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吶喊的讀書筆記3篇

關於吶喊的讀書筆記1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那天看到孔令東先生解讀這句話,倒抽了一口涼氣。的確是的,倘若本無希望,大家在不知不覺中死亡其實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我曾經聽說,人睡死過去是最幸福的,一般如睡夢中突發腦溢血死亡,省卻了病魔的折磨應該是多么好的一樁美事呀。大舅舅就是這樣去世的,我發現他的神態很安詳,爺爺也差不多如此。倘若如三舅舅一般,被癌細胞反覆肆虐,一點點地吞噬著生命,眼睜睜的看著死亡一點點的來臨,那又是何等的痛楚?三舅舅臨終前我去看望過他幾次,最後一次,家裡人按照習俗,已經把“老衣”給他穿戴妥當了,在堂屋支一張床,我到了之後,看到這樣的場景,便忍不住想哭。我是很少哭的,尤其不會當著人的面哭,於是,我選擇了跑到外面,找一處無人的角落大哭一場,因為,我無法忍受這等死的場面。

學校的教研也是如此。也許,許多人一輩子就是一個教書匠而已,這一點我承認。但這並不是不搞教研的理由,就是要做好一個教書匠,也是應當做好教研工作的。一個學校,如果沒有正常的、踏踏實實的教研活動,是沒有生命力的。如果說,教學質量是一個學校的生命的話,教研則是一個學校的根本,沒有根本,就沒有生命。然,一些看似簡單的事情、看似很好的事情,在我們現實的鐵屋子面前卻總是碰壁,總是讓人鬱悶之至。做一些事情,妨礙了誰?應該沒有,但好像什麼都妨礙了。有一些很讓人不服氣的“道理”卻讓你不能不服氣。“你做了,就妨礙別人了。”“做的不如說的,說的不如看的。”多么荒唐的謬論呀,然而,這些卻都是“真理”。想換個環境嗎?且不說著鐵屋子你有沒有本事跳出去,僅僅那一句“天下烏鴉一般黑”就足以讓你明白,等著你的也許是更結實的鐵屋子。於是,你就應該考慮考慮,是不不是該考慮閉嘴。

突然間想到了一句歌詞,“我是不是該安靜的走開,還是該勇敢地留下來。”嗬嗬,走開,對於某些人來說,很容易。但,對於某些人來說,也許比留下來更難。一個真的猛士,當他發現它周圍並沒有敵人,然而,卻總是“同志”的暗箭紛紛而來的時候,他會死不瞑目的。也許,應該達成妥協。能夠嗎?魯迅先生沒有做到,我想,做到的人就沒有了。於是,我想,要么徹徹底底的投降,要么戰鬥到底,哪怕粉骨碎身,也要爭取“讓你明白,我對你的愛。”

因為有了希望,我們做著。然,倘若希望若有若無,倘若一次次的希望換來一次次的失望,那希望就會變成失望,最後變成絕望,最後,就會死亡了。心死也罷,團體滅亡也罷。死了,還怕什麼?只是一種遙遙的感覺罷了。

於是,有的時候就不該講真話的。其實,真理每個人心中都有,只是不見得有人用於說出來罷了。真的猛士,也需要學會鬥爭。

於是,又想起來那句話:“這裡原來是一潭死水,大家相安無事,不聞其臭。然而,由於你這個石頭,砸破了它的寧靜,於是,便臭氣四溢,你不該死,誰該死呢?”

的確是有道理,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所以,我該死。

關於吶喊的讀書筆記2

少年時,魯迅更像一則笑話。“……同去的張靜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彈,其一是手|槍,立仆。” 同學們忍不住笑。“同去的楊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擊,彈從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大家幾乎笑成一團。“立仆”——這就是我當年對魯迅最深的印象。

還算是個青年的時候,魯迅忽然變得像個朋友。他絕不會高不可攀。他好像那個夜深人靜,開始借著醉意與你攀談的故交,你看著他,突然發現你之前 竟然沒有意識到他是這樣一個人。他是怎樣的一個人?他其實也不會跟你掏心挖肺,不然他要說的你早就懂了。他不會說:打倒封建禮教!但他也許會說:我想應該 可能大抵還是如此吧。

在他嘴邊滑過的虛詞無一不在訴說他的彷徨與矛盾。

而我覺得他的“彷徨”是從《吶喊》就開始了,《彷徨》只是將已有的懷疑進一步展現出來。如果要在這兩冊文集之間硬作劃分便無法解釋為何《吶 喊》中的《故鄉》會與《彷徨》中的《祝福》讀來如此相似。真的吶喊者多少要有點義無反顧,向前走了一步便要走第二步。口號也要洪亮而明確,這才算是吶喊。 魯迅卻說:

“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 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 (《吶喊》自序)

這不是一個吶喊者的口吻。一句“本以為……但或者也還”道盡了內心的千腸白轉。原來的“本以為”就帶著一絲不確定,因為是自己以為,不知是否 真是如此。接下來的轉折,轉的似乎不乾不脆,是帶著猶疑和猜測的轉折。由此引出“吶喊”的主題,絲毫沒有鬥志昂揚。下一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對吶喊 這一舉動做了諸多限定,不僅只是“有時候”和“幾聲”,而且這已然少而又少的吶喊還像是不情願發出的(本來沒有,卻仍不免吶喊)。至於喊聲如何,作者竟說 “無暇顧及”。他用的四個形容詞:勇猛、悲哀、可憎、可笑,三個是貶義,強烈地突出了他的自嘲。“但既然……則當然……”一句延續了自嘲的口吻,含蓄地指 出:他已將自己的想法擱置一邊,選擇去迎合革命者的需要。

