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安妮日記》5篇500字讀書筆記

《安妮日記》日記內容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描述了青春期的心態,而且“細緻而充滿自信,簡約而不失真實地描述了一個孩子轉變為成人的心態。小編為大家帶來幾篇《安妮日記》讀書筆記供大家閱讀。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整理的內容,希望你們喜歡。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一

前段時間,女兒閱讀了《安妮日記》。我問她,讀後有什麼感想,她告訴我故事的大概情節。為了幫助她進一步理解日記內容,了解人物的精神品格,近期,我和她共同閱讀了這本書。

通過我倆共同閱讀,我們了解到,《安妮日記》以日記體的形式真實記載了小作者13歲到15歲兩年多來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思,事情真實,情感真切,語言樸實,充分展現了小作者的寫作才華和與眾不同的觀察視角。這本書,還有一個重要的價值就是通過小作者的日記記載,真實記錄了二戰時期戰爭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災難和痛苦,所以它不僅是當代青少年閱讀的經典之作,也是學者研究歷史的重要文獻。這也成就了這本書在讀者心中的地位和它獨有的歷史價值。

讀完後,我問了女兒幾個問題:“你說,安妮會想到以後她的日記會變成書出版嗎?為什麼出生在20世紀40年代的13歲的小女孩有如此的天賦和才華,能夠寫出這么感人、這么動人、這么有影響力的傳世作品?你從安妮身上學到了哪些精神品格?”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和女兒進行了探討。

作為當時13歲花季少女的安妮,本應該像其他孩子一樣過著自由、美好的少年生活,享受著讀書、交友、攝影、運動的樂趣,而且當時她的家庭還是比較富裕的,父親是一名商人,儘管為了躲避戰爭,他們舉家從德國法蘭克福搬遷到荷蘭阿姆斯特丹他父親的公司住地,但是仍然沒能逃脫戰爭對他們的迫害。小安妮只能每天躲在“密室”里生活,偶爾從朋友的敘述、收音機、窗外的情景中了解到了許多外面世界的訊息,了解到戰爭給猶太人帶來的悲慘命運。在這樣與世隔絕的環境中,很多時候會給我們造成失望、恐懼、甚至會想到死亡,但是安妮卻沒有,她不但克服了戰爭給她和家庭帶來的不利影響,而且用讀書和寫日記的方法來戰勝恐懼,表達自己對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嚮往。

日記中這樣寫到:“只要我還活著,能從布滿灰塵的舊窗簾縫裡看到這陽光,這無雲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抬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並最終成為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很難想向,這樣的語言出自一個13歲的小女孩的筆下。就是在那樣的環境裡,小作者堅持寫了158篇日記,可以想像,那個年代被戰爭迫害的少年肯定不止安妮一個,但是為什麼只有安妮會想到用讀書來鼓起信念?用日記來表達嚮往?

我們常說,“作家不是課堂里教出來的”,“為賦新詞強說愁”也寫不出感人的作品。這是小作者被當時的生存環境“逼”出來的。可貴的是,小作者不但沒有被當時暗無天日的環境嚇倒,對未來失去信心,而是以樂觀向上、堅定美好的心態,以少年的朝氣和勇氣樹立起對未來的信心和嚮往,這是安妮不怕困難、以苦為樂的堅強性格和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良好素質所決定的。她把吉蒂當作自己心靈對話的對象,用筆真實地記錄下了當時所發生的一切和對戰爭的憤怒、對猶太人命運的擔憂、對躲藏生活的觀察和體悟,這是小作者的過人和偉大之處。與其說,這本書的成功,是來自於小作者精心的敘述和描寫;不如說,是來自於小作者兩年多來的堅持不懈和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堅定信念。這就是《安妮日記》帶給我們的啟示,也是今天的國小們應該從安妮身上學到的美好精神品格。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要用它尋找光明。”這是詩人顧城的詩。《安妮日記》同樣帶給我們這樣的啟示:儘管身在黑夜,你的眼中看不到光明,但是在你的內心要充滿對光明的渴望,這是你在黑暗中前行的唯一支柱。這本書不是對黑暗的絕望,而是對光明的嚮往,是那個年代的安妮、更是一代安妮人向世界發出的宣言。讓我們共同向安妮學習!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二

