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摘抄

索福克勒斯是古希臘最為傑出的三位悲劇作家之一,他的悲劇結構比較複雜,布局非常巧妙,被文學史家們譽為“戲劇藝術的荷馬”。他創作的悲劇《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臘悲劇中的不朽名篇,該劇戲劇衝突尖銳,情結髮展合情合理,具有強烈的戲劇效果。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對《俄狄浦斯王》這部劇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說它是希臘悲劇的典範,它最完美,技巧最高超,很少有其他悲劇能同它相比。《俄狄浦斯王》不僅是戲劇藝術中的經典作品,更為心理學領域作出了貢獻。弗洛伊德根據精神分析學角度的闡發,從這部劇中得出了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結”(即戀母妒父情結)。

俄狄浦斯是忒拜國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的兒子,由於神警告拉伊俄斯說,這個尚未出生的孩子將是殺死他父親的兇手,因此俄狄浦斯出生第三天就被釘住腳跟丟棄了。由於負責丟棄他的牧人心生憐憫,他被牧人送給了鄰國的友人,而這位友人又將他轉送給了科任托斯國王,於是俄狄浦斯就這樣活了下來,並作為鄰國的王子長大了。長大後的俄狄浦斯在一次宴會上對自己的出身產生了懷疑,於是他便瞞著父母到阿波羅神廟去祈神示。神沒有回答他的問題,卻預言他將有殺父娶母的可怕而悲慘的命運。為了避禍,他流落飄零,離鄉背井,就在他離開他誤以為是自己的家鄉的道路上,他遇到了拉伊俄斯王,並在一場突發的爭吵中殺死了他,但他當時並不知道自己所殺之人的身份。然後他來到了忒拜,並且解答了阻攔道路的女妖斯芬克斯向他提出的謎語,拯救了城邦。忒拜人出於感激,擁戴他為國王,讓他娶了先王拉伊俄斯的寡妻伊俄卡斯忒,他成為了忒拜人心目中天災人禍的救星。他在位的一個長時期里,國家安寧,君主榮耀,不為他所知的母親為他生下了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後來,忒拜城邦瘟疫肆虐,走投無路的人們把求生的希望寄托在國王俄狄浦斯身上,聚集到王宮前向他求援。為了挽救瀕於毀滅的忒拜城,俄狄浦斯派出妻舅克瑞翁親王到阿波羅神廟求神示,究竟怎樣做才能拯救黎民。克瑞翁帶回了神諭,神諭說,把藏在城裡的污垢清除出去,嚴懲殺害先王的兇手,瘟疫才會消除。克瑞翁還提議請來了忒拜城的先知,俄狄浦斯懷疑先王的被害與克瑞翁有關,先知可能與克瑞翁共謀。而先知卻預言俄狄浦斯就是殺害先王的兇手,兩人發生了激烈的衝突。隨著科任托斯城報信人的到來,真相的帷幕逐漸拉開,原來這個報信人正是當初那個牧人在鄰國的友人,他帶來了科任托斯王死亡的訊息,為了安慰俄狄浦斯,他說出了隱藏多年的秘密:俄狄浦斯並非科任托斯王親生的孩子,而是他多年之前從一個牧人手中得到的並轉送給了國王,當時這孩子兩隻腳跟被鐵釘釘在一起。報信人說的一切和當初那個牧人的供述完全一致,真相終於浮出水面,俄狄浦斯本人正是殺死拉伊俄斯的兇手,且還是被害人和伊俄卡斯忒的兒子。伊俄卡斯忒知曉這一切後,絕望地衝出宮去,在臥室里懸樑自盡了。俄狄浦斯被他無意犯下的罪惡所震驚,他從自己和兒女共有的母親的屍體上摘下兩枚金別針,亂刺自己的雙眼致瞎。他托克瑞翁照看兒女,並按自己的詛咒,請求將他驅逐出忒拜。

