他就會將其部用在款待賓客上。

斯密說,如果這種剩餘產物足以維持一百或一千人之外,沒有其它的用途,因此會被許多人依附與圍繞,只能靠地主的恩惠來生活,就必然服從他,如同士兵服從支付糧餉的君主一樣……因此,導致貴族勢力的強大,上弱下強,國王無法約束大貴族的暴力行為……最終會導致一幅暴力、搶劫和混亂的畫面。但是,封建制度的所有強制力量絕對辦不到的事情(阻止貴族勢力與戰爭),卻由對外商業和製造業做到了。它們漸漸為大地主帶給了能夠用來自己剩餘產物來交換的東西,他們自己能夠消費這些東西,不必與其他人分享,一切都歸自己所有,這在世界的每個時代似乎都是人類主子們的卑鄙格言……因此,他就不再和他人分享了,自然而然地依附於地主生活的人員就會脫離他們,地主的勢力也會被削弱,最終暴力,混亂也會停止。

第四章,論政治經濟學體系,這是全書最重要的一篇,斯密在第二篇說道,社會每一個人……通常他既不打算促進公共利益……而他管理產業的目的在於使其產品的價值能到達最大程度,所想到的也只有他自己的利益。在這種狀況下有一隻“無形的手”引導著他去盡力到達一個他並不想要到達的目的——也就是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比在真正出於本意的狀況下更有效的促進社會利益。關於把資本用在哪裡能夠生產出最有價值的產品這一問題,斯密認為,顯然一個身臨其境的人能做出比政治家或立法家更好的決定;斯密在貿易方面主張“自由放任”,反對商業上的壟斷與限制(包括退稅和出口獎金)斯密認為,享有這種國內市場上壟斷權的各種產業,往往受到極大的鼓勵,並且使社會較大部分的勞動和資本轉到這些產業上來。但這樣做能否增進社會總產業,並引導其朝著最有利的方向發展,也許並不十分明顯,由於壟斷提高了商業利潤率,從而妨礙了土地的改良相對高的利潤。因此,壟斷阻止了土地改良…………壟斷確實提高了商業利潤率,從而略微增加了商人的所得。但是由於阻止了資本的自然增加,不會增加國民資本利潤總額,而是減少了這一總額。正因大資本小利潤(薄利多銷)比小資本大利潤能帶給更多收入,壟斷雖然提高了利潤率,

但肯定比沒有壟斷時候少由於壟斷,所有收入的來源,勞動力的工資,土地利潤,都不如沒有壟斷時候那樣充裕。因此,壟斷是為了一個小階層的利益,而傷害了其它的所有階層的利益。因此任何一種學說,如果試圖透過個性的鼓勵,違反自然趨勢將更多的社會資本吸引到一特定產業,或試圖透過個性限制,將本來能夠投入某一特定產業的資本抽走,實際上都有悖於他要促進的主要目的。這將阻礙而不是加速社會真正富強的進程;降低而不是增加其土地和勞動的年產物的真正價值。

《國富論》是一部偉大的著作,亞當’斯密把人的自利心與公利心做了和諧的統一,讓我們知道了自利與公利並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有利於整體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社會自然有一隻“看不見的手”來引導著我們做出有利於社會與個人的最佳選取,沒有任何政府和個人會代替這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如要代替這隻“看不見的手”是什麼斯密沒有直接表達但是全書已經告訴我們,那隻“看不見的手”正是人類的利己之心。斯密告訴我們一個好的政府所就應做的是1,保護國家不受其它國家侵犯。2,維護司法的正義3,建立和維護特定的社會工程和公共制度。即使政府在履行這些職責時,政府也要思考引入競爭機制;在目前社會轉軌其間,老百姓們切不好對市場經濟失去信心,如果我們拋棄市場經濟,我們將回到更壞的計畫經濟。在市場經濟中經濟的發展主要是靠關心自己的利益的人們推動,而不是政府。