看著醒目的書名、可愛的肖像,翻開嶄新的封面,品讀著裡面通俗易懂的文字,起初我以一顆平常心去閱讀這一本書,接著繼續讀下去我的心情是複雜的,同情、難過、憤怒、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安妮日記》是以猶太小女孩安妮的視角記錄二戰期間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實錄。安妮原本居住在德國的法蘭克福,為了躲避納粹黨的追殺,一家人避難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她收到一本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從此開始用日記記錄生活,就這樣她度過了漫長的25個月,她在密室裏白天不可以拉開窗簾,晚上不可以開燈;可以說她的生活是暗無天日又痛苦,她是失去自由的,只能在密室里活動,只能靠聊天、閱讀、寫日記打發時間。安妮,一位成長中的少女,花一樣的年紀,但她卻承受了她這個年紀不該有的壓力,如果沒有殺戮,她可以在明亮的教室里學習,可以與同學朋友快樂地玩耍,可以享受生活的歡樂。然而現實沒有如果,她生活在恐怖的密室之中,整天提心弔膽活著;即使過著如此恐懼的生活,她也沒有放棄生活、放棄自己,做一個開朗樂觀、理性的女孩。比起安妮,我們非常幸運,生活在幸福、和平的中國,不用擔驚受怕,物質豐裕,生活快樂。可是一些同學經常抱怨學習太累,不按時完成作業。因此我經常告誡學生:少年強則國強,祖國的富強就要靠你們這一代,要清楚明白自己肩上的責任。

從歷史我們知道《安妮日記》是希特勒領導的法西斯德國納粹黨對猶太人種族滅絕政策的最有力的見證,納粹黨是冷血無情的,由於種族歧視,納粹黨硬生生殺害了600萬猶太人,這慘絕人寰的殺戮讓我想起了日本侵華的南京大屠殺,整整30萬人啊,我們的同胞成為日本人比賽的載體,取樂的對象,奪去同胞們寶貴的生命;這手段極其殘忍,極其野蠻,真是喪心病狂、令人髮指;這是對生命的踐踏、不尊重,日本人為何要瘋狂地屠殺?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清楚:落後就要挨打呀,只有中國富強,才不被欺負。如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國家的綜合國力越來越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得到保障,我們要有一顆感恩的心。

安妮,讓我們明白:人可以被消滅,但不可以被打敗;她永遠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就像她所說:“我希望我死後,仍能繼續活著”。歷史不能被改變,但可以被牢記。我們要吸取教訓,友善待人,與人和諧、平等相處。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三

從古至今,書籍便是文人墨客謳歌的對象。古有“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詩句,今有“書籍是飢餓的人的一塊麵包”的名言佳句。作為一位惜書愛書之人,每天坐在柔和的燈光下,讀名家著作,是愉悅的享受,而總眾多著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安妮日記》。

《安妮日記》的作者是猶太族少女安妮·費蘭克。她的家庭原居住在德國法蘭克福。納粹興起後,安妮被迫全家遷至荷蘭避難,二戰爆發後不久,在朋友的幫助下他一家人躲進了一間密室,密室成員後曾至8人。1944年8月有人高密,他們8人被捕並被關進集中營,最終只有安妮的父親一人生還。其父整理並出版了安妮的日記,即為《安妮的日記》。

這本書描寫了許多鮮明感人的形象。安妮是一個性格活潑的花季少女,她的父親謙虛隨和,母親語言誇張,缺乏理解能力,姐姐內斂端莊,溫柔懂事……,性格迥異的8個人,構成了這本日記式小說的主體,更觸動我內心的是,讓我對生命、對二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安妮的日記燃起了所有人對生命的熱情,使人們認識到大屠殺、反猶太主義,也使人們認識到人性內心的童真、善良、仁慈,更成為現代業界的精神象徵。

《安妮日記》給我帶來了太多感悟,對親情、對友誼、對人生……

暢遊書海,愉悅心靈;寧靜歲月,唯願與書香常伴……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四

前兩天,我讀了一本書,名叫《安妮日記》,它記述的是一名名叫安妮的猶太女孩從1942年到1994年寫下的日記,在日記中安妮講述了作為一名猶太人為躲避殘忍的德國納粹黨在秘密小屋中的生活狀況。

