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的“娛樂”性

現在,越來越多的娛樂節目走進了我們的生活。比如《爸爸去哪兒》、《花樣爺爺》、《奔跑吧,兄弟》、《一年級》等。它們的播出的確吸引了不少眼球,為省電視台賺得了很可觀的收視率。可是,在豐富我們業餘生活的同時,它帶來的更多是毫無技術含量的笑點和拉低品格的“文化垃圾”。

其實,我也很愛看娛樂節目。在繁忙的學業家事中抽得一絲空閒時間,坐在電視機前傻笑,真的可以使我放鬆,但是為什麼他們不能多帶來一些正能量呢?在鏡頭之中,公眾視野之下,除了偶像們要承擔一些“搞笑”的內容之外,節目組還需耗費大量金錢和精良設備。追求的僅僅是以醜態、混亂和所謂“真實感”博取觀眾們一笑,未免有些空虛。娛樂節目中的一些勵志的、不服輸的內容,能不能不只是一筆帶過?

這些娛樂節目漸成為全民話題,而相對正經、科學的節目慘遭冷落。這也許是一種文化的缺失。有這么一句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如果人類把的活計盡數攬了去當做第一要務,上帝也就只能去哭了罷。

只希望觀眾們能注意到節目中微笑的溫情。