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化苦旅》讀書筆記700字5篇

余秋雨,本書的作者,江蘇浙江人,一九四六年八月生,獲得很多的獎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文化苦旅》讀書筆記700字5篇,歡迎借鑑參考。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700字一

初讀《文化苦旅》感覺沒有什麼興趣,我本就是不喜歡散文的,在作業之下,不得不粗略地將它看完。

近幾星期,語文老師給班中每一個同學又發了一本從校圖書館借來的《文化苦旅》,作為閱讀課上翻閱之用,這才仔細地閱讀。

沒想到,初讀了幾頁,就被吸引在其中,它和我之前讀過的散文書完全不同,它邏輯嚴密,有思想,有內容,不空洞,沒有華麗的詞藻,只有樸實的文字。每一個章節並不只是一篇散文,而是一篇篇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帶你重遊作者小時的家鄉,帶你重返清未的莫高窟,帶你重回富裕的宋朝,帶你重回文化大革命那個艱苦的歲月。

我孤陋寡聞,在讀此書之前,並不知道余秋雨何許人也,借著這本書也讓我對他有了一個粗略的認識。

在我看來,他首先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作家,而後,他又是一個思想深刻的哲學家。

他在《文化苦旅》這本書中,以深刻的文字,展現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蹟背後的辛酸和沉痛,喚醒中化民族的意識和民族情感。

今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莫過於王圓籙在莫高窟的所作所為,他的那些醜陋行為讓人噁心得發指,同時也體現了一個小國民的無知和愚味,但世人均罵王圓籙,卻少有人注意到另一個人——翻譯蔣孝琬,他才是一切事情成功的原因,沒有他,王圓籙與斯坦因就無法交流,從而斯坦因也無法取走那么多珍貴的經卷。

讓我們來看一看他的經為,蔣孝琬談判的結果,居然只花四塊就解決問題,斯坦因立即讚揚他,說這是一場中英外交談判的勝利,蔣孝琬一聽,十分得意,我對他的形為已經無語,我真想知道,連父母之國都不尊重愛護的一個人,名字中還有一個孝字。引用余秋雨先生的原文“我對他的行為十分厭惡,因為他應該知道,自從鴉片戰爭以來,所謂的中英外交談判意味著什麼,我並不奢望在他心底會對當時已經極其可憐的父母之邦產生一點小慚愧,我只想,這種橋樑式的人物如果把一 方的河岸扒塌了,他們以後還能幹什麼。”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寫道:“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鬆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後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

所以,《文化苦旅》不僅是一部散文集,也是從作者身上到歷史之上的印射。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700字二

讀一本書,享受一次心靈之旅,一路收穫花香。旅途中,總有收穫與感動。而文化的旅程卻是緩慢又艱苦的,探索文化的旅程,腳步邁得也沉重。

《文化苦旅》,一聽名字就感受到文化之旅的辛苦。懷著一種崇敬文化又暗嘆苦旅的心情,開始我的讀書之旅。

初讀這本書,裡面的每段內容都很吸引我。我都能感受到文明的力量。那是屬於我們的,中華五千年的文明。裡面的古蹟是文明經歲月沉澱的珍寶,是我們探尋先祖文明的橋樑。通過閱讀,得到心靈與遠古時期的對話,感受歷史的發展,感嘆先祖的偉大智慧與辛勞。文明隨時間推移,目光由遠及近。嘆書中文革時期,偉人作家們所遭受的苦難,那是文明的一場浩劫,帶給人身體更多是心靈上的屈辱。文明的碎片在歷史上空飄零,昏暗的十年,風雨飄零,陰雨蒙在每個人的心頭。至今回想起來,心靈的傷痕,又會再一次疼痛,再一次提起那不願回首的往事,或許又是一個不眠之夜。

從《文化苦旅》中,感受祖國大好河山,那千年前的水利工程,歷經歷史千年的洗禮至今,仍為四川地區獻出自己的力量。水在都江堰的懷中,依然奔騰,卻似有條不紊,依然有力,卻似柔軟順從,這就是文化的傳承。從古至今,依然為祖國,依然為文明,屹立在成都平原之上。那遠在西北的莫高窟壁畫,又是經歷了怎樣的劫難。莫高窟中是文明與文明的碰撞與交融,是歷史的火花所留下的珍貴記憶。越是珍貴越遭人爭奪。他們對文明的企圖和破壞,是為人所恥的,莫高窟中的文化是被世界所讚嘆的。