《國富論》讀書筆記五

《國富論》被譽為西方經濟學的“聖經”,經濟學的百科全書,影響世界歷史的十大著作之一,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經典譯作,是經濟學的必學篇目,也是會計領軍班推薦的研修文獻。這本書早買來擺在我書櫃很久了,一直沒完整仔細地讀完。近日得空仔細捧讀了此著作,自覺收益匪淺。

《國富論》全稱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於1768年開始著手著述《國富論》,用了近十年時間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776年,該書的出版標誌著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全書共分五篇,總計32個章節。第一篇討論的是勞動生產力改良的原因,以及產品在不同階層之間自然分配的順序。第二篇討論的是資產的分類、性質、儲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羅馬帝王衰落之後,歐洲農業發展所受的制約及其農村的衰落和商業城市興起的實際,探討了財富增長的不同路徑。第四篇則在此基礎上,從當時最受推崇的重商主義開始,論述了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兩種政治經濟體系的後果。第五篇則討論君主或國家的開支方向和收入來源。全書基本涵蓋了古典經濟學派所討論的所有問題,並對各個問題進行了最基本的理論闡述,對後世經濟學家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關於經濟學的目標。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明確提出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目標,即政治經濟學到底是乾什麼的。斯密認為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研究目標是“富國”和“裕民”。其中,“裕民”是第一位的,沒有民眾的富裕,“國富”就成了無源之水。而無論是富國還是裕民,皆有賴於國民財富的增加,即首先是把蛋糕做大。要想實現國民財富的增加,就必須解決如下互有聯繫的兩個問題,即什麼是國民財富以及如何才能增加國民財富。前者涉及的是國民財富的性質問題,後者涉及的是國民財富增進的原因。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目標是富國裕民,那么如何才能增進一個國家的國民財富?亞當·斯密認為,國民財富的增加主要有兩條途徑和一個保障:一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它主要依賴於分工的深化和市場交換過程的順暢;二是增加勞動者人數,而這又依賴於資本積累和適當的資本運用。在這個過程中,堅持經濟自由、充分發揮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取消政府的不適當干預、讓經濟活動依其天然秩序運行是最根本的制度保障。

第二,關於勞動分工的論述。亞當·斯密認為,分工通過提高勞動者技能、促進技術進步,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並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和民眾的普遍富裕,這是市場經濟不同於自給自足的傳統自然經濟的重要特徵。關於分工,他舉了一個制針的例子給我印象很深刻。一枚小小的針的製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讓一個人從頭做到尾,一天恐怕連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協作,每人負責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卻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來如此神力?其實,道理很簡單,分工可以使勞動專業化,可以提高勞動的熟練程度。

第三,關於交換的問題。有了分工,就會涉及交換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必須通過平等自願互惠的市場交易,才可以獲得各種各樣的生活必需品。交換產生的原因,亞當·斯密認為,主要源於人們的利己心,希望把自己不用的物品去換取別人的對自己有用的物品。既然有了交換,那么就必須有交換的媒介。這時亞當·斯密介紹了各種交換媒介,如牲畜、貝殼、菸草、鞣皮等,當然還有貴金屬。那么這些媒介與交換物之間的交換價值比例是如何確定的呢?斯密把這個問題分成三點進行闡述:第一,什麼是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即構成一切商品真實價格的,究竟是什麼?第二,構成真實價格的各部分,究竟是什麼?第三,什麼情況使上述價格的某些部分或全部,有時高於其自然價格或普通價格,有時又低於其自然價格或普通價格?換言之,使商品市場價格或實際價格,有時不能與其自然價格恰相一致的原因何在?

