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棘鳥》讀書筆記3000字

有一個傳說,說的是那么一種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著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下來。

———《荊棘鳥》題記部分

作為澳大利亞作家的考琳?麥卡洛,1977年在美國出版了這本堪稱澳大利亞版《飄》的《荊棘鳥》,小說情節生動而曲折,結構嚴密而精巧,文本清新而婉麗。在描寫荒蠻廣漠的澳大利亞風時,頗有蒼涼悲壯之美。而作為一名女性作家,對女人愛情心理的探索與描寫,細膩感人,讓人不覺是在寫自己。

這本小說最動人之處就是梅吉和拉爾夫神父的傾世愛情,它並沒有像世人講的,如羅密歐與朱麗葉般悲哀,因為他們的愛情至少延續到了他們相識很多年以後,直到他們老去死去,只是他們的感情糾葛綿長,讓人看後又笑又哭又愛又恨。其中描寫的克立里家族是一個傳奇式的家族,從帕迪克立應無兒無女貴婦人瑪麗之召,攜妻子和七個兒女從紐西蘭遷居澳大利亞的德羅里達牧羊場,到帕迪唯一倖存的孫輩才華橫溢的演員朱絲婷,在遙遠的異國他鄉,確定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愛情歸宿,整整講述了克立里三代人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和中國矛盾文學獎獲得者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情節頗為相似。小說從1920xx年寫至1969年,中間的主人公分別都是階段性的出現,沒有重疊,也沒有重複,但是主要還是以梅吉與拉爾夫的愛情為主線。

我們不知道這個綿長的故事將怎樣開始,就像我們不知道這個故事是怎樣結束一樣。拉爾夫初見梅吉之時,梅吉才只有七八歲,而拉爾夫已是神父,十八九歲,年齡的差距,和宗教的教義,注定他們是難以走到一起的。何況是像拉爾夫,這樣虔誠的基督教徒,禁慾主義者,或許連愛情也不知為何物吧。可是,他一見到梅吉,就有了那種異於常人,異於教徒的感情。我們無法苛求一個人思想要有多純潔,就像我們無法苛求這世界沒有矛盾一樣。當然他們的愛情是純潔的,沒有任何雜質的。

但是讓人憤怒而又想要哭泣的是,拉爾夫並沒有想要娶梅吉,他還是遵從他的信仰,他要做他的主教。梅吉也沒有強烈的想要嫁給拉爾夫,她渴望單純的為人妻,為人母。所以許多年直至他們老去,他們也只是純粹的愛著,沒有夫妻之名。就像是《刺鳥》里唱的,龍舌蘭的花朵,不代表絢麗,選擇燃燒了自己,將真愛延續,或許這就是一首悲歌,屬於他們的悲歌。他們讓我看到了永恆,也看到了宿命,看到了奇蹟,也看到世俗。或許,有時候人活著就是這樣吧。真正的愛情和一切美好的東西,是需要以難以想像的代價來換取的。正如小說所寫的哪樣,鳥兒帶著荊棘,它遵循著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她被不知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著歌唱死去。

小說中梅吉曾找了一位酷似拉爾夫的男子嫁了,他叫盧克,一個守財奴似的人物,他是娶了梅吉,但是他的目的太過“單純”,就是衝著梅吉的金錢和財產而來的。試想當愛情變成交易,當婚姻變成了工具,一個女人的幸福感,又將從何說起。所以,她“出軌”了,她想起了她的初戀情人,想起了拉爾夫,想起了過去的點點滴滴,她心動過的痕跡。所以當拉爾夫再次在麥特勞克島找到她時,她將她全部的愛情傾注給 了他,也懷上了他的孩子,他們在那裡一起偷偷的渡過過了他們一生最快樂的時光,或許那已是奢侈了。其實梅吉的動機很簡單,既然不能在此生擁有他,那么就留下他的孩子,作為這輩子的念想吧。如她所願,她擁有了戴恩,這個她與拉爾夫的愛情結晶。 當然,後來她也並沒有告訴拉爾夫,戴恩是他的兒子。就這樣,直到拉爾夫死去,他才知道真相,抱憾終生了吧。

女人的偉大,並不在於她有多少的物質財產,也不在於她擁有多少愛,而在於她付出了多少愛。當然,這樣的愛,有許多人要不起。梅吉,她的愛,給了拉爾夫,給了拉爾夫的兒子戴恩。所以她對她與盧克所生的女兒朱絲婷,過於忽視,過於冷淡,才以致於朱絲婷對她的感情遠遠不及她對夢想的追求。最終,朱絲婷“逃離”了家,去找尋自己的幸福和自由。當然這或許是錯誤的做法,但是對梅吉來說,她所做的都是出自本心,出自於她對另一個人的愛。她無法掩飾這種愛,和它在她今後生活中的滲透。可是最悲哀的是長大後的戴恩卻提出要當教士,這對梅吉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思慮再三,她把最終把戴恩送到羅馬的神學院,讓拉爾夫照顧他。拉爾夫和戴恩相處融洽,使梅吉一度沉浸於父子二人的親情當中。但好景不長,在一次游泳中,戴恩因心臟病突然發作,溺死在海里。 這一切使梅吉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誰都不怨恨,我不能有片刻的追悔。”

