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修養讀書筆記

朱光潛先生的《談修養》這本書系其闡發人生修養途徑的著作,半個多世紀來卻淹沒在其美學著譯之底下,光芒不顯,書中正著眼於其關於人生諸般極精微又極精明的見解。下面是小編向各位推薦的談修養讀書筆記,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幫助!

談修養讀書筆記篇一

今年十月,我讀了朱光潛老先生的《談修養》,收穫頗多,但剛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有點不以為然,以為這種書,又是在講什麼大道理,與自己可能相距甚遠。可是,當我讀了第一談的時候,我不得不承認,我被這本書征服了。我覺得這正是我——一個大學生,一個有夢想的、想有所作為的大學生,現在需要的東西。平淡的語言,樸實的文字,卻能引燃心中的熱火。當讀到"長夜漫漫何時旦"時,我深刻地感受到幾輩人對於"三部曲"的無奈而又無助的心情;當文中談到幾個認識的時候,我又沉重的感受到作為青年人的重擔——祖國的明天掌握在我們的手中。但是,現在的我,擔當此任嘛?我懷疑,我迷茫,希望從接下來的文章中找到答案。

首先,朱老師就用樸實的文字,談了自己對立志的看法,其中,他的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給了我很深的影響,而我又根據自己的理解,簡要的總結為:力而能為、即做不延、盡職盡責。這也是我希望自己能夠履行的信條。文章中又提及到"奮鬥"一詞,我認為如果人生不能奮鬥,就失去了生命本來的意義與價值。懂得奮鬥的人,就能征服所有的困難。俗話說的好:"有志者事竟成"。在青年時代的我們如果設定了目標,就要努力向前。如果在過程中受到些磨難——這是對人生的考驗,就需要我們堅定不移,堅持不懈,奮鬥拼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克服困難。都說一個人的一生是由他的性格來決定的,然而,我覺得人只要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理智對待,認真思考,不驕不躁,困難就能迎刃而解。

接下來,給我影響較深的是朱老先生對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關係談及。一個國家,要想復興,要想強大,就必須要有人站出來。曾經梁啓超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所以一個國家的強盛,不僅看現在,還要看將來。而祖國的將來也就是我們,這一代的青年人。為什麼我要引入這段話呢?因為我們,作為哈工大人,作為經過層層選拔而挑選出來的人,就要勇於承擔重任,勇於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他人,儘可能的改變周圍的環境與氣氛,使之朝好的方向發展。朱老先生還指出,我們必須在心理養成對於個人努力的信任。因為許多人仍妄存僥倖的心理,許多人都把立國的希望藉助於他人的身上。如果這樣,國家只能是衰退,受他國凌辱。所以我非常贊同朱老先生所說的,"必須要摒棄而且消滅社會上一切僥倖苟安者、頹廢因循著和夤緣幸進者。"。

前幾日,做了一個關於幸福的活動,讓我拿著攝像機,跟著主持人,詢問"你幸福嗎?"這個主題的相關問題。對於不同人,有不同的幸福觀:學生的幸福是建立在自己是否學業有所成,畢業後是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教師的幸福則是建立在自己是否有好的科研,自己的家庭是否和睦,孩子是否學業有成;工人的幸福則是建立在家庭是否幸福,工作是否順利;老人的幸福則是建立在身體的健康,兒女的孝順……每個人,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年齡段,都有著不同的幸福觀。而幸福來自於什麼?朱老先生表示,幸福,是一種享受,不僅是肉體,也包括心靈。一個人的思想有多深,他的幸福感也就有多深。

《談修養》這本書不僅在文字上面給了我極大的享受,而且在思想上也給了我很大鼓舞,讓我改變了很多。它讓我知道,如果一個人想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向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摒棄"懶"的思想,堅持自己的"三此主義";它讓我明白,做人一定要真誠,要有修養。一個人的品德涵養往往體現在一些小的事情上面。與此同時,它還讓我懂得,在工作中,一個個人能力強大的集體裡,只靠一個人是不能有所發展的,必須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創造輝煌,取得成功。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俗話說"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關鍵在於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理解學習,相互體諒關心,只有人與人的關係融洽,生活才會愉快。

