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的中國教育

剛剛度過了祖國母親的生日,按道理該是歡慶的時刻,可我心中的想法還是忍不住要傾倒出來。

六十七年的光陰,的確是見證了新中國從襁褓中的嬰兒長成茁壯的青年,這位年輕人風華正茂、志向遠大,但同時又年輕氣盛。作為中國當代的年輕人,我看到的是祖國的未來一片光明,我心中充滿了希望,但又心存憂慮。因為這個社會並非我們想得那么美好,他依然是無知的。而他的無知就體現在對於青少年的教育——胡來。

早在2024年爆出的“楊永信事件”讓我很是憤慨,雖然事情原委我也是近來才弄清楚的,但我一直覺得這種行為扼殺人性,極不人道。“網癮”幾乎是當代青少年最大的成長問題,每個家長都十分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戒網”,因為網癮影響的是孩子的學業和前程。

“電擊治療網癮”我是第一次聽說。在中國的字典里,癮是指由於中樞神經,經常受到刺激而形成的習慣性行為,或又泛指濃厚的興趣。從這兩句話中,我皆未看到有類似於病症的定義,而現代人卻要將“嗜網”看成一種病予以電擊式的治療,尤其荒唐。青少年之所以沉迷網路,是因為他們的現實生活空虛、無聊、枯燥。因何而空虛、無聊、枯燥?仔細想想,這么多大眾眼中所謂的“網蟲”有多少是能夠在假期里得到父母的陪伴的,不多吧。當很多孩子有了“嗜網”的傾向時,有的家長開始醒悟,是否晚了?

很多家長都會以“賺錢養家”為由,以藉口無暇陪伴子女。可以理解,但是否有人想過物質上的缺失可以補足,精神上呢?許多家長在孩子接受“電擊”之前都會說:“寧願讓他被電擊,也比將來送他進牢房強”。無論是染上“網癮”,還是最終走進牢房,試問整個社會,根源何在?——都是教育出了問題!

又想起年前發生的“泰州監考老師猝死考場”的事件,此事一出,社會各界便開始抨擊、批判當代青少年自私,冷漠無情,對師長毫不關心。作為當代青少年中的一員,我對此表示不平。因為我想到的是“揚州中學生刮車後留下聯繫方式”,“14歲男孩扶摔倒老人反被誣陷”還有2024年發生的小悅悅事件。一邊是刮花了路邊的車輛苦等車主無果,便留下字條的中學生,和路遇老人摔倒上前攙扶的14歲男孩,一邊是目睹兩歲女童被車輛多次碾壓,而無動於衷的十多名路人。以此對比,中國社會竟高呼青少年冷漠自私,不覺得臉紅嗎?僅以點的現象,來定義面的問題,是當今中國人最無恥的行為。

十多年前有一則廣告語,叫做“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意思是家長應以榜樣的姿態,來教育子女,而不是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社會對於我們青少年來講就是我們共同的父母,社會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騰訊作為目前在中國最受網民歡迎的網路平台,每天發布的新聞大多都是明星,娛樂,手機,遊戲,少見有關於青少年成長的詞條,試問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之下,中國當代青少年如何成長?青少年每天接觸的都是關於明星結婚、明星出軌、明星演出等新聞,在對於社會現象沒有多少認知的情況下,隨意符合某明星的言論。於是明星就像獲得擁戴一樣,讓言論變成一種圈粉的工具,繼續誤導青少年。

明星,娛樂這些看起來與青少年毫不相干的東西,卻成了青少年關注度最高的焦點。每天他們口中討論的都是些明星,閒暇生活中又充斥著遊戲,如此一來,中國青少年何來希望可言。

與此同時,青少年還肩負著家庭的“希望”,與其說是希望,不如說是欲望。教育的初衷是讓每個人都有文化,讓每個人都懂禮義廉恥,但是慢慢地教育發展成了賺錢的方式,讀書就是為了賺錢,家長的這種觀念讓許多學生深受其害。

許多孩子從小被灌輸的都是“努力讀書才能賺大錢”,而非“要樹立遠大的抱負,實現人生價值”,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大人會將孩子擁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視為一種叛逆,從而加以打壓。要知道,幾十年前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在當代社會已經不管用了,如今需要的是人格教育。正確的教育需要的是循循善誘,而不是所謂的“電擊療法”就能取而代之的。如今我們這一代,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已經受盡了摧殘,此時便應當樹立遠大的理想,努力去實現人生的價值,要向社會證明我輩之人並非扶不起的阿斗,而是當之無愧的時代的英豪。

若干年後,我們也會從被教育者轉而變為教育者,對於我們的下一代來說,此時我們所接受的教育,應當成為前車之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