《俄狄浦斯王》有很高的藝術成就,特別是在情節的整一、結構的嚴密、布局的巧妙等方面,堪稱希臘悲劇的典範。該劇在自我結構上首創倒敘式的範例,劇情從故事將近結尾處展開,在向高潮推進的同時向前回溯,布局謹嚴,結構緊湊,情節起伏跌宕,發現、突轉、懸念等技巧運用得恰到好處。《俄狄浦斯王》的深層結構符合嚴謹的邏輯,順理成章,各個部分銜接巧妙,互為呼應,形成整體網狀態勢,但在表層卻是風雲變幻,波瀾起伏。人物之間你來我往,激烈碰撞,俄狄浦斯心緒多變,急如星火。作者用以穩托亂,以靜制動的構思,恰到好處地規劃了主人公的行動:為找到殺人兇手,他必須有條不紊地辦事,為使大家都說真話,他必須保持威嚴,事件的表層運動把劇情推向高潮,引出情節的“突轉”和人物的“發現”。於是發生了反差極大的巨變:俄狄浦斯,這位曾因猜破斯芬克斯之謎而拯救過忒拜人的英雄,從“我必須統治”的王者淪為“我必須服從”的罪人,從巨富淪為乞丐,從“人中的豪傑”淪為“人中的糟粕”,從聲名遐邇的峰巔墜入污穢之源的低谷。然而作品的深層基礎以它的穩健仍然承托著主人公的生存,承托著他作為人的尊嚴。雙目失明的俄狄浦斯鼓勵歌隊將他流放,將他殺了,他做好出走前的安排,準備承受由自己的過錯造成的惡果。

在這部悲劇中,從忒拜父老請求俄狄浦斯王設法清除瘟疫開始,描寫了人的意志和命運的矛盾衝突,表現了善良剛毅的英雄俄狄浦斯在和邪惡的命運的搏鬥中遭到不可避免的毀滅,歌頌了具有獨立意志的人的勇敢堅強的鬥爭精神,反映了當時奴隸主民主派的特徵。劇中的“命運”被描寫成一種巨大力量,它像一個魔影,總在主人公行動之前設下陷阱,使其一步步走入罪惡的深淵。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無法擺脫當時濃重的命運觀念,使俄狄浦斯逃脫不了體現命運的太陽神“神諭”的羅網,但他對命運抱有強烈的不滿情緒,對俄狄浦斯的悲慘遭遇深感憤慨,發出了對神的正義性的懷疑,控訴了命運的不公和殘酷。在索福克勒斯眼裡,命運的性質是邪惡的、不可順從的;命運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命運的根源是神秘的、不可解釋的。因這部戲劇主要表現人的意志和命運的矛盾衝突,所以被稱作“命運悲劇”。劇中的主人公俄狄浦斯是個英雄而不是弱者,他在邪惡的命運面前總是努力抗爭,而不是消極順從,並且敢於面對現實,勇於自我懲處。他的悲劇不是有意殺父娶母的結果,而是毫無犯罪動機,在竭力擺脫厄運之中不知不覺地犯了罪,從這個意義上講他是無罪的。作者通過俄狄浦斯極力逃避犯罪,明知“神諭”不可違而違之,認真追查兇手和嚴厲地自我懲處,充分表現了他誠實、正直、善良、堅強的優良品質和敢於直面嚴酷、勇於承擔責任的剛毅精神,是對他個人自主精神的肯定。這讓我想到了魯迅先生的一句名言佳句:“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弗洛伊德認為《俄狄浦斯王》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能像感動一位古希臘觀眾一樣感動一位現代觀眾,是因為在我們內心有某種能引起震動的東西與劇中那種使人確信的力量(即命運)是一拍即合的。俄狄浦斯的命運打動了我們,是由於它有可能成為我們的命運,因為在我們誕生之前,“神諭”把同樣的咒語加在了我們的頭上,正如加在他的頭上一樣。弗洛伊德把從這部劇中得出的“俄狄浦斯情結”視為各種心理症的基本點,由於嬰兒時代和童年早期的環境狀況,每個孩子都渴望從與自己異性的父親或母親身上滿足性衝動。而把仇恨和屠殺的願望指向與自己同性的父親或母親。原始的社會和文明的社會都有反對亂倫的嚴厲禁忌,每個人都知道這個禁忌,因此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覺到,卻一生永遠地埋藏在潛意識深處。正如劇中伊俄卡斯忒安慰俄狄浦斯時所說:“過去有很多人夢見娶了自己的生母,誰對這種預兆置之不理,他就能過得快活。”“俄狄浦斯情結”暗示著一般人身上存在著的極為原始的感覺,這種感覺以偽裝的形式表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它不僅影響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也表現在我們的藝術、流行歌曲、文學、幽默、褻瀆神聖和其他許多方面上。