文化的傳承總不是一帆風順的,風雨的動盪發生在那個動盪的年代,文革的一場風雨,晃動著文化的精神,帶給作家、文化人心靈的苦楚與感情的悲涼。在那個昏暗的年代。無數優秀的作家受到批評。巴金便是挺過那個年代的人。他的目光是百年的目光,他以目光審視著那個年代。十年文革,十年浩劫,十年痛苦,時至今日,或許都還不能忘卻。而文明是有精神的,有毅力的,它陪著那些堅強的人,度過風雨激盪的年代,依舊載著時間的船,朝我們而來。文化的生命力,是這般讓人佩服。

讀完這本書,這本載著文明的書,走過這場心靈之旅,也同書一道,漫步這條文化苦旅,得到的是心靈上與文明情感的共鳴,心靈的洗禮。心靈的腳步伴著文化的步伐邁得艱苦卻鏗鏘有力。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700字三

近日來,在每周的閱讀課上,我細細讀完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開始的時候我只是把它當做一種必須完成的任務去讀,但慢慢地,我卻醉情於中。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余先生身居高位,被推舉為中國最年輕的高校校長,卻突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尋訪中華文明的重要遺址。二十世紀末又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行數萬公里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遺址。正是這萬里之行 ,才凝聚出這一篇篇流傳千古的散文。

手捧一本《文化苦旅》,隨著作者的筆觸在字裡行間中遊歷了大半箇中國和世界。合上書本,旅行結束,陶醉於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心頭一些疑問不禁釋然,但隨著閱讀的深入,卻又有一些新的疑惑縈繞在心頭。

這書里寫的,不僅有歷史上的匆匆過客,還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不僅有空守著古老文化遺產的范欽的後代們,還有淳樸善良但又愚昧無知地剝奪美的人;不僅有莫高窟的玄秘與聖潔,還有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不僅有江南的秀美與嬌艷,還有廟宇的悠遠與深沉。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蹟,而文人的作用,大概就是把古蹟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並讓其感染千萬代炎黃子孫。這一點,余秋雨做到了。

至少他的《道士塔》,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個歷史悲劇,一個沉重的文化史實。它所揭示的問題讓人心痛,讓人揪心,讓人不禁為那個時代,也為我們的民族,發出一聲聲無能為力的嘆息。20世紀初,莫高窟由一位無知的道士接管,他的名字是王圓籙。因為無知,他自作聰明地將窟中的珍貴壁畫粉刷,甚至挖鑿,代之以靈官塑像;因為無知,他將窟中無價的國寶嚮慕名而來的西方學者換回曆歷可數的銀元;因為無知,祖國的瑰寶受到糟踐,不幸流失,給我們後人留下了無限的遺憾。這就是歷史悲劇,發生在祖先們的身上,但它帶來的痛苦卻可以綿延幾個世紀。那是一段可怕的、災難的歲月,但願它不再發生。

讀過《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澀後的回味;那么度過漫長人生後,我們又將留下什麼呢?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700字四

讀完《文化苦旅 》一書,感慨頗多,其中最深的一點,便是中華文明。

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國家,承載著偉大的中華文明,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斷的文明,我們炎黃子孫以其為傲。

其他三大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它們都輝煌一時,雖起源早,卻均被時間侵蝕,隨之沒落了,只有我們的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流傳至今,其它文明均太過張揚,引來了其它文明的嫉妒,在一次次衝撞中,走向了毀滅,中華文明比較保守,不張揚,不炫耀,但以其強大的力量,源遠流長。

中華文明有三條天地之線:黃河、長江、長城。其中黃河最為重要,它孕育了中華文明,在那兒,有著中華文明的基本性格。長江也早有自己的文化,宋代時,中國經濟,文化中心便已轉移到長江流域。第三條線最有意思,這條線與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線基本吻合,它同時又是區分農耕文化和遊牧文明的天然之線,它借秦始皇之手“畫”出,目的是區分兩種文明。從中我感覺到了中華文明的神奇、有底蘊,有內涵,這是任何一種文明所不能及的。

