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伊緋訪問記600字:顧氏手跡

肖伊緋,男,1975年出生於四川成都;職業作家,獨立學者。曾供職於西南財經大學,九寨溝管理局,新潮雜誌。肖伊緋訪問記600字全文主題鮮明,立意深遠。

肖伊緋訪問記600字:顧氏手跡

問:據說這個卷中講義本的發現,很是經歷了一番周折。它是怎樣漂洋過海、最終到達您的手中?

答:卷中講義本的發現歷程,用一句老話可以概括——踏破鐵靴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在我開始著意蒐集一些民國大學講義的近兩三年間,就一直在暗自留意這冊講義本——有些學者則還將它記錄在案(胡頌平編《胡適之年譜長編》時提到過),有些學者認為它“已不可尋”(原北大哲學系主任樓宇烈語),更多的學者則語焉不詳。可以這么說,國內知識界目前還沒有人確認,親自看到過這本書。我先是通過一些書友、書商在國內搜求,一直不見蹤跡。後來據一位杭州的書友稱,他在日本書市里曾見到過胡適的講義本,也的確是《中國哲學史大綱》講義本。但只有“卷中”一冊,當時他以為是沒有成套的“殘本”,所以沒有購回。得知這一訊息後,在我的多次勸說之下,經過多方努力,最終促成書友重新找到日本書商,通過網路匯款,終於購得此書。之後,我們相約在杭州虎跑喝茶,就在弘一大師紀念館後的一所茶園裡,我第一次見到了這本夢寐以求的講義本。我用一部清代刻本《桃花扇》,與書友換得此書。遙想去年此時,當時也是陽春三月,那一天可以用春光燦爛、心花怒放來形容。

問:講義本中的批註作者,您初步考訂為顧頡剛,能否簡略地論述一下理由?有沒有硬性的考訂結果比如經過專家驗證過的筆記核對?

答:講義本批註者為顧頡剛,出自三個方面的參照,一是顧氏大量存世的手跡可資比勘,二是從批註內容確實體現了顧氏學術思想(皆對應於《漢代學術史略》),三是批註的細節涉及校對排版等技術環節(非胡適密友不可能如此細緻)。先從筆跡鑑定上來看,顧氏書法有四大特徵,一是字形有略微左傾的重力感,通篇章法周正但始終能感受到這種左傾的力度;二是藏鋒多、露鋒少——比如末筆彎勾多處理為斜折不勾,末筆為捺時多處理為頓點收筆等等;三是單體連筆居多,筆速較快,通篇連貫感較強,但字與字之間很少連貫;四是偏好採用簡體,但不徹底,往往簡繁體同時使用。顧氏手跡影印出版物較多,我本人及友人也收藏有顧氏手批的多種書籍,所以對鑑識顧氏手跡還較有把握。

肖伊緋訪問記600字到這裡就結束了,你從中得到了什麼啟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