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書筆記400字5篇

讀書筆記指讀書時為了把自己的讀書心得記錄下來或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來而做的筆記。以下是小編給大家的關於400字的讀書筆記,給大家作為參考:

小狼小狼讀書筆記400字一

《小狼小狼》這本書的作者是姜戎。它寫出了作者在蒙古額侖大草原和一隻小狼一起生活的事。主人公陳陣來到大草原,看見母狼捉羊時敏捷的動作,就想養一隻小狼。說服他的好朋友楊克與小狼他一起去掏狼崽,一窩狼崽被他們掏了出來,陳陣留了一隻,其他幾隻狼崽都被拋上了天。看著小狼慢慢長大,陳陣很高興,他開始想讓小狼和小狗交配,想要讓它們生一窩狗仔,因為小狼長大了,陳陣就把它拴了起來。到了夏天,小狼熱得不得了,就給自己挖了一個夏涼洞,也可以更好的保護自己。可是有一天晚上,小狼學會了狼嗥,知道了自己是狼而不是狗。故事的最後是小狼因為秋季搬運不願意跟著牛車走,勒到了脖子,爪子也磨破了,陳陣經過了很長時間的心理鬥爭,才決定要把小狼處死。他給了小狼一塊肉,當小狼吃肉時,他無奈地打死了小狼。

我讀了這本書,我很佩服狼的智慧。草原就是狼的天下,但是太多的草原狼被外來戶獵殺了,這是狼的悲哀,也是草原的悲哀。

小狼是可愛的,也是可憐的,它應該有自己的自由,可它被人類捕捉了。就像我們人類,只有學會獨立,才能有自由,才能鍛鍊出面對困難和挫折的能力。

真希望動物們不要有小狼那樣的命運。

《憫農》讀書筆記400字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是我們一年級學的古詩。當時,老師只要求我們能夠熟練背誦這首古詩,但我沒能全部理解這首古詩的含義。

今年暑假,爸爸媽媽帶我到安徽農村的外婆家。外婆是一個農民,自己種了幾塊地。我很好奇,來到農村的第二天早上,我就拉著媽媽去看外婆怎么收稻穀。當看到瘦弱的外婆在火辣辣的太陽下揮起鐮刀割稻,那額頭豆大的汗珠不斷的往下淌,衣服全部都汗濕的時候,我很心疼外婆,也體會到了乾農活的幸苦,這時再次想起了《憫農》這首古詩詞,並背誦了好幾遍。我也更深刻的理解了這首古詩詞的含義:這一粒粒的糧食都是農民伯伯辛苦的汗水換來的呀!

在生活中,有很多小朋友不愛吃飯,或者挑三揀四,但是這些小朋友不知道:沒有農民伯伯那雙勤勞的手,你們哪來飽肚子的糧食,哪來那么多好吃的東西?

再次讀了這首古詩,我想說:作為當代的小學生,要尊重農民伯伯的勞動果實,不能浪費糧食。讓我們大家都從節約每一粒糧食開始,從自己身邊小事做起,用實際行動來發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尊重他人的優良傳統。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400字三

讀了《傅雷家書》,它給了我很多影響。在近百件家書中,可以看出傅雷雖然外表十分嚴肅,但卻是十分愛自己的兒子的,傅雷在兒子在國外留學時寫了近百封家書給他,教導他立身行事。

《傅雷家書》是一本教導中國孩子如何做人的書本,慢慢翻開《傅雷家書》,許許多多的細節使我感動。作為父親的傅雷寫了一篇又一篇的家書給遠在海外的兒子,不顧重重困難,堅持給孩子郵寄書籍。他不止一次給兒子糾正用錯了的字詞,為的是讓兒子明白:作為一名炎黃子孫,他足以自豪。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我的父親,他既嚴肅又幽默,在我做作業的時候嚴格地監督我學習,玩耍時又十分幽默。但這隻持續三四個月的時間,之後他又得去工作,連過年都不在家,雖然他不像傅雷一樣給兒子寫信,但他也經常打電話,他也是關心,愛我們的。

傅雷和傅聰的家書也給了我許多啟發,我們很多家長常常忽視了和我們的朋友關係,他們因為迫切的望子成龍,對待孩子的心態有些急躁有些扭曲了。

天下的父親,或者不會像母親一樣,天天守候在我們身邊。他們的愛,一直很安靜,但只是用另一種方式表達而已。

學習雷鋒讀書筆記400字四

前幾天,我讀了一本書:《雷鋒日記》。雷鋒出生在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雷鋒從小就失去了家人。是六叔奶奶把他拉扯大的。可六叔奶奶手頭也並不寬裕。雷鋒從小就幫家裡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有一次雷鋒上山砍柴,好不容易砍了一堆柴,正一步步吃力的往山下走,地主婆看見雷鋒,飛快地跑過去,對雷鋒說:“你們這些窮鬼,種我家的地,吃我家的糧,還想白拿我家的柴!”說完便開始搶雷鋒手上的柴。地主婆見雷鋒不放手,便一把搶走雷鋒手上的柴刀,猛地朝雷鋒手上砍去。雷鋒手上頓時被砍出了三道深深的血口子。地主婆見雷鋒受傷了才肯罷休,雷鋒一手扛柴,一手捂住傷口,吃力爬下了山。光是這一點我們就受不了了,可雷鋒卻忍住了。

雖然雷鋒只有二十二歲就離開了,但是他的精神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老人與海鷗讀書筆記400字五

一位垂暮之年的老人,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資,拿出一半的錢給海鷗買食物,除去自己的醫藥費,所剩無幾,導致自己衣衫襤褸。就是這樣一位老人,幾十年如一日,風雨無阻,每天長途跋涉二十多里地去餵海鷗。

每次他都把餅乾掰成細小的“餅乾丁”,很小心的順著欄桿邊走邊放。老人說過,恐怕食物被水污染,對海鷗產生不利的影響。多么細心的老人,對海鷗的關心真是無微不至!那么多的海鷗,幾乎相同的樣子,但是老人卻能親熱的喚出它們的名字:獨腳、老沙等,沒有親如兒女的情懷,何能至此呢?真誠的愛換來真誠的回報。

一群海鷗面對老人的遺像完全具有了人的品性,它們飛快地撲過來,拚死保護老人。一個“撲”字,表達了海鷗複雜的心情:急切、憤怒、渴望、痛苦、恐懼、眷戀、不捨、絕望等,萬般心情無法用文字表達,所以作者用省略號做了一個自然段。這時,老師對這一環節進行了藝術處理,配著淒婉的音樂,說說這時的海鷗會說些什麼。面對此情此景,連聽課的老師也無不為之動容。

是啊,老人去了,誰還會來餵這些海鷗呢?誰還會像老人對海鷗這么無微不至的關心呢?真愛換來深情。老師的教學藝術很好的詮釋了課文的留白,讓學生的情感與海鷗融為了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