談修養讀書筆記篇二

大學都快要結束了。回想起來,專業課的知識該讀的大部分都讀了,但是文學、歷史、哲學方面的書籍自己讀得確實很少。這也是有時覺得自己理論功底和文字能力不夠的原因。我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本來每學期都有計畫讀幾本文學、歷史或者哲學方面的書籍,但是大多數都被擱淺了。一方面是由於時間分配上的原因,另一方面還是覺得是因為自己太"懶"了。後一點也是在我讀完《談修養》一書後的感觸。

這次讀了朱光潛先生的《談修養》一書,不僅受益匪淺而且還感到"吃驚"。為什麼用"吃驚"這個詞呢?我覺得,雖然這本書名是《談修養》,是朱光潛先生對當時社會環境下青年人的思想引領,但是我在書中看到的更多的是朱光潛先生對當時社會和國家問題的深刻分析與解剖,同時也給出了解決的良方。比如說:第六談《談處群》就是從個人出發,以小見大,談的是國家大事。平時我也對社會上的一些現象很感興趣,也愛琢磨一些事情發生的原因,大多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理解進行分析,不僅沒有條理也沒有深度。在讀完這本書後,我的分析思路更加清晰了,並且對一件事情的理解更加的深刻和透徹了。這正是緣於這本書對當時社會上一些問題的很深刻的剖析和詳細的解答。如:《談立志》中,先生分析了抗戰以前和抗戰以來青年心裡的區別,並深究了其中的原因。還有,《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中似乎能找到社會變壞的原因:人的惰性。這是最本質的原因,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他說:懶,所以苟且因循敷衍,做事不認真;懶,所以貪小便宜,以不正當的方法解決個人生計;懶,所以隨俗沉浮,一味圓滑不敢為正義公道奮鬥;懶,所以遇引誘即墮落,個人生活無紀律,社會生活無秩序。懶是萬惡之源!這本書也解答了我的一個疑惑,為什麼中國人喜歡用道德去約束和評價一個人或一件事;而西方人更傾向於藉助法律的手段。我現在知道了這是一個個人本位和社會本位的問題。這些對我能更加深刻而有條理的分析一些事情有很大的幫助。朱光潛先生不僅是一位美學大師,他對於當時社會中的醜惡現象也有著極其深刻的理解,對青年人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這些都表說明了他強烈的愛國情懷。總之,我就吃驚在在一本談個人修養的書籍里找到了關於國家、社會、教育等方面的答案。

修養,修身養性也。它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層面的東西。而外在的最直觀的表現就是一個人的生活作風。要想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作風,就要做到 "四自"、"四慎"。"四自"是"自重"、"自醒"、"自警"、"自勵";"四慎"是"慎獨"、"慎微"、"慎始"、"慎終"。我覺得,"慎獨"尤為重要。"慎獨"通俗的講就是"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但是他們兩個又不完全相同。"慎獨"講的是在沒有別人在場的情況下,一個人是否能繼續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動搖。比如,一個人可能在有人在場的情況下比較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不扔垃圾、不隨地吐痰等等,但是在沒人在場的情況下,他是否仍能做到這一點呢?如果不能的話,就說明他的修養還沒有達到很高的境界。獨處才是最考驗一個人修養的時候,也是一個人最脆弱的時候。

我對這本書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五談《談價值意識》。雖然是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寫的,其中很多的東西現在看起來似乎在現實中任然存在,也很實用。印象最深刻的兩句話是"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而幸福來源於願望與能力的平衡"和"要復興中華名族,我們必須在青年心理中養成對於個人努力地信任"。印象深刻是因為第一句話我現在還不太理解;第二句話是太理解、太贊同了。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不一,也就使得每個人追求幸福所努力的方向不一。幸福因人而異,因時而異。飢餓時能吃上熱噴噴的飯是幸福;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幸福他們就幸福……。

總而言之,之所以朱光潛先生能在當時那樣一個惡劣的社會環境中保持真、善、美的修養,並能深刻的理解當時社會上的不正的現象和風氣,是因為他的內心是美的。而這種美的價值是不可測量的。正如先生所說,"全社會都壞時,如果有一個好人存在,它的意義與價值是不可測量的"。正是當時這些黑暗之中的星星之火將我們民族引向了現在的光明。

談修養讀書筆記篇三

近日拜讀朱光潛先生《談修養》一書,感覺受益良多。修養,是人們在思想、政治、道德、學術方面的勤奮學習和自覺鍛鍊,以及經過長期努力所取得的能力、思想品質、學術見解;是對心靈的耕耘,是對性情的陶冶。