根據弗洛伊德的看法,俄狄浦斯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懷有欲望和恐懼的人,他的神聖地位從始至終就同他的情慾和家庭生活聯繫在一起。俄狄浦斯王殺了自己的父親拉伊俄斯,娶了自己的母親伊俄卡斯忒,他向我們顯示出了自己童年時代的願望的實現。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結”並沒有使我們每一個人都成為俄狄浦斯,但它使俄狄浦斯變成了同我們每一個人都一樣的人,具有人性的全部卑微和脆弱。我們從與自己異性的父親或母親身上收回了性衝動,並且忘記了對與自己同性的父親或母親的嫉妒,我們沒有變成精神神經病患者,從這一點上,我們比俄狄浦斯(和俄狄浦斯代表的精神病症候者)要幸運多了。索福克勒斯在揭示真相的時候,暴露了俄狄浦斯的罪惡,並且激發我們去認識自己的內在精神,然後我們在那裡發現了一些雖被壓抑卻和俄狄浦斯的罪惡完全一樣的衝動。正是在俄狄浦斯身上,我們實現了童年時代最初的願望,這時,我們靠著全部壓抑力在罪惡面前退縮了,靠著全部壓抑力,我們的願望被壓抑了下去。“請看,這就是俄狄浦斯,他道破了隱秘的迷,他是最顯貴最聰明的勝利者。他那令人嫉妒的命運像一顆星,光芒四射。現在,他沉入苦海,淹沒在狂怒的潮水之下......”這段話是《俄狄浦斯王》的結尾合唱,它給了我們和我們的驕傲當頭一棒,對從童年時代起就自以為變得如此聰明和無所不能的我們發出了警告。像俄狄浦斯一樣,我們活著,卻對這些隱秘的願望毫無察覺,敵視自然給我們的教訓,而一旦它們應驗了,我們又全部企圖閉上眼睛,對我們童年時代的情景不敢正視。那是因為俄狄浦斯王的傳說中包含著恐怖和自我懲罰,這讓我們尤其是成年人在夢到殺父和娶母這兩個典型的夢時總會伴隨著強烈的厭惡感,這是心理機制自行運轉防禦令我們不適的想法時產生的自然反應。

俄狄浦斯的悲慘命運深深震撼著我們,讓我們不禁開始思考,那所謂的命運會對我們的人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人生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有俄狄浦斯情結的人,其生命是有一點意義的,其意義就是獲得愛情,排除異己。而像俄狄浦斯的父親拉伊俄斯這樣的人,存在著比俄狄浦斯情結更為嚴重的心理病症,拉伊俄斯的悲劇就在於他不能確認自己究竟是誰,他對自己存在的意義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認知。當神諭告訴他說你的命運是必然被你的兒子殺死,你兒子還會成為你妻子的丈夫時。如果他能斬釘截鐵地告訴神:“我的理想就是成為一個好父親,我堅信像我這樣的好父親是不會如神諭所說的那樣,培養出一個殺死自己父親,娶自己的母親的兒子來的”。那么,他就不會命令殺死自己的兒子,他的兒子就不會被拋棄,從而不知道自己的真正身世,最後也不會釀成無可挽回的悲劇。這個兒子會在他的身邊長大,當這個兒子出現想娶母親為妻的衝動時,他會同時想到,自己怎么能夠把如此深愛自己的父親的妻子搶走。然後,他會離家出走,娶一個像他母親一樣的女孩為妻,他會向自己的父親學習,成為一個好丈夫,好父親,他會度過充滿意義的一生。無論時代的煙雲如何變幻,他總是能夠找到最初的自己的準確地位,這是因為他的心中總有一位堅定而慈愛的父親,殷切的目光時刻凝視著他,鼓勵他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可以說,是拉伊俄斯的心理缺陷害死了他自己,他的軟弱,他對自己的人生的不確信都使他朝著悲劇的命運邁出了腳步,一步錯,步步錯。

人生的脈絡錯綜複雜,我們的每一個選擇都影響著我們未來的人生軌跡。拉伊俄斯選擇拋棄新生孩子的那一刻,他沒有想到正是由於他的這個決定才招致了自己的滅亡。俄狄浦斯選擇背井離鄉的那一刻,也沒有想到自己會走向親生父母的城邦,逐漸完成他極力躲避的“殺父娶母”的神諭。而我們呢?在我們做出當下的選擇時,也不會知道這個選擇對變幻莫測的未來會起到怎樣的作用。所以,無論我們的選擇是什麼,都要做好承擔後果的準備,後悔無濟於事,不管這個後果是好是壞,我們都只需坦然接受,勇敢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