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英雄

古人愛論英雄,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無論是以蘇子的“大江東去,浪淘盡”為代表的詩詞作,還是以施耐庵的《水滸傳》為代表的長篇小說,亦或是孟德與劉備流傳千古的青梅煮酒論英雄。“英雄”這個詞,成了古人畢生的嚮往追求。

仔細想了想,似乎英雄就是那些建了豐功偉績的奇男子。我卻不苟同於英雄僅僅只是男性的說法。

何為英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但若僅是狹義定義為馳騁沙場的將帥,或是一統天下的帝王,我總覺得算漏了一些人。

美人為何不能是英雄?為何會有紅顏禍水一詞?為何“女子無才便是德”?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換了個“此亡國之物,留之何用?”的結局;李清照閨中詩傳出,名動全城,卻依然不被當時的文人騷客所認同;好似賢德端莊的女子必得像無鹽。分明是為那些失敗的“英雄”設定的擋箭牌,為男性失敗的一個理所當然的搪塞。

英雄為什麼必定要站在所謂正義的一方?遙想三國三足鼎立之時,並沒有所謂的正義;勢利之爭,沒有所謂的正當與不正當手段。為何曹操非得背上奸雄的蔑詞?

英雄中也有失敗的英雄,不可因為失敗就完全否認一個人。可憐項羽兵敗垓下,烏江自刎,“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哪還會有什麼好名聲?“項王...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羽為人僄悍滑賊,諸所過無不殘滅”……

可笑古人,只看成敗論英雄。千年之中也只有一才女,嘆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可笑古人,不解何為英雄,誰為豪傑。

現在看來,稼軒的一句話倒是說得妙: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