朱先生一書由二十篇"談心式"的散文組成。從青年人立志、抵抗力、個人本位於社會本位關係的處理、價值觀、處事、交友、讀書、美感等方面娓娓道來,析理深入,每篇都從其實踐經驗說起,使我在很多方面感同身受。限於水平,無法全面解讀朱先生之教誨,我只想從對自己印象最深的方面著手談一談—"三此主義"。

"三此主義"—此身此時此地是朱光潛先生個人的人生信條。一、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由此身擔當起,不推諉給旁人;二、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三、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環境)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在此地做,不推諉到想像中的另一地去做。這是一種極現實的主義。本分人做本分事,腳踏實地,絲毫不帶一點浪漫情調。這六個字同樣也是溫家寶對當代大學生的教誨。

此身,是意氣風發之身、是堅忍不拔之身、是責任重大之身,是腳踏實地之身。現在的我們是祖國未來的希望,而我們現在最大的財富是什麼?是年輕,是理想。30多年前誰能想到中國會發展得如此迅速,高樓大廈平地而起,汽車電腦稀鬆平常。而現在的我們誰又能判斷未來的三十年我們將過上怎樣的生活呢?年輕是一座富礦,年輕的我們就應該敢於承擔責任,不退縮逃避,勇敢的走下去,盡情的開採這座富礦。

此時,是大學關鍵之時、是競爭加劇之時、是領土被占之時、是必須努力之時。曾與一位韓國留學回來的學長交流,他告訴我:"大多數韓國人工作者每晚都要工作到一兩點,第二天早上九點再去上班。生活節奏忙碌而緊張,他們難道不累嗎?一個韓國人告訴他:我們正與朝鮮對峙著,戰火隨時可能爆發,現在的我們如果不努力將來也許就面臨著亡國。"我從來不承認我們中國人比誰差,但現在的中國人是不是少了一些憂患意識呢?此時難道不是憂患之時么。釣魚島事件,國人激憤,無數人發表言論不計其數,但若是明天開戰這些人又會有多少去參軍報國呢?知難行易,莫要紙上談兵。此時的艱難有目共睹,此時的機遇也隨處可見。做好我們的本職工作,珍惜機會,熱愛學習,做好身邊的每一件小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此時最為重要,此時莫要等待。

此地,是炎黃子孫之地,是學業待成之地,是立足現實之地,是報效國家之地。"我是誰?我在哪裡?我要到哪裡去?"這是人類永恆的哲學拷問。我沒有多深的哲學思維,我的回答簡單明了—我是林松,我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我要走進中國人民解放軍。朱先生說的此地指的是所處的地位與環境。我是一名中國人我就不會崇洋媚外;我是一名哈工大學生,我就不該搞學習無用論;我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我就不能為浪漫主義浪費過多精力;我是一名未來的軍人,我就不會沒有堅定信仰。從自己的環境入手,不能著眼於虛幻的東西。但遵從此地,不代表以為的服從,屈服。就像朱先生在第一談"一番語重心長的話"中說過的一種現象"青年人們常喜歡把社會的一切毛病歸咎於站在台上的人們,其實站在台上的人們也經過同樣的青年階段,他們也曾同樣埋怨過前一代人。"今日有理想的青年人,也許來日就是屈服現實拋棄理想的墮落者。那么面對這樣的環境我們還應遵從此地么?朱先生說"青年們,你們正在做夢,需要一個晴天霹靂把你們震醒,把覺悟兩個字震到你們的耳朵里去。"我們需要什麼?徹底的覺悟!分清現實的優劣,認定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不拘泥於陳舊也不空托於虛幻。把我好真正的自我,此地無論是否如願,都應該是奮發之地,起步之地,蓄銳之地。此地,輕揚起一個角度,用我們年輕的思想鋪就通向美好未來的大路。

修養是一個豐富的概念,並不是簡單地幾句可以交代清楚,朱先生所寫的每一個單元其實都應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因為修養是一種性情的陶冶。拜讀朱光潛先生一書,受益終身,知難行易,我將會在未來的生活中把我所得到的東西套用於實際,爭取儘快提高自己的素質,覺悟,修養,豐富自身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