中華文明雖未中斷,但其也是歷盡了滄桑與磨難。國內的兼併戰爭、改朝換代也避免不了大戰,這一切,使中華文明損失了許多,但最令人不能忍受的是那些國家和民族的敗類,他們為了一己私利,不惜把中華大地上的珍貴之物賣給外國人,這其中,令人哭笑不得的就是王圓籙,他將莫高窟里許多珍貴的經書賣給了一個外國人,而他所得的價錢只有三十英鎊!

到了清朝中後期,政府無能、腐敗,從鴉片戰爭開始,到後來的火燒圓明園、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再到後來的抗日戰爭,中華文明一步步被破壞,被踐踏,被摧殘,每一次戰爭都沉重壓制並打擊了中華文明,但均未成功地中斷中華文明,這便是中華文明的強大之處,也是使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地方,這更能彰顯一個民族的偉大力量!

再有,我非常佩服作者余秋雨,他拋高官棄厚祿,冒著生命危險,又不遠萬里,考察了世界上的各大文明,寫了二十餘本書,單是辭去高位,就有多少人做不到啊,就更別說行遍天下了!他對各地的描述,引起了我無限的嚮往,我多想一覽祖國大地上的秀美風光,也用自己的筆記下一路的所見所聞所感,做一個探索中華文明的旅行者、學者。是的,這需要無限的勇氣與魄力,而我,正在慢慢積蓄……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700字五

那么,走吧。屈原說:“悲時俗之厄兮,願輕舉而遠遊。”全祖望有記:“亭林先生出遊,二馬二騾,載書自隨。險隘關塞處,請教老兵退卒,問往日戰事。若與平日所知不符,則廣求書籍核證。”我想,核證的地方應該是沿途小客棧的油燈下。

路上很累,但與以前熟悉的門庭相比,那是一個比較真實的世界,一個比較正常的世界。

於是他去旅行,去遍訪各地的名勝古蹟,去觸摸、發掘這些實物背後所隱含的文化與歷史。中華文化本來就具有比舞龍舞獅、唐裝茶餐更厚重的分量,只是有一些傳承了下來,有一些則永遠消失在了歷史中,不再為人所知。

文化與歷史是朵兩生花,兩者不可分割,相生相息。縱觀華夏五千年歷史,雖說不乏史傳、典籍,只是其中或真或假,不可避免地含有遺漏或是道聽途說的成分。沒有哪部史傳能讓你百分之百地肯定這絕對是真實的,即使是《史記》也無法做到。

《文化苦旅》一書集結了余秋雨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所寫下的作品。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時期,這場由文化領域發端的“大革命”,對教育、科學、文化的破壞尤其嚴重,影響極為深遠。很多知識分子受到迫害、凌辱,學校停課,科研機構被撤銷,造成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亂與不可估量的精神、經濟損失。一些投機分子、野心分子、陰謀分子和打砸搶分子更是乘機混到政府內部竊取權、利,仇富思想、極端個人主義、個人崇拜以及各種愚昧可笑的思想行為也泛濫開來,整個社會黑暗而又殘忍,成為了當時無數人的噩夢。

正是在那個時候,余秋雨一家也無法倖免地慘遭“文革”的荼毒。中國大陸的“文革”之所以能夠發生,除了政治因素之外還因為早已經把許多最基本的文化“革”掉了,還嫌不夠,再“革”一次,結果只能社會失控,一片混亂。他想去尋找那些被“革”掉了的文化,去用文字把它們記錄下來,去用這些文化喚醒人們的人性與良知。

但文化的苦旅終究是一個人的旅行,一個人去傾聽、去感知、去觸摸文化。這種歷史的沉澱是不能丟的,它是無數代人的智慧與經驗的結晶。文化很抽象,但它是確確實實存在的東西。一個民族若是失掉了文化,那這個民族也就不復存在了。民族不是種族,而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也絕不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存在,它是鮮活的,在生活中躍動,在歷史中歌唱。

你,還在苦旅嗎?如果還沒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