在日記中,安妮如實的記錄了當時的希特勒政府攻下荷蘭後制定的一些法規“法令規定:猶太人應在衣服上繡黃色六角星徽;禁止猶太人深夜出門;禁止去一些娛樂場所!……”看到這些規定我覺得十分氣憤,他們這樣做完全限制了猶太人的自由,沒有一點民主可言,完全就是將猶太人逼上死路,這樣的情況下,讓他們怎么生活!可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安妮一家仍然堅強努力生活著,他們不放棄,他們相信總有一天他們會等來成功的那一天。七月八日,安妮的姐姐突然接到了召急通知,瑪格當時僅16歲啊!難道這些慘無人道的納粹黨連一個小女孩也不放過嗎?納粹黨的殘忍激起了大家的反抗精神,最終,大家決定全家搬進秘密小屋,那是一個辦公樓上的廢棄屋子,由他們的朋友送來食物,他們生活在秘密小屋裡,為了防止被別人發現,他們白天夜裡不敢大聲說話、走路,只能做一些靜態的事情。壓抑的生活使大家都變得敏感而易怒,後來秘密小屋中又住進了凡格一家和善良的大夫狄斯亞,自私吝嗇的凡格太太總是找安妮的缺點,甚至經常發生爭吵,在這樣的情況中,安妮學會了忍讓,學會了堅強。在秘密小屋生活的這段時間中,安妮並沒有放棄學習,還是每天認真的學習各種語言,同時安妮也有了自己的心事,安妮與皮特戀愛了,可是安妮的父親卻很生氣,他告訴安妮她應該冷靜的處理這段感情,並告訴她將來會有更多的選擇,安妮也決定自己應該她冷靜的處理這段感情。在這種時候安妮明白堅持下來就意味著勝利,而放棄就意味著死亡。 在他們住在秘密小屋的這段時間,他們的同伴都被成群的逮捕,受到蓋世太保無情的對待他們有的被趕上火車送進維斯德堡,還有的被送到遙遠的荒蕪之地,中煤氣而死……1944年,盟軍登入,他們終於等到了期盼已久的喜訊,可他們的食物卻越來越少,可他們始終保持著樂觀積極的態度,相互安慰、鼓勵,相信未來一定會很美好。最終,德國失敗了,可安妮也走了,她終究沒有等到成功的那一天。

通過讀《安妮日記》我懂得了即使面臨天大的災難也要學會堅強,要始終保持的處理事情,要保持堅韌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下學習,不可輕言放棄,要相信自己,要學會在困境中尋找希望,就像安妮說得:“我相信自己”,“包括我的思想、我的願望以及我的夢想”。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五

看完《安妮日記》,我本來平靜的心情變得此起彼伏,仿佛就有熱浪在我心中翻滾。

《安妮日記》是由出生在德國的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納粹迫害猶太人期間寫的。安妮一家人和范達恩一家以及一個牙科醫生迪塞爾在安妮父親辦公樓房的“秘密後屋”裡面艱難度過了長達兩年的避難時光。在那么長的時間裡,整天都可能會有竊賊和空襲警報、飛機轟炸的驚嚇,讓他們“避難大家庭”里本來文質彬彬的人們都變得敏感、自私並且你爭我吵。但是在這樣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惡劣環境裡,安妮仍然不屈向上,依舊整天學習,並且寫日記,和世界大戰之前一樣,頑強而堅定地生活著。

安妮給自己的日記本取了一個可愛的名字--姬蒂,她把日記本“姬蒂”當作朋友,是她可以傾訴的對象。安妮在日記中記錄了八個人組成的“避難大家庭”在“秘密後屋”里相處的種種細節,並且記錄了自己的感受與思考、自己的喜怒與哀樂、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當時猶太人在納粹迫害下遭受的苦難和殘害,以及當時的人們對世界和平的極度的期盼和渴望。

安妮一直沒有被戰爭、苦難和屈辱擊垮,她還夢想著成為一名作家和記者,盼著有一天能在一個和平的世界裡面施展自己的才能,能為人類社會做出一點貢獻。她甚至希望自己即便死後仍然活著。“安妮日記”的後記介紹,16歲的安妮最後還是沒有逃脫納粹的魔爪,病死在貝爾森集中營里。但是她的日記本“姬蒂”幫助她實現了“死後依然活著”的願望。

我們都和安妮一樣希望這個世界永遠和平,我們要努力學習、保家衛國,為世界和平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現在的我們在和平年代裡衣食無憂,不愁穿戴不愁吃住的,已經是非常幸福了,所以更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發現生活的精彩與美好。我認為,大家都應該去看看這本書,才會懂得現在的生活是那么美好、那么快樂,才會去珍惜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