我還記得在小說中有一些這樣的話,“在德羅海達,你是我的,不是上帝的”“每個人都在唱著自己那支小小的曲子,相信這是世界從未聆聽過的最動聽的聲音”“咱們製造了自己的荊棘叢,而且從不停下來計算代價。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忍受痛苦的煎熬,並且告訴自己,這是非常值得的”。在那個禁慾主義的年代,有教會和教皇的統治,教義的束縛,拉爾夫是不可能擁有愛情的,也是不被容許的,但是,卻有一個像梅吉這樣的對感情矢志不渝,最終以堅持和忍讓來造就他們永恆的愛情的人,可謂是絕後了吧。就算他們的愛情是痛苦的,在世人看來,也是那么的美好,不沾污穢。

想如今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對待愛情的珍視程度已經遠遠不及從前了,有所謂的閃婚,就有所謂的閃離。有各種各樣的徵婚節目,讓人眼花繚亂。或許,愛情已經質變到一定程度了,可供觀賞,可供把玩。似乎,它就是一個玩物。但是我相信,在內心深處,誰又不渴望擁有一份像《荊棘鳥》內梅吉和拉爾夫那種永恆不變的愛情呢。他們遭遇過分離,遭遇過誤會,更遭遇過現實的打擊。他們是沒有結婚,可是,他們卻勝過那些結了婚,卻不忠於愛情的人。他們的隱忍,或許是那個時代的悲哀,但是他們的堅持,卻成了不朽的佳話。

還記得某老師曾經說過一句話,等一個人十幾年的是傻子,那么等一個人半個世紀的,又是什麼呢。當然並不是叫每個人都去等,因為沒有回應的愛情是痛苦的 ,也是折磨人的,我相信這個道理,誰都會懂得。沒有人會深陷一段感情十幾年或半個世紀。尤其是在這樣高速化的時代,什麼都可以加速的時代。只是我們往往忽略了愛情的本真,而去追求功利,使得我們變得那么痛苦,那么不滿足。就算是得在手裡的東西,也不會那么在乎,那么珍惜。如果你是當今世界的梅吉,他是當今世界的拉爾夫,或許,你們倆的愛情,就會在你們分手後的第三天或第四天就消失殆盡了吧。你們又會去尋找新的歸宿,新的伴侶,然後一次又一次的輪迴。

當然如此說來是很殘忍的,可是這也是一個現實。你或許不知道,當拉爾夫在梅吉17歲時,即是梅吉的姑母終死去時。她的姑母在臨死前交給拉爾夫一封信,讓他發誓在她被埋葬後拆開,拉爾夫答應了。然而,當他拆開信封時,他驚呆了。原來,梅吉的姑母遠比人們想像的富有得多,她在信中宣稱,她的全部財產達1300萬英鎊,她本來立有遺囑,準備將財產留給梅吉一家。但現在她改變了主意,她把它們獻給天主教會,並聲稱這是由於拉爾夫出色工作的緣故,這筆財產將永遠由拉爾夫管理支配,梅吉一家可以住在德羅海達,但工資由拉爾夫決定給予。 拉爾夫看後心中十分矛盾:如果他將這不為人所知的新遺囑投入火中,梅吉一家就可以繼承全部遺產,但是他就將喪失這個巨大的機會,永遠沒有晉升的希望;如果他公布這個新遺囑,他必將受到教會的重視並獲得晉升,但梅吉和她一家的權利就會被剝奪。猶豫再三,最後還是向自己的野心投降了,他公布了遺囑,也離開了德裏海達,離開了梅吉。

小說中也有這樣的現實,赤裸裸的現實,可是後來的他還是投降了,他知道他這輩子最愛的人是梅吉,沒有人可以代替她在他心中的位置。他懺悔自己,也最終得到了梅吉的諒解。如果是我們呢,我們又會怎樣,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會有自己的結果,人總是會有犯錯的時候,有的是出於本心,有的或許是被強迫。但是過後,你若還能回頭,他人是否還會接受呢?愛情是靠兩個人經營的,需要的是堅持和忍讓,更需要有回頭的勇氣。

拉爾夫最後死在了梅吉的懷裡,或許這並不是悲劇,而是他人生的另一次重生,他們的愛的重生,因為他們將擁有永恆的愛和不滅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