第四,關於勞動價值論。亞當·斯密認為,交換是人與生俱來的傾向,欲將取之,必先予之,由於交換而產生了分工。那么,商品的交換價值如何確定呢?亞當·斯密明確地指出:“勞動是衡量一切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這就等於說,商品的價值取決於勞動。但是他同時聲稱,這個理論只適應人類社會的野蠻時代。一旦資本積累起來,投入到企業,或是土地變為私有,情況就要另當別論了。因為此時的勞動產品,不再全部歸勞動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為利潤和地租,被僱主和地主收入囊中。由此,亞當·斯密又得出了一條結論:在資本積累和土地私有發生之後,決定商品價值的就不光是勞動了,利潤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這樣一來,工資、利潤和地租,就不僅是一切收入的來源,而且還是“一切交換價值的三個根本源泉。”如此,亞當·斯密就不知不覺地由勞動價值論,轉到三種收入決定價值的理論上去了。馬克思把三種收入決定價值的理論,叫做的“斯密的教條”,後來的西方經濟學的不少理論,如生產費用論、節慾論等,都可以從它那裡找到思想源頭。亞當·斯密揭開了商品價值的神秘面紗,的確功不可沒,但另一方面,在價值問題上他又含糊其辭,舉棋不定,給後人留下了許多模稜兩可的答案。

第五,關於市場經濟的密碼。政府干預和管制的主張在重商主義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亞當·斯密以七章的篇幅對重商主義的學說和各種干預措施加以鞭撻。在抨擊重商主義的過程中,斯密提出了“看不見的手”的觀點。亞當·斯密認為,重商主義就其性質與實質來說,是一種限制與管理的學說,是實現國民財富增進的最大阻礙。矯正和克服這種弊端的出路,在於實現真正的自由放任,確立“最明白最單純的自然自由制度”。對於自然自由制度的後果,斯密持有十分樂觀的態度。在亞當·斯密看來,在自然自由的制度下,每一個人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受“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於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自然自由制度和經濟自由主義,是令“看不見的手”充分發揮效力的重要保障。

第六,關於資本的利率。亞當·斯密認為,資本在農村的利率要高於城市。這是因為農村金融市場沒有形成規模經濟的效應、資本借貸成本較高、資金市場供不應求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用於農業的資本雖然對社會貢獻很大,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源泉。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其利潤較小。因此,對農業方面的資金投入總是不能得到滿足,這樣,也就出現了農村發展的兩難問題:一方面是農村建設的資金缺口日趨擴大,一方面是金融機構追逐高利潤而不願在農村從事放貸業務。亞當·斯密認為,可以通過放寬農村金融市場的利率限制來發展農村業務,通過自由浮動的適度利率來彌補各種借貸成本,最後通過競爭者對市場的爭奪逐漸回歸到正常的利潤水平。這一點對當前的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有一定借鑑意義。但是,利率究竟保持在怎樣的水平就可以稱之為適度呢?在這一過程中,我認為政府的干預必不可少。另外,政府在財政支持力度上仍然要給予一定的重視,鼓勵金融機構進駐農村,這不僅僅是指一些農村金融信用合作社之類的組織,也包括一些商業銀行,鼓勵其在農村多設網點,促進農村金融的發展。其實,結合社會上小額貸款、民間借貸的盛行等不規範金融行為的發生和清理的必要性來看,我在《國富論》中也可以找到答案。

經典就是經典,名著就是名著,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這部對人類的發展進程產生著深遠影響的經濟學著作,其中提到的經濟理論還有很多,比如:公平理論、絕對優勢理論、地租理論、貨幣理論、分配理論、公債理論、資本理論、賦稅理論等等,這么多經濟學理論和觀點,對我個人來說,顯然不是讀一遍兩遍就能全部弄懂學通的,還需要反覆地研讀和仔細地體會。個人的切身感受是:能真正靜下心來仔細研讀經典書籍確實是一種享受,靜靜地去感受大師的思維和歷史的氣息,感受其思想的深邃與思維的縝密,往往會對現實有一種頓悟之感。因此,研讀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對深刻認識當前複雜的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和發生的一些社會狀況,無疑是極其有利和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