短短几句話勾勒出的絕不是一個“賓士的猛士”。魯迅更像一個在路邊躑躅的友人,內心充滿同情,卻時時處於矛盾之中。他每走一步,都要停下來對 抗懷疑,而這種懷疑已經不停留於文字表面,而是滲透到文法之中,字裡行間。所以他的每一句肯定,都會帶著一些不確定(這不確定感就由那些堆疊的修飾詞帶 出),他的每一句否定,也未嘗只是否定。

他在《狂人日記》中設計了複雜的敘事結構,由用文言的“我” 摘錄一個被認為有病的2號敘事者的日記。多層次的敘事,讓人無從分辨作者自己的聲音。《故鄉》中的第一人稱敘事表達了“我”對勞動人民閏土的同情,可是細 讀起來,這份同情也是對敘事者自身優越感的掩飾。《孔乙己》中那句著名的結束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不僅寫出了孔乙己這一角色*矛盾的存在,也集中體現了 魯迅自己的矛盾敘事。此處的敘事者何嘗不是矛盾的?魯迅自己又何嘗不是矛盾的?

汪暉最近因為抄襲的事搞得有些難堪,可我十分贊同他關於魯迅是“中間物”的說法。在魯迅,彷徨沒有終點。所以他才是極致的反抗者。他反抗的不只是長期以來大家都知道他在反抗的東西,他也在反抗革命,反抗文學,反抗思想。

而我是願認他做知己的。但我想他老人家在天之靈一定不肯從,所以還是算了吧。

關於吶喊的讀書筆記3

《吶喊》是魯迅先生寫的一本小說集。他為了喚醒愚昧無知的中國人,便棄醫從文,寫了許多著名小說,並收集在《吶喊》里。

《狂人日記》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小說,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白話小說。所謂日記,就是一個人,得了“迫害狂”之類的狂病,在得病期間寫的日記。自然,日記中語無倫次,狂人的所見所聞都被他認為是吃人。魯迅先生想借狂人的口吻,來反映封建社會這所謂“吃人”的本質。

魯迅先生文筆精妙,因而文中有許多地方值得回味。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這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名義上是提倡孔子的“仁義道德”一大套真理,可實際呢,自然是封建社會殘暴統治、壓迫、剝削老百姓,使百姓的思想深受其毒害。封建社會,無論是誰,都被這無形的思想所禁錮,以至於改朝換代,仍然逃不出封建這圈子,而始終改不了20xx多年這“吃人”的本性。

在第九篇中,“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都用著疑心極深的眼光,面面相窺。”這句話表面說的有理,也反映了封建社會的勾心鬥角,自相殘殺現象,尤其是當官的,這種現象極為嚴重。隨便翻翻歷史就知道了,奸臣暗害忠臣的事例極多,比如秦檜害死岳飛,等等。也有些是兩個奸臣在暗地裡爭鬥,也有的。我消滅你,又有人又把我消滅了,這難道不正符合了上面這句話嗎?

在第十篇中,“他們豈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預備下一個瘋子的名目罩上我。將來吃了,不但會太平無事,怕還會有人見情。佃戶說大家吃了一個惡人,正是這方法。這是他們的老譜!”這幾句我認為是妙到極點了。按這狂人的話說,就相當於找個合理的藉口吃了他。而20xx多年的封建歷史上,又無償不是這樣。一些人為了推翻殘暴的統治,而發動正義的戰爭,但統治者不會這么束手就擒,統治者稱之為“造反”。一旦起義失敗,往往這些英雄會留下千古罵名,英雄就便為狗熊了。一個好人的頭上被頂了個惡人的罪名,那些真正的惡人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殺了這好人。

狂人其實是一個也覺醒的反封建分子的形象。所謂的瘋言瘋語恰恰是最清醒、最真實的。而持續20xx多年的封建傳統也使許多人的思想受到侵害和禁錮,能真正醒悟的人,反而被視為瘋子。作者寫這篇時,當時正是封建統治剛剛被推倒的沒幾年,仍然有人想“光宗耀祖”,復立封建社會。人們也沒有逃脫思想的牢籠,許多知識分子投入到救國救民,開啟民智的行列中。從最後那聲“救救孩子”那悲切的呼喚,表示了狂人對此的無奈,也用來啟發人們的最後一聲呼喚。

吶喊中其他文章,比如《孔乙己》、《藥》、《阿Q正傳》都是值得人去品味的,魯迅先生借筆來喚醒當時的人們,同時也為後世留下一筆精神財富,為中國文學打下了基礎。

現代社會,早已不是那殘酷、專制的封建社會了,但仍存在一些類似於“吃人”的不平事。比如一些非法犯罪分子在網上發布的一些針對某人的人身攻擊;官場上暗地裡的爭鬥;一些殺人、賄賂事件等等。在身邊的情況下,我聽說一些工廠單位不給剛來的職工發工資或少發工資,這其實也是一種吃人現象吧。不過有些已經被法律解決了。

也許,我們也許也要向魯迅先生那樣吶喊,我們現代社會也仍然存在許多愚昧無知的人,仍然會有一些不平事。吶喊吧,為了祖